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文|吴俊宇
17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隆隆声,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技术进步,流水线的诞生,分工协作的紧迫,人口的增加密度,以及规模经济的形成……
这一切的背后,是效率的大幅提升,大城市的出现。说起来,现代城市的发源地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
说到“智慧城市”这个词,欧洲依然是世界的鼻祖。
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始于2000年。2000年至2005年,欧洲开始实施“e-”行动计划,2006年至2010年完成信息社会发展战略第三阶段。
如果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现代城市的崛起集中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现代城市的崛起集中在大西洋两岸,那么这次工业革命,智慧城市的崛起中国与欧洲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5G+AI+IoT”技术先驱。
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华为有自己的答案,把答案带给了200年前城市化的先驱欧洲。
1
中欧鸿沟
2014年,欧盟发布了一份名为《欧盟智慧城市地图》的报告,系统地绘制了欧盟当时智慧城市的全景图。
总体而言,欧盟已经确定了智慧城市发展的三大要素和六大主题。
三大要素是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和人为因素。六大主题包括智慧治理、智慧经济、智慧出行、智慧环境、智慧公共和智慧生活。
报告显示,欧盟28个人口超过10万的国家的468个城市对城市智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家智慧城市,发现欧盟智慧城市的比例高达51%。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有 30 多个智慧城市。
智能环境和智能出行是欧盟大部分智慧城市关注的两大要素,分别占 33% 和 21%。因此,缓解拥堵和改善城市环境是欧洲智慧城市战略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每个智慧城市的水平各不相同。 27% 的城市处于 L1 成熟度,25% 处于 L2 成熟度,20% 处于 L3 成熟度,28% 处于 L4 成熟度。
本报告发表四年后,2018年上海城市规划发布了题为《欧美智慧城市最新实践与借鉴》的报告,对欧洲智慧城市的不同实践路径进行了比较研究,美国和中国。
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逻辑往往由政府主导。一类是完全由政府投资,由政府发起、控制和提供专项资金进行投资建设;另一种是政府引导的商业风险投资。企业、其他机构、政府等各方协调投资建设。
与中国不同,欧洲的资助模式主要有四种:科研项目主要是政府投资; PPP投资模式在实际建设项目中较为常用;灵活的投资模式;国际合作投资类别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投资。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智慧城市项目,政府引导往往会带来更高的效率,而高效率会积累不同于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经验。
欧盟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因此,《欧盟智慧城市地图》报告中提到了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两个区别。
1、新兴国家的政府领导力足够强大
新兴经济体中的欧洲全球竞争对手正在推行大型智慧城市计划。印度计划斥资 660 亿欧元,利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80%)和公共资助的干线基础设施投资(20%),在德里-孟买工业走廊 10 沿线开发七个智慧城市。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的一部分,中国也在推行智慧城市战略。
2、新兴国家的城市更复杂
欧洲没有农村贫困或中国或印度等不受控制的特大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中国的难度更大,也更复杂。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有很多独特之处。
相比之下,欧洲智慧城市的实践理念和目标更加务实,更偏爱实用生活、环境改善和能源管理;中国的概念视角更宏观,更倾向于政策管理、数据管理和城市整体优化。
德勤在今年年初发布的《超级智慧城市报告》(Super Smart City:with)中提到,目前全球已经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1000多个。 500 个正在建设中,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欧洲(90 个)。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中欧虽然思路不同,但可以相互借鉴。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交流中,中欧还可以交流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
第二
华为型号
华为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推动智慧城市的系统化建设,在不同层面构建完整的智慧城市能力体系。这是许多欧洲城市所不具备的条件。
例如,欧洲的一些智慧城市不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主要进行人文关怀、环境改善、节能等概念的研究。
但毕竟智慧城市要面对未来20年甚至50年。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智慧城市也分为四个级别:L1-L4。不使用 ICT 技术的智能城市迟早会到来。
因此在 2017 年,欧盟启动了一项名为“欧洲智慧城市和社区创新伙伴关系”的计划,该计划已收到来自欧洲国家的 370 多个请求,要求投资建设智慧城市。资金承诺及相关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能源、ICT和智能交通等关键领域。
华为在国内的实践经验正好顺应了这一趋势。
如果你看华为的智慧城市模式,你会发现它主要是在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庞大的系统。
第一层是部署ICT基础设施。泛在互联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首要基础,以云、AI、数据湖、视频云为代表的四大基础设施是关键;
第二层是安全,包括物理世界也包括网络世界的安全,安全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基石。
第三层是实现各行业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服务支持企业和行业的转型发展,实现“兴业”的目标。在华为沃土城市数字平台上,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业务。场景基于云,融合各种ICT新技术,通过开辟“沃土”汇聚“生态”,打造数字化基地,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四楼是城市的综合管理,有聪明的大脑。汇聚城市数据、行业和企业数据,实时跨界碰撞,让城市治理更智能。尤其是城市IOC,可以打造看得见、用得着、想得着的智慧城市枢纽,实现城市资产的可视化管理。
华为企业BG副总裁孙福友说: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和人的因素,需要更加智慧的方法。这是一个由政府领导牵头的项目,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创新、试错、持续迭代是关键。一个集成的数字平台可以支持强大的生态合作伙伴、敏捷开发和围绕城市个性化需求的迭代运营。
正如华为在 2019 年巴塞罗那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期间发布的《智慧城市发展与治理立场文件》——提出“经济”和“系统”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如果你看看华为在2019年巴塞罗那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的获奖项目,你会发现它的想法与欧洲智慧城市的想法截然不同。
一个典型案例是江西鹰潭荣获全球和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双奖。这是欧洲对中国厂商在智慧城市领域能力和经验的认可。
江西鹰潭,一个原本在江西很安静的小城,比起南昌、九江等江西一线城市来说,要荒凉得多。过去的支柱产业是铜矿。
但由于构建了“可视、可用、思考”的物联网大脑、高精度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以及全球5G+IoT智能网络覆盖,将实现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将建立一个基于物联网的产业。作为核心的数字经济,鹰潭实际上已经创建了214家物联网公司。
江西原本是工业落后的城市,但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鹰潭的工业、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全面转型和快速发展。因此,鹰潭与江西其他城市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鹰潭的转型经验可以复制到欧洲。
在欧洲,其实有很多像鹰潭这样落后的金属工业城市或者需要改造的城市——典型的例子就是鲁尔区。
鲁尔区的杜伊斯堡市,其实是在计划使用华为的智慧城市技术。
去年12月,杜伊斯堡宣布将利用华为5G、WiFi、WLAN等连接技术和物联网平台,实现城市组件的实时感知,构建连接交通等城市设施的“神经网络” 、物流、电力、工业制造,推动智慧生活、自动驾驶、智慧路灯、智慧停车、智慧城市运营等落地实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华为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服务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5亿人口——因为中国在复杂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确实可以被全世界借鉴。
三个
中文答案
加拿大社会学家贝尔丹宁在《城市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如何安顿我们》中感叹:
让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一个“人们可以生活和生活得更好的城市”。
虽然中国和欧洲建设智慧城市的逻辑不同,但归根结底目的是一样的——让人们在城市里的生活更有尊严。
回顾过去200年的城市建设史,欧美国家始终走在前列。中国城市往往吸收了很多欧美的建设经验。如果你今天去上海、天津、青岛、哈尔滨等城市,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欧式建筑。这些都是欧洲人在当地留下的城市建设痕迹。
上海的小房子,天津的俄罗斯小镇,青岛的德式建筑,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国家。中国城市化留下的痕迹,至今仍是经典的旅游景点。
欧式的背后,其实是国家间技术代际落后的结果。当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就像一个在邯郸学走路的学生。
不过,在新一轮科技变革中,中国也可以与欧洲平等对话,告诉世界:
建设智慧城市,中国也有自己的答案。中国也将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