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本期主编】启示
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常见故障实时推送、VR远程巡检……由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简称上海地铁)研发的数字化运维系统,已在地铁15号线运行3年以上月,大大提高了地铁维修的响应速度。地铁运营的效率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记者带你了解上海地铁智能化运维“幕后”。
快速响应省时省力
15号线维护通行证数字化运维指挥室的电脑上,显示出卡控告警。CRSC,即通信和信号,就像地铁系统的神经网络,协调着各条线路列车的安全运行。正在现场视察的道岔实验室主任闫云飞接到通知后,立即开始了第二次巡查。排除故障后,闫云飞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上传,系统显示卡控报警已清除。
15号线智能运维指挥
到2020年底,上海城轨通车里程增至676公里,通号设备增至21.6万辆,开行增至875列施工工作量比较大。
上海地铁工程师张晓东表示,以往维修人员接到紧急抢修单后,需要到现场查看图纸和仪器,确定故障原因,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也抓不住抢修的时间。15号线数字化运维指挥室建立后,数字化运维系统将故障信息报警,工作人员采取应急联动,通过生产管理平台向应急抢修人员下发工单。管理人员可根据 GPS 定位,调度最近的人员到故障点。
负责15号线日常运维的班组长姜林告诉记者,随着数字化运维系统的应用,15号线每公里的维保人数与维保人数有所减少。从 4 到 2.8;在工单管理方面,闭环审批效率从2-8小时降低到半小时以内;在应急管理上,紧急抢修人员接单时间(从报警开始计算)由10-15分钟缩短至2分钟;故障排除时间有效缩短10多分钟。
“数字化运维系统对施工作业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管控,将一般故障排除流程推送给应急抢修人员。” 张晓东说,“故障排除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专门的故障报告,分析原因,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15号线是上海第四条全自动无人驾驶轨道交通线路,也是第一条全功能一次性运营最高级别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地铁线路。江林说,之前的部分线路也有智能运维系统,但15号线的数字化运维系统更加完善,包括施工管理、抢修管理以及各种联动功能。在15号线试运营的基础上,上海地铁将陆续开展全网数字化运维升级。
AI诊断实现“状态修复”
在数字化运维系统的背后智能运维,还有一套功能更全面、分析能力更强的智能运维平台,为各条线路的设备保驾护航。江林介绍,15号线的数字化运维指挥室管理着一条线路的设施设备状态,而位于上海龙阳路基地的通号智能运维大厅与上海全路相连。地铁。通号的网络设施设备状态保障了整个路网的智能化运维。通俗地说,数字化更注重效率和准确性的提高,
上海地铁通号智能运维馆
在智能运维大厅的大屏幕上,显示车载控制器、信号机、道岔、闭路电视等CR设备不同模块的实时状态。上海地铁现场工程师陈宇伟介绍,这是一个集在线监控、智能分析、运维指挥于一体的智能运维平台。该平台具有监测、诊断和预测三大功能。通过设备状态实时掌握、大数据AI分析、数据案例库检索等技术,实现对所有设施设备的“状态修复”(即实时监控、实时维护)。上海地铁的“智慧大脑”。
15号线智能运维平台与数字化运维系统有什么区别?陈宇伟说:“15号线维保号数字化运维系统,就是实时推送常见故障的维保流程,想要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就需要智能运维的参与。”维护平台,而智能运维平台更偏向于深度数据分析和相关技术研发。
智能运维平台的AI自诊断系统在数据的不断积累下不断进化和完善,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上海地铁运维保障部常务副总经理卢新元表示,在智能运维平台的助力下,地铁运维已经形成了数据建模、设备状态评估、健康诊断的闭环。 ,和操作联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沉浸式”巡视实现以旧换新
戴上眼镜拿起手柄,维护人员无需到现场即可在后台对分布在各地的设施设备进行远程巡查,实时查看设备的位置和状态……在通号智能运维大厅,有这样一套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远程巡检系统。
上海地铁宋家英现场演示VR设备的使用。戴上VR眼镜,可以看到17号线虹桥火车站地铁站机房的情况。“走到”柜子前,按下把手打开柜门。可以看到设备监控信息叠加在视野中的图纸上。设备的不同情况用不同颜色标注:红色设备表示发生故障,需要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维修;橙色表示预警,即虽然相关设备尚未发生故障,但维修人员可以开始维修。
工作人员使用VR检查通号设备
陈宇伟介绍,VR远程巡检让故障更加直观。区别于数字化运维系统和智能运维平台的二维图像,三维实物图可以让维保人员更直观地定位故障信息,实现故障预警。乍看上去。此外,VR巡检还可以实现新旧功能。手持VR设备的人可以是老师傅,现场操作人员可以是刚进入职场、经验不足的维修工。通过VR系统,老师傅将指导师傅“动手”,实现故障的准确应急响应。目前,VR远程巡检系统处于测试状态,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