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揭幕,这是中建集团继中建八局、七局之后的第二次布局;落户,这是这家领先券商首次在上海以外设立创新分支机构;挂牌,这是苏州工业园区在科创板的新年第一只股票……一连串利好消息,开启了新的2021年。现代化进程,也是奋发“十四五”、追梦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苏州工业园区肩负着重大使命和责任。
“发展城市新中心是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格局中园区的新定位。”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面向“十四五”,园区将强化领导意识,承担探索路径使命,积极布局科技创新、开放窗口、专业服务、时尚消费、文化等六大功能交流,城市样本,提高集聚辐射能力。 ,以大局观园区,放眼园区之外,放眼未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闭笔录、开任务书后,园区提出,今年全区GDP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进出口总额为约880亿美元。五”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1月14日,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速达(索凡替尼胶囊)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实现首发,为国内非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包括速达在内,苏州工业园区生产的9个创新药已投放市场,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园区生物医药“第一产业”迎来爆发期。工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企业融资总额等指标占全国的20%以上。在生物医药领域,已经跻身产业高原的苏州工业园区如何更上一层楼?园区提出,今年重点发展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科技和新兴疗法等领域,力争实现年产业产值1250亿元,新增6个新药上市、一类新药、三类新药临床批文50项。 50个医疗器械注册证。
打好“十四五”科技创新攻坚战,苏州工业园区多轨全力发力。除生物医药外,园区还将牢牢把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向,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融合发展。今年将启动智能制造“伙伴计划”,开辟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场景,推动300多家企业发展。智能制造诊断与转型,新增100家智能工厂(车间)及试点示范项目,引领数字化转型浪潮。
提高资源创新能力,扩大新兴产业能级,离不开“人才”这个关键词。坚持“高端、高端、紧缺”定位,加大创新人才规模扩大力度,也是苏州工业园区“十四五”建设的意义所在。 1月18日,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华为苏州研究院授牌。基于此实践基地,华为苏州研究院将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方式,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预计今年将引进200多名博士后人才。近年来,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目前,园区人才总数超过45万人,人才占就业人口的51%,苏州留学归国人才的40%,江苏高端外籍人才的20%省。根据规划,今年园区还将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5万人、各类领军人才500人、高技能人才9500人。人才“水库”的饱满与活力,为园区加快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创新抓住跨国公司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1.版本0,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2.0版,转化历史机遇,创新3.版3.0,创新产业快速崛起,创新生态开放活跃,构建创新生态。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志团认为,园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迭代的创新过程。“始终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近日,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扩大)会议释放出强烈信号,“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全力推进开放式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加快积累创新资源和创新产业的快速增长已经超过了建设世界级高科技园区的“加速度”。
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新型业态,推动离岸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深化服务贸易创新,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高价值延伸——增加研发设计、高端维护维修等环节;加快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服务贸易通”应用领域;深化数据要素功能,并扩大数字贸易出口……”开启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扩大)会议工作报告,一系列举措、一系列目标传达了园区“加快转型创新”的坚定决心。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2020年,园区实际使用外资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00.6%,创历史新高;外贸规模和增速继续领跑全市,外贸增幅占全省总量。外贸增长70%。数据背后,是苏州工业园区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亮点。一年来,建立了全国首个自贸区公平贸易工作站,开通了国内首条自贸区直通国际“服务贸易通”中新数据专线,开通了苏州国际互联网频道获批……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受复杂外部环境影响,园区不断向改革深水区迈进,对外开放活力不断增强。与之相伴的,三田全球眼科医药基地、丹纳赫诊断研发制造基地、罗氏组织诊断与系统试剂、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苏州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同府、群策等一批优质项目增资扩产……说明国际资本继续看好园区。
“经过27年的探索,苏州工业园区在开放领域实现了从‘中新合作’到‘国际合作’的重大飞跃,实现了利用外资从‘简单引进’到重大升级“吸收利用”,实现了从“政策优势”到“服务优势”的重大转变,实现了招商体系从“被动招商”到“主动招商”的重大升级,实现了国际化新布局合作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的重大成果。”邓志团表示,“五个实现”充分体现了开放是园区的根本。种下“开放”基因,发展势头澎湃。面向“十四五”规划,苏州工业园区将加强统筹规划,持续推进制度规则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新优势,打造“世界看中国”的窗口世界看到苏州”——在中新合作方面,今年园区将推动与新加坡共建“国际走廊”,共同推进金融开放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总部经济、国际物流、离岸贸易、合作发展。商贸区已打造成为中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不断擦亮中新合作的金字招牌。在融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方面,园区将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对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促进苏州与苏州的合作。材料科学实验室和张江国家实验室。 对接长三角药品医疗器械审评评分中心,着力在苏州打造国家药品审评培训基地;推动与上海市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政务服务融合,探索“一站式”跨省合作新模式。
产城融合呈现新面貌
日前,苏州2020年十大热门项目揭晓,“金鸡湖及周边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上榜。 2017年以来,为改善金鸡湖及周边地区整体环境质量,苏州工业园区采取“源头截污、引水排污、河道整治、水生态”五位一体的治理策略。恢复、智能管控”。园区占地278平方公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已投资约10亿元,为金鸡湖及周边河网建设引水排水系统。金鸡湖畔的蓝天、碧水、绿地构成的美景,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画到尽头的蓝图”的生动展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园区积极探索开放、创新、产业、城市融合的现代化建设路径,成为“城市”新时代城市发展新逻辑的现实诠释。兴民兴业”。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如何加快产城融合呈现新风貌?新的一年,苏州工业园区决定对标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治理协调,提升城市魅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需要和人的规模来定义城市”。为了让老百姓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园区承诺“每增加一次财力,就改善民生”。今年,园区在明确“全员劳动生产率与GDP增长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同步”等指标的基础上,规划布局教育、文化体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居环境、便民惠民六方面19项36项实践项目。其中包括加快实施金鸡湖隧道、星湖街隧道、车方大桥、中央南北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全面推进中南中心、新鸿基国际等重点地标建设。商贸中心、自贸商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广场。治污、金鸡湖周边夜景照明改造、主干道绿化等管理措施已落实并有效...
在文化建设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将从今年开始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阿里娱乐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推进国产网络游戏本土化经营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社区,着力建立江苏省出版审查中心苏州自贸区中心,确保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全市领先,助力苏州建设“江南文化”品牌。 1月10日,赖声川苏州演艺工作室在园区成立,同时推出“赖声川讲堂”和“丁乃珠会议室”两大文化品牌。年内还计划举办“尚剧堂——赖声川话剧创作学校”等活动。将戏剧带入群众生活。以此为依托,园区将加强文化创意资源利用,传承城市文化,打造苏州新地标文化引领项目。在此基础上,园区将大力推进商旅文旅融合,加快发展“新零售”“云购物”“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多措并举推动园区内贸流通转型升级,探索出口转内销新路径,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出“园区购物”品牌。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十四五”园区六大功能之一,“城市样板”功能内涵丰富:产城融合,将大师情怀和工匠精神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随着每一个规划的落地实施,一幅“蓝图”弹性公园、美丽公园、文化公园、幸福公园、平安公园”已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