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撰稿:吴景梅 编辑:田青 校对:紫藤
1
科技创新,新时代
1986年3月3日,农历新年刚过,一份文件被送到中南海的办公桌上。
这份文件,即使是现在,也是极其沉重和沉重的。
因为,在这份文件中,有三名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一位中国光学之父,一共有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中,提到的事情自然非同一般。
四位院士分别是王大恒、王干昌、杨家驰、陈方云。该文件的内容是关于“跟踪世界高科技战略发展”的建议。
当时,看过文件的领导同志立即拿起笔,在文件中批示:“比事情快做决定,刻不容缓。”
该提案随后被提交讨论。自从提出并批示领导批示时间是1986年3月,该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这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发源地之一。
两年后的1988年8月,根据改革实施细则,“火炬计划”推动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科技产业正式启动。
所以,863计划是科研,火炬计划是示范推广,星火计划是农村应用。
这个学以致用、以学促产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如星星之火,成为共和国高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
其中,火炬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建设和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已批准设立8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84名种子选手在改革开放的漫长征程中拼搏、学习,逐渐开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复兴之路。
它们崛起的同时,也带动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质科研人才、优质产业工人、优质营商环境的综合竞争。几十年积累的人口和产业优势,已经成为城市崛起的信心和资本。
今天,我们提出了863计划的升级版——科技兴国。
谁能更进一步?
2
郑州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我们都知道好人总是好人。
同样,一个伟大的城市也不会突然变得如此伟大。
舞台前的任何绚烂绽放,都离不开幕后的血泪和汗水。这是一条不变的铁律。
不信可以看上图(图片来源:城市记录)。
2020年,全国10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没有郑州。
这不是郑州不重视高新技术产业,也不是国家给予的政策红利滞后。
事实上,郑州高新区的建立不仅不晚,而且很早,与中关村、武汉东湖的年代基本相同。
1988年郑州开工建设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国家批准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2016 年理事会。
但不得不说,在科技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上,后来居上的成都和合肥,远远领先于郑州。
在最新的测评结果中,郑州高新区排名第17位,与郑州人的预期还有差距。
但郑州的未来,显然不仅仅是把土地种好,而是要积极参与和参与到科技兴国大战略中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科技创新矩阵。
但机会在哪里?
3
机会来了!
2021年12月1日,郑州发布公告。
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支持郑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要知道,试点地区的规范和要求在国家层面是非常明确的:
到2023年,建成20个左右试点区
此前,该试验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地区为重点。
郑州的入围名单也显示了国家对郑州战略地位的肯定和认可。
▲图源郑州20折
同时,郑州将依托产业体系和交通区位优势,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新路径、新机制,强化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打造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郑州模式”。.
并且,未来将继续在六个方面发力:
1、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2、提升人工智能创新能力3、做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4、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5、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环境6、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不过,吴京认为,郑州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规划后的稳步推进。
因为,细看这六项措施,郑州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城区内部署。
4
郑州科创,百花齐放!
郑州当前最大的战略是在产业升级下突破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如何摆脱落后产业,进入科技创新等高附加值产业,是郑州成为中心城市龙头的秘诀。
因此,郑州几乎拿出了所有押注于科创的底牌,郑州的科创布局也日益清晰!
构建“一廊、两翼、四区、多点”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空间格局。
其中,“一条走廊”即黄河科技创新走廊,连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高新区)、金水科教园、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智慧岛、鲲鹏软件小镇等科技带。
“两翼”是围绕高新区和CCD北区建设科创西翼,围绕郑东中原科技城建设科创东翼新区,形成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引擎、中原科技创新源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
“四区”是指发挥临空区、郑东新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的重要平台作用,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转化中心。
“多点”是指依托规划的32个城市核心板块,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创新创意平台和街区。
今天,我们拥有西部高新区和由此衍生的双湖科技城的产业优势。其中有中原科技城、金融岛和龙子湖大学园。东部有科学谷、鲲鹏软件小镇,还有延伸至开封的科技创新走廊。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横向坐标,也是科技主线。
在这条主线的指引下,郑州也在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整合资源,绞成一根绳,希望有所突破。
其中,各板块的功能定位基本立足于在当地积累的产业集群,发展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
而且,功能布局也更加完善:
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龙子湖智慧岛、云湖大数据产业园、白沙科学谷鲲鹏软件小镇、白沙大数据产业园高新区:中原科技创新谷、双湖科技城、中国智能传输甘谷、天剑湖大数据产业园 会集区:大运河板块健康科技岛、黄河门产业交流中心、苏宁科技城荥阳:科技创新谷、中原智谷、人工智能产业科学中牟科技创新园:正开科技创新走廊、雁鸣湖创新科技园新郑:华南城科技创新产业园、中原柯镇、新郑智能终端产业港中原区:中原科技绿谷、中原数字经济产业园金水区:金水科教园管理区:金带科技城二七区:中武科技园经济发展区域:中关科技园
可以说,郑州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布局上没有问题。当前,正在形成主线明确、重点突出的合力态势。
而且,郑州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机遇期!
5
有机会郑州智慧园区,也有更多挑战!
搞科技创新是郑州的大势所趋,也是迎合未来的大棋。
除了以上的有利因素和多年的积累,其实还有很多问题。
1、郑州科技蓝图落地速度有待提升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不甘落后。
比如,中原科技城作为郑州科创的头号种子选手,今年增速明显,签约入驻的项目也陆续落地。
中原科技城推出的小微企业园区、全球人才创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智慧产业创新园区正在快速落地和建设中。
同时,在省领导的大力推动下,河南省科学院将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机整体,推动中原科技城加快发展。时期!
但搞科技创新,是一场成功的竞赛,不进则退。因为其他城市也没有闲着。郑州依然不能放松。
2、名大于实,定位太相似
科技绿谷、科技城、中原智慧谷、科学谷等定位相同,国际和国家称号众多。
描述的基本都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信息技术相关,但大多无法深入。
可以实施什么样的项目?
相关研发公司有哪些主要产品或核心部门进入?
谈及高层规划,谈具体项目而犹豫不决。
事实上,多年来,高新区一直脚踏实地,带着真正的科技创新基因和产业。
有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基本上是郑州的科技创新财富的大部分,但与其他城市相比,这些仍然略显单薄。.
3、未来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可以说,科技创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863计划到火炬计划,再到高新产业园的响起,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经历了三个阶段和几十年的积累。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郑州未列入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名单。
因此,如何在“十四五”期间让科技创新落后,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脱颖而出,是郑州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郑州更需要一步一步走好、走得快。很难,但也只能面对。因为,郑州成为科技强市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过去的文章
评论:
本文部分图片和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