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绥之关”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资料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更智慧、更智慧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7月13日上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智慧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广州市基于城市信息化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作为“计划”)。“十四五”期间,科学规划、全面部署广州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利用CIM平台推进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制度改革;CIM平台将助力广州城建管理高质量发展;智慧治理层面,践行可持续治理理念。
CIM:打造数字孪生城市,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
CIM简称CIM,是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城市感知数据构建立体数字空间城市信息综合体。
CIM就是在计算机上对真实的物理城市进行建模和虚拟化,形成数字孪生城市。实体城市中的“一切”都可以根据需要在孪生城市中进行数字建模和模拟。如果 CIM 模拟的城市发生降雨,可以结合降雨强度和地形,以及安装在河道和管道道路上的各种传感器,模拟和分析特定区域不同淹没深度的影响范围,并提供防涝预警与决策支持。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宝森透露,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制定了以CIM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指标。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包括CIM平台与市政智慧城市平台对接完成率、基于CIM的智慧城建行业应用场景数量、基于CIM的智慧工程管理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基于CIM的社区公园,基于CIM的智慧基金会。设施建设与应用、CIM及相关重点产业发展等六大类共22项详细指标,
王宝森表示,广州CIM基础平台于去年7月正式发布,成为国内首个正式发布的CIM平台。目前,平台具备海量数据高效渲染、3D模型与信息全面融合、可视化分析、仿真、物联网设备接入、二次开发支持等核心能力,能够很好地支撑上层应用的构建。基于CIM基础平台,构建了丰富多样的“CIM+”应用系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随之关”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为实现广州“一网一统”发挥了重要作用管理,全市统一管理”。
“随之关”:完善数字化基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对于城市治理来说,像CIM这样的共享共建平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市政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梁文谦说。截至目前,“随之关”已对接35个市级部门,共计115个业务系统,接入全市8.4万台物联网传感终端设备,采集城市运行数据超过72亿条,生成城市有3103个物理数据项,构建“人、企业、地、物、政”五个城市基本要素全景图,城市运行情况“一屏统观”和“一图纵览”城市运行标志的关键指标基本实现。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提供智能支撑。可以说,“随之关”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都离不开CIM等基础的、关键的数字化基地。
梁文谦还介绍,“十四五”时期是彰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阶段。要进一步做好“一网感知”,充分应用CIM、BIM等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数字孪生城市空间基础,搭建更加坚实的平台;“万物智联”物联网感知体系建设。
智慧规划:建立基础国土空间信息平台
在智慧规划方面,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姜力表示,近年来,广州初步建立了土地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将管控要素准确落实。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将把各类空间管控数据常态化纳入基础信息平台,实现空间规划对城市建设过程的有效管控。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推动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体系建设,构建重要控制线和重点区域监测预警模型。基于指标模型和各类数据,动态监测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加强规划实施监管,逐步打造可感知、可学习、可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同时,加强智能审核和三维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规划业务中的推广应用。
产业驱动:加快“智能汽车”走上“智能道路”
广州围绕CIM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基于CIM的三大产业链:核心产业、相关产业和应用产业,通过试点示范带动新型城建产业发展。园区以建设为龙头,拓展4个相关园区,打造广州“新城建”产业应用示范基地“2+4”产业版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城市、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为广州的国际信息枢纽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将继续推动CIM基础平台在房建、交通、水务、城管、
广州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发展处二级研究员唐喜喜介绍,全市共发放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牌照201张,开放测试道路202条,其中两总里程789公里,路试总里程超过590万公里。基础设施方面,加快车路协同基础设施部署建设,在黄浦、南沙、番禺、海珠等地区建设路侧设备(RSU)140余台,覆盖园区、封闭试验区、半封闭以及公共道路、桥梁、环岛等各种使用场景智慧城市建设,明年将进一步扩大区域范围和公共服务能力。目前,黄浦区部分路段市民可以感受到红绿灯倒计时等车联网服务。
未来,在车路协同建设中,广州已形成“一带一路、四区联动、区域互联互通”的总体格局。“一”是指“一个顶层设计”。全市各区统一规划一、标准一、,牵头国家“双智慧”试点《自主代客泊车场建设规范》。编制建设统一的CA认证体系、统一的市级数据平台、统一的车联网直连频段使用规范、统一的平台间传输协议。“四区”是指建设黄浦、花都、琶洲、番禺四个市级车联网示范区。到明年年底,全市将部署不少于400台车联网路边设备(RSU),改造红绿灯等道路交通设施不少于100台,路边传感设备不少于50台,部署车联网计算设备。前置或后置支持直接通信接口(PC5)通信和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车辆)不少于10000辆。“区域互联”是指区域间、车企间、平台间、终端间、车型间的互联互通,体现了车路协同大规模示范应用的核心本质。
“下一步,广州将继续坚持车路协同、网联赋能的战略定位,同步推进智慧道路转型、智能汽车升级、智能网联,加快协同发展‘智能道路’和‘智能汽车’。” 唐熙熙介绍。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刘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