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行业主要公司:机器人( )、华中数控( )、埃夫特( )、美的集团( )、亚威股份( )、远光软件( )、科达智能( )、智云股份( )、东途科技( ) )、华工科技()、科源智慧()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智能制造区域竞争情况
行业概况
1、定义
根据财政部2016年12月8日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定义,智能制造(IM)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
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四个层次。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设备)、终端通信与装备(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等) .)、将以上环节有机结合的3D打印、自动化系统集成和产线集成。
2、产业链分析
从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分析,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基础硬件、感知层面的相关硬件产品、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而中游产业则是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等系统集成服务商;下游领域主要是市场需求端,包括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起步阶段
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经历自动化、信息化、互联互通、智能化四个阶段,即自动化(自动化程度低的设备淘汰改造,自动化程度高的智能设备制造)、信息化(产品、服务)从物理到信息网络,智能部件参与提升产品信息处理能力)、互联(构建工厂物联网、服务网络、数据网络、工厂间互联网、设备集成)、智能(通过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等技术实现智能监控和决策)。
我国还处于智能制造的初级阶段,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先行一步,逐步深化。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计划,随后又出台了11条配套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进入实施阶段。
在当前产业升级的关键点,机床、纺织等基础行业正在逐步淘汰自动化水平不高的设备。产业内生升级需求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
行业政策背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振兴之器、强国之本。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高度重视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5G等新一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行业发展现状
1、江苏省智能制造成熟度较高
“十三五”期间,会同有关部门,通过试点示范应用、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标准体系建设等多项举措,形成中央与地方密切合作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多方协同推进。制造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2021年12月,其他八部门联合印发《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显提升”的转型升级目标。 ,并指出“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研究发布行业和区域智能制造发展指数。”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2020)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导性国家标准,于2021年5月正式发布实施。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标准应用推广工作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已在31个行业类别、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为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江苏、山东、北京、宁夏、山东、北京、宁夏、山东、北京、宁夏、山东、北京、宁夏、山东、北京、宁夏、山东、北京、江苏、山东、北京、宁夏、江苏、山东、北京、宁夏、江苏、山东、北京、宁夏、江苏、山东、北京、宁夏、江苏、山东、北京、宁夏、江苏、山东、北京、宁夏等地的工业信息化、工业和信息化方面,全国已有2万余家企业通过平台、工业和信息化等方式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陕西、江西等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有效推进标准应用。通过对自诊断数据的分析,有望反映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情况。从区域参与情况看,江苏、山东、宁夏、北京、广东等地区积极落实。其中,江苏4654家企业参与自诊断,山东2753多家企业参与,宁夏1108家企业参与,广东北京4654家,湖南省500多家自诊断企业,安徽、福建、江西300多家自诊断企业。
2、多耐大部分制造企业处于智能制造及以下水平
根据智能制造测评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目前我国69%的制造企业处于一级或以下,达到二、三级的制造企业占15家% 和 7%。上述生产企业占9%。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智能化转型初期,龙头企业智能化成果显着,带动行业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总体来看,2021年全国制造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较2020年有所提升,一级及以下低成熟度企业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高三级以上成熟度企业提高5个百分点。
3、中国智能制造试点越来越多
在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视频会议上,工信部共评选出工信部启动以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07个,涵盖92个行业类别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其中,2015年46个,2016年64个,2017年98个,2018年99个,2019-2021年分别为16个5、217个和342个。通过聚焦关键环节,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聚焦标准先行,探索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产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独特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带动社会投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注:工信部尚未公布2019年和2020年试点项目。2019年广东、湖北、江西、陕西、贵州公布的项目结果汇总。 2020年山东、广东、福建、湖南项目成果为已公布项目成果总和; 2021年公布的试点示范项目分为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2021年数据为两者之和。
4、智能制造从属产业市场规模较高
根据《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全面数字化 随着数字化的普及,重点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转型。 “十四五”期间,智能设备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在国家对智能制造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智能制造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江苏省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最多
根据前瞻产业园库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6月,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园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代表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三省分别占21%、15%和9%。
2、企业竞争:海尔、航天科技、华为位列前三
2022年4月6日,中科院《互联网周刊》、易网研究院、德本咨询联合发布中国智能制造企业50强榜单。其中,海尔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华为位列前三。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2025年智能制造,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大部分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2021年12月29日,工信部公布了《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推进智能制造,必须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化特点,走科技以设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转型。
2、附属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中国制造业产能巨大,但同时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智能化转型需求旺盛。智能制造将为装备和软件行业带来机遇。机器人、传感器、工业软件、3D打印等都蕴含着百亿甚至千亿的市场容量。根据此前对中国云计算、大数据、AI芯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设备、传感器、RFID、工业软件、3D打印等市场规模及趋势的分析,市场规模为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主要行业,至2027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相关行业市场规模如下图所示。总体而言,该行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更多对该行业的研究分析,请参阅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地图、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IPO募资及投资可行性研究、IPO业务等解决方案技术写作、IPO工作文件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