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位居世界第一,避免“千城”不能一蹴而就-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位居世界第一,避免“千城”不能一蹴而就

发表时间:2022-05-07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大潮中,中国走在了前列。

据德勤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在建智慧城市超过1000座,其中中国500座,占比近一半。在“首届金融科技创新大会——巴斯夫乐见未来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智慧城市的定义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交流。

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苏红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自然延续。任何一个城市都适合建设智慧城市,但必须考虑地域和文化差异国家智慧城市,并回归不同的城市,在特色创造方面避免千城万邦,希望通过科技的发展实现更好的发展。

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可可表示,智慧城市能否将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尚无总体规划框架和标准。在全国500个智慧城市中,达标的可能性只有1/5,只有100个,但未来可能是500个或800个。数字不是说明问题,而是说明内容。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彦也表示,这几年智慧城市风起云涌,各类城市都要做,各类三四线城市都会也提一下,但不管怎么变,城市其实是对人负责的。是的,中国幅员辽阔,要注意智慧的差异,技术的差异和多样性。

智慧城市需要的不仅仅是突破性技术

自IBM多年前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智慧城市一直是科技公司力图布局的领域,智慧城市也成为地方政府文件中的重点“攻坚”话题。

关于什么是智慧城市,怎么做,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林春杰表示,过去智慧城市主要是让城市更智慧,从技术的角度来解决一定的问题。 . 未来,真正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用技术突破某一点,而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城市未来应该有的状态。

杜彦说,如果一个城市连最基本的雨污分流都不做,做海绵是没有意义的。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可可认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与世界确实存在差距。未来,要从需求、应用、民生等方面入手,完善投资和服务。几座大山,搭建平台。

专家们也对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

在过去40年左右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经历了西方数百年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周苏红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但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大数据以数据支撑为辅助角色,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我们要适应很多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突发性需求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使用来自科学研究的数据。和智能。从决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判断,让我们的城市更有序。” 周苏红说道。

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的特点是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中国城市的市区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如果按全国土地面积计算,只用了不到3%。聚集是一个半衰期,大量的互动,大量的社交,大量的经济交流,在线电子商务、社交媒体、交通,形成了社会经济和交通的网络。如何让这个网络运作更有序、不出错,也得益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一个高密度、大量复杂网络的社会,离不开社会智能决策的支持。

此外,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智慧城市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很多智慧城市都是由需求驱动的,西方可能更有可能推动基础设施组件的低碳、环保、交通和物联网。中国庞大的社交媒体和移动支付等工具催生了对数据决策支持的需求。

数据需要共享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表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事件。在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镇化速度增长最快的国家。据德勤研究预测,到2050年,中美城市化率差距将缩小至10%左右。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会带来更多的挑战,比如教育问题、工作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规划和管理,将会导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城市建设需要以智能化为引领,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运营、管理、服务方式,城市生活更智能。

林春杰表示,过去,政府一直是智慧城市和产品的买家。未来,它可能会成为整个平台的创始人。例如,政府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数据规则,其中将包括数据监管。, 隐私条例。此外,通过提供服务,帮助一些企业真正享受到技术进步时代的红利。

多位现场专家也分享了如何用钱建设智慧城市的看法。会议达成的共识是建立共享平台。这样的数据共享平台会包含一个整个数据交互的端口,而政府的作用是制定游戏规则,哪些数据应该由谁收集,哪些数据应该提供,哪些数据可以使用. 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价值的产生,重要的是赋予每个公民享受信息的权利。政府更多的是制定规则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

至于智慧城市的部分,周苏红表示,无人驾驶还很遥远。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标准等还没有准备好,但是作为辅助,人与无人驾驶相结合,在合适的路段、合适的地方,在辅助无人驾驶的层面上,应该是可以推广的和一定程度的应用。

巴斯夫大中华区业务与市场发展高级副总裁郑大庆表示,无人驾驶汽车真正进入公共道路还需要很长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技术应用已经能够来反映当前的情况。智能交通也提供了许多优势和便利。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