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5月31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以“实施强制造战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济宁市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性和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1年以来,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专班严格贯彻济宁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制造强市”战略实施。以助企业攀登为核心引领,围绕产业升级和项目推进两个支点,全力推动济宁高端装备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高点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形成“12335”工作思路,即以制造业强市为引领,聚焦千亿规模的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1+N” ”协同创新体系,围绕工程机械三大核心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应急装备,突出重点项目、企业攀登、产业培育3条主线,聚焦规划引领、产业化5条主线集聚、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企业服务。聚焦302个攀登企业和341个重点项目,大力培育“链式”企业,加快“领头”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创新”集群。
坚持前行,突出重点。一是深入研究核心产业链。针对工程机械行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全面梳理上下游企业,绘制产业链地图;狠抓主要载体建设,高新区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建设已启动,起步区开展基础建设,储备小松智能制造产业32园林、基础件加工中心等项目;结合国家统一大市场等政策,编制了两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应急装备行业共调查209家企业,按产品功能划分为应急救援、现场支援等6大类21小类,《济宁应急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初稿"准备好了;加强沟通对接,跟进山东省应急厅对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的调查,通报209家企业。二是加强对上层斗争。 2021年,山推获批济宁市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水博焊割等4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5家企业获批省级冠军;同时,培育了2022年国家、省、市“专、精、新”等优质企业,推荐水博焊割、神力索具等8家企业申报2022年国家制造业个人冠军。
坚持聚能前行,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产业升级新引擎,2021年专班共负责推进项目163个,计划总投资279亿元,年投资116亿元。其中,总投资10.6亿元的Aitam高端流体控制阀生产项目已正式投产,总投资7.5的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化项目亿元人民币已建成投产,B区已投产,豪成等韩资企业已签约山东智慧园区,正在采购设备。总投资11.3亿元的神力锁具智能制造及绿色工厂项目正在建设中。
2022年,全力攻关341个项目,密切关注项目建设进度,精准施策,确保快速推进,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309个,其中总投资105.6亿元的山能智造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9家; 6个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11个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永盛重工中韩高端装备项目等8个市级挂图实战项目提前推进。
坚持响应需求,狠抓问题解决。充分发挥“一名市级领导、一名部门负责人、一名专职驻企干部、一名驻行负责人”作用,助力企业攀登团队,建立行业-具体班级、要素保障组和各部门。常态化的咨询制度形成了企业需求的闭环机制。一是加快核销问题账户。截至5月,708件问题申诉中,648件被撤销,销售率为91.5.%,新增银行贷款10.71件。 1亿元,基金投资3.2亿元,招聘各类人才2513人;解决山地矿山机械、港航金属、日博工程机械等企业2216亩用地指标。二是突破难点。对土地指标、空间规划调整、高压线路搬迁、资金尽职调查等长期难点问题,明确节点,压实责任,着力攻坚。
接下来,济宁高端装备产业专班将按照2022济宁助企攀登大会的要求,突出企业攀登,着力做大做强,着力提质增效,着力上市企业;突出核心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巩固配套优势,加快建设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构建细分产业链版图,形成先发优势;突出项目建设,坚持分类施策,聚焦重点,提前谋划;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完善调度机制,加强运行监测,加强数据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突出问题解决,通过台账式记录和清单式销售,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帮助企业攀登的温度,创造强大的市场实力。确保到2022年,实现营收超过1000亿元的高端装备企业700家以上,实现营收超过750亿元的攀登企业302家; 173家企业进入强企俱乐部序列,341个项目完成年投资174亿元,力争跻身企业前列。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1年8月,济宁市委、市政府成立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开展助企攀登活动,聚焦“231+1”先进制造集群,创建济宁市规模工业。把握制造业的浓厚氛围,解决一些企业问题和诉求,梳理一批新项目,助推企业攀登成效逐步显现。今年以来,济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济宁市“两会”进一步明确将制造强市战略作为第一战略、第一工程、长远工程。 “九大战略”明确了济宁是制造业强市。建城立业,也是济宁未来发展的希望。
济宁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产业专班是制造业强市总部设立的7个行业专班之一,服务攀登企业8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共有33家规以上企业、规规企业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3家,省瞪羚企业11家,省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班成立以来,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要素保障,推进问题解决。创新“行业专班+”工作模式,全力破解企业发展因素制约。解决企业发展116个问题,解决350亩土地,融资1.6亿元,吸纳各类人才586人。
(二)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做大企业规模。加快建设重点项目79个,总投资124亿元。已完成投资44亿元。,新诺电子年产500万片5英寸功率器件成功投产,成为国内首家光刻胶法生产5英寸玻璃钝化器件芯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着力培育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新培育规模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家。推进晶岛微电子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公司实现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00%;兖州鑫诺电子与泗水九德半导体成功达成2000万元年度合作订单。
(四)加强产业研究,优化产业链。开展机器人产业大调研、大调研活动。在邹城、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深入调研、文商县、凉山县、洛氏、天合科技、正方智能、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等20余家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编制了《济宁机器人产业分析报告》,明确了济宁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3311”机器人产业。开展机器人产业集中宣传活动,邀请大众日报、山东卫视、齐鲁晚报、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济宁机器人产业进行了全面报道。”大众日报》报道7次,山东新闻播出2次,济宁新闻网、济宁日报各报道2次,整合媒体和短视频。宣传效果。
(五)搭建平台,聚焦数字经济。3月1日,首届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召开。论坛组织邀请了100多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300多家有数字化转型需要的企业参与,会上签约11家服务商、35个项目,新成立鲁南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联盟,签约投资12亿元的鲁南算力中心项目。积极争取,济宁市5个园区被评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位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济宁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产业专班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围绕产业规划、链条建设、布局优化、企业攀登、项目建设问题解决、数字赋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7项重点工作,力争今年2家企业营收超20亿元,4家企业超10亿元,20家企业超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将突破180亿元,增长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