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陈涛、唐教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力争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2035年,到2050年建成泛欧泛亚地区。性科技创新中心等新目标。 “十四五”期间,成都强调创新要成为城市战略转型的关键核心。高校仍然是创新的主体和源泉。我们认为,要更加重视成渝地区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用集群思维的基本思路,推动成渝地区创新融合发展。 -重庆地区,突出人才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以人才为中心,形成人才、城市、产业和高等教育的链条发展,构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区域资源要素协调配置,辐射带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创新融合基础扎实
自古以来,成渝地区在地缘、文化、经济上同源,始终呈现融合发展的基本趋势。近年来,这种“两城一体”的发展诉求越来越明显,同时也具有了更加现实的基础。从地理位置上看,成渝地区已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向泛欧泛亚地区开放的前沿。产业经济方面,据研究,2008年至2018年,川渝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几乎全部在50%以上,为创新型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成渝地区系统。人力资本方面,成都常住人口1633万,人口城镇化率73.1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一、第四位;重庆常住人口3101.79万人,人口城镇化率65.50%,居全国直辖市之首。此外,随着近年来城市人才新政效应的释放,成渝地区吸纳了一大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素质发展良好。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据教育部2019年统计,川渝地区有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学校191所,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2018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39%,重庆达到47%。两地都将进入普及阶段。重庆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链条目标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成渝地区创新融合应以“人才”为切入点,打造具有人才聚集效应的高等教育集群,进而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即: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产、学、教、城互动的区域创新融合。
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分工互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成渝地区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问题。因此,成渝地区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跳出行政区划,从经济地理“核心区”进行统筹规划,重新优化行政区划产业布局。
二是通过开放流动促进人才发展融合。成渝地区人才融合要突破固定思维,依托成渝产业一体化布局,通过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区域人才联动机制,突破人才壁垒。发展行政区划人才,实现成渝地区人才全流。
第三集群式,互认共享促进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成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合作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大多数已建立的互认共享机制仅限于行政区划。要增强高校内生合作动力,促进高校融合发展。
第四,创新集聚促进城市发展一体化。近年来,成都围绕高校积极布局建设10个知识经济圈,实施“双一流”高校共建工程,探索校地企合作驱动的城市发展模式。但成渝地区整体创新集聚水平不高,创新效益释放不够。纵观国内城市群,只有高等教育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立了“多核多中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广深港澳”核心城市链,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因此,成都和重庆的创新融合应以高等教育集聚区的知识溢出和人才培养为驱动,实现区域创新双核驱动。
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操作方法
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集群是推动这一产业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破解“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的权力新理念。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接主导产业体系。遵循集群思维,高等教育集群可以通过集聚创新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迭代升级,从而为引领产业体系发展提供路径支撑。例如,依托成都电子信息、软件等产业的研发优势,围绕电子科技大学建立高等教育集群,拥有校企“双重身份”的教研专家。引进,组建专注于创新探索的研发团队。要鼓励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还要帮助团队将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校企联合育人机制,以科研为主导,重构高等教育招生、培养和就业结构。
探索组的配对和链接,以促进元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流动。建设高等教育集群,首先要根据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需要,实施“精准”服务和精准对接,让周边地区充分利用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的集群。可以采用“产业供应链”的思路,探索成渝地区高等教育集群建设和结对联动工作模式,即实施“一组、一个”的共同发展模式。地点”配对联动。
成立成渝高等教育特区,促进教育互认共享。从成渝两地人才流动的特点来看,迫切需要构建区域高等教育互认共享的“一个体系、两个框架、三个机制”:一是建立成都区域质量保障体系——重庆高等教育;二是建立可识别和验证技能 三是建立课程学习与实训成果互认框架;四是建立科研人员合作机制,共同攻关区域重点问题。五是建立高校教师实践培训和支持机制。高校管理者校际交流与轮岗学习机制。将成渝高等教育资源作为集群建设中的“联通特区”,通过区域教育的互认共享,强化创新人才的流动和合作关系。
连接双城群网络,发展双核共驱创新。首先,要把地理理解上的“双城”转变为经济理解上的“双核”,打破以往省会城市的单核驱动模式,构建支撑的区域经济空间新格局。以“国家双中心城市”为依托,发挥高等教育和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全面协调发展“双城经济圈”,并以此为创新源泉。二是重视创新“核心”建设,通过集群网络功能对接成渝地区人才资源。一是集群网络流动人才的集聚。在集群网络的影响下,人才集聚超越两市地域界限,共同打造两市人才库,共享人才资源,提升人才流动叠加效应;二是高等教育系统流动人才培养。高校是我市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优势,通过建设高等教育特区探索流动人才培养模式。
成渝地区作为西部重要经济区,已从“成渝经济区”向“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双城经济圈”转变。认识的加深也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我们提出采用集群思维,构建高等教育集群,开创重庆创新融合的新思路。这里的高等教育集群是“产、城、人才、教”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它不是一个狭隘的“高等教育”集群,而是一个以高等教育为重要节点和内生动力的广义集群,体现了高等教育是我国城市群推进一体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区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