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各产业园区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变革的契机”。国务院近日印发《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专家表示,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限于园区本身的数字化管理,更要为数字经济产业打造生态空间,构建从创业到孵化到加速的生态发展链。入园企业,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凝聚力量。
降本增效,优化运营管理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园区的“数字一号”智慧屏上,不仅可以看到园区内外的治安情况和楼内的能源使用情况,还可以看到智慧停车、智慧会议室、智能电梯、园区食堂智能终端。平台运营状况、园区企业分布、企业发展趋势也一目了然。据悉,中关村一号是海淀区首个全场景落地的智慧园区。新技术、新产品随处可见。
如何让园区节能高速运行?数字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智慧路灯、智慧污水检测……一系列创新应用在广东鹤山工业城智慧园区落地。据悉,中国移动5G专网助力园区制造企业升级改造,通过建模可视化平台解决园区照明控制、安防管理、交通监控、污水检测等问题。“通过路灯的智能控制,实现公共照明的智能化管理,园区路灯节能30%,达到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目的。”
基于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园区,可以实现更精细化、更高效的管理。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曙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产业园区建设需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撑。实现园区管理数字化,加强产业链整合,提高园区要素配置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智慧园区建设的重心在于“智慧”,即将“智慧”技术渗透到园区建设运营的每一个细节,强化园区的业务、服务和管理能力,创新组织架构。结构,控制运营成本,改善服务。品质,实现智慧园区管理。
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位于京东(仙游)数字经济产业园的红木分享直播基地,几位主播在聚光灯下热情宣传红木手工艺品。据悉,京东(仙游)数字经济产业园由福建省仙游县政府与京东集团共建。产业园包括数字经济展厅、电商办公、商户服务中心、直播基地等,实现园区转型升级。该园区于去年9月被选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已有700多家企业入驻。
“智慧园区不仅要提升园区本身的管理水平,还要提升园区内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福表示,产业园可以与平台企业合作,发挥两轮驱动的作用。因为一个产业园区往往会聚集很多企业,如果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组成部分能集中在一个园区,就是效率整合的表现,各方共同努力,可以在一处形成先进的产业集群。
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少产业园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造了标志性的品牌园区。近年来,山东齐鲁电子谷电子商务产业园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以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创新为引领,以“产业数字化”为主要发展路线。特色服务借助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积极培育短视频、直播电商新业态,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传统商贸流通,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当前大势所趋。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发展数字经济需要空间载体郑州智慧园区,而产业园区是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产业园区数字化顺应了全球经济数字化的趋势。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
专家指出,传统产业园区普遍面临管理效率低、配套服务薄弱、运营模式落后等问题,难以有效服务产业发展,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利用园区数字化转型,带动各产业平台整合升级,是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好途径。
国务院印发《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引导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平台企业与产业园区联合运营模式,丰富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供给,提升线上线下结合资源共享水平,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园区集聚.
目前,《上海市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推进数字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指导意见》等相关布局正在各地积极展开。 《山东省智慧园区规划建设(试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园区建设实施细则》等相继出台。
“抓住机遇对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不同区域经济数字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基础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分步推进,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 孙九文说道。
吕本富认为,各园区可以早做准备,不断创造发展新优势,形成产业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中,需要对园区本身的类型和产业进行分析,明确定位和需求,做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园区规划。
“我们不仅要看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更要看到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王曙光认为,目前我国产业园区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比较完备,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融合也在日益深入,硬件和数字基础设施都取得了明显进展,还需要在服务模式、业务环境等软件上进一步优化。(李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