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2022年,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将落实856分部和农场战略部署,着力“两区三中心一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农业科技园,引领现代农业新潮流区域农业科技,使园区在规模上、提档次、创特色、增效益,促进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初步完成园区升级改造。漫步于科技园,一幅幅田地成方、渠成网、池连、路连、卡成线、旱能灌、排洪、生态美、丰产的现代农业园区画面。慢慢展开。
NO.1
空间布局升级改造优化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园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以科技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主要内容。除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外,还兼顾区域引领、文化研究和科普教育作用,在原有区划基础上进行调整。在空间布局上,园区东侧划分为“蟹稻生态种植区、养殖果树种植区、蟹苗越冬养殖池”三大区域,细化园区西侧功能。公园。
园区西北方向规划为120亩水稻品种展示区。今年共展出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乔福大院、垦丰种业等合作单位的166个水稻品种;喷雾、卷帘、温湿度采集等功能。西南地区200亩水田试验区规划为文化研究教育区。今年以来,全区共承担各级各类试点项目29项。水平提升的示范等
同时,公园西侧以中轴对称模型划分为网格场,规范水渠,改善公园硬环境。完成水泥机耕路1.7km、运河建筑24座、开挖排沟3.2km、铺设智慧垄2.75km,实现智能灌溉 与轨道交通有机结合,节约渠道面积75%,节水30%,增加有效种植面积3%,增加水稻产量5%,每亩增加经济效益30元左右。
园区的整体优化升级,不仅使空间布局和分区更加合理,功能更加突出,而且区域示范带动作用更大。通过“水稻品种展示区、智能温室功能区、文化教研区、蟹稻生态种植区、养殖果树种植区、蟹苗越冬养殖池”六个区域分区,优化升级,科技园区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影像和实验研究能力,实现园区硬设施向现代化、智能化的转变,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NO.2
示范带动区域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围绕农场打造种苗、有机稻、蟹米等高端品牌专属基地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科技对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持续优化品种布局,重点推进黑土保护、低碳种植、品种筛选、优质栽培、植保、智慧农业、特色种养等项目,包括“影响不同密度对龙垦2021产量和水稻品质的影响及“水稻“双免”播种育苗技术试验“等44项科研项目”水稻巴卡那病药物筛选试验”,189个水稻、大豆、玉米三个农作物品种,12个作物栽培试验,7个植保试验,11个土壤施肥试验,积极探索开展了螃蟹越冬、大闸蟹养殖等3个试验。通过水稻、大豆、玉米的多品种试验,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充分实现区域农作物优质品种.通过水稻、大豆、玉米多品种试验,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充分实现优质区域农作物品种。通过水稻、大豆、玉米多品种试验,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充分实现优质区域农作物品种。
2021年冬,农业技术促进中心创新开展蟹苗繁育越冬研究。投放大闸蟹3500斤,通过增加水中溶解氧、清除污冰等技术手段,使大闸蟹成活率达到95%,实现了大闸蟹苗。就地养殖、自主供应,有效解决了进口蟹苗价格高、运输途中死亡率高的问题。
今年将30公斤大眼幼虫投入蟹苗越冬养殖池进行繁育,为全场推进蟹稻生态立体种植养殖规模,打造蟹苗专属基地提供了技术支持。 10000亩螃蟹和大米品牌。目前,大眼幼虫正在健康成长。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和重要任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深入挖掘森林经济潜力,实现土地双重收益最大化智慧型园区,在农业果树种植区种植苹果树、梨树、杏树等。果树671株,同时套种大豆,让闲置土地“活”起来
NO.3
农稻文化研究与传承
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新动能。深厚的稻作文化底蕴,孕育了垦区农技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奉献精神”的北大荒精神。
856是寒地水稻之父徐以荣的重要试验示范基地。他一生的11个重要项目中有9个是在856个农场的试验田完成的。“三化”栽培技术和“旱作强苗模式”在垦区农业生产中仍广泛应用。寒地水稻在856生根发芽,其文化也潜移默化地渗入856。“从十年至九年 从内涝到水稻治涝,从亩产216斤到亩产1224斤,856年的水稻栽培发源于此。
八十五人将企业文化与主导产业相结合,提炼出具有拼搏、团结、勇气超越、创新突破、无私奉献内涵的稻米文化。、稻香湖路、“稻米就是生命”主题雕塑、稻米文化公园、许义荣先生雕像等,用图片、雕塑、字体等形式充分展示稻米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让稻米农耕文化融入农庄的文化肌理。同时,激活稻田画作和新媒体作为推广稻农文化的展示平台,实现文化阵地的动态转换,以稻米为媒介,打造高端专属生产基地。 -终端品牌“
NO.4
提升品质激发内生动力
农业技术促进中心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精英”为目标,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目标,在思想政治、业务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目标”培训。
通过“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形式,与新员工、入职不到三年的年轻员工形成一对“传、帮、带”,成为他们的“思想导师”和“实践教师”。导师”和“心理导师”负责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心理健康。
通过召开工作总结会和内部实地培训会,大家上前锻炼思维和口才,交流工作经验,讨论工作方法,促进学习,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引导中心技术人员深入思考中心工作。中心。怎么做,怎么做”,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技能,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在研讨中增长才智,自觉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内在需要.
知路,守初心,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通过一个个项目,进一步提升园区的产出能力、科技水平和辐射能力,彰显现代农业发展新责任,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征程中阔步前行,努力书写《现代农业发展样本》,描绘科技集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壮丽画卷。
供稿: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