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9月4日上午,2018国际能源物联网技术大会在株洲开幕。图为开幕式。
华盛在线9月4日电(记者文杰通讯员姜阳民)聚焦电力电子技术和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利用,共商能源产业发展。今天上午,2018国际能源物联网技术大会在湖南株洲召开。一批来自国内外政、产、学、研的重要嘉宾通过论坛和主题演讲,就新能源、新技术、新应用、新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大会由株洲市政府(以下简称“中车株洲院”)、北京建恒认证中心指导,中车株洲院风电事业部、中车电气、株洲院城发事业部、时代电气半导体事业部、协办,并得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发表主题演讲。
300余位嘉宾出席会议,聚焦能源发展前沿技术
会议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与分布式能源”为主题,邀请了300余位国内外嘉宾,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25位嘉宾发表主题演讲。开幕式由北京建恒认证中心主任秦海燕主持,中国中车首席信息官王永志,湖南省能源局局长、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来来,党委书记毛腾飞株洲市委、株洲市市长杨卫国、株洲市常务副市长何剑波、株洲市副市长何朝辉等出席或出席会议。
能源物联网作为“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的物理载体,是继能源互联网之后更受关注的技术门类和未来能源实现模式,也是能源互联网的综合解决方案。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智能能源系统。.
“能源物联网是未来大能源系统技术体系重构的变革,但在具体物理层面还存在一些困难。” 中车株洲院总工程师冯江华表示,从学术角度看,能源物联网建设的意义和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由于行业碎片化、基础设施条件不成熟、技术支撑不足,能源物联网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晓新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会议结合行业实际情况,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分析能源物联网系统建设中的主要障碍和问题,从关键技术方面为本课题的推进提供参考和指导,政策支持和示范工程建设。会上,主持研制联想式汉字系统和联想系列微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介绍了我国网络信息领域的几项创新;周能源物联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小新分享了在能源转型中构建中国新一代电力系统的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院首席科学家丁荣军就电力电子与分布式能源发表演讲。
在物联网时代,弥合数字与物理的鸿沟将成为未来电力世界“万物互联”的关键,而电力电子技术则负责电力设备产品的技术创新,助推发展大电网和分布式电网。更安全、更智能。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大学页岩油气研究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中车、北京建恒、天合光能、中车株洲院等25位嘉宾举行了高峰论坛。人工智能、分布式电源、电力电子产品技术创新等议题和主题演讲密集发布。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院首席科学家丁荣军发表主题演讲。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发展能源物联网建设
随着国家能源转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分布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微电网等能源物联网相关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公开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其中能源物联网核心产业将达到3000亿以上。
作为全国首批工业城市之一,株洲坚持以国家战略方向为导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育和支持中车株洲院。以一批基础较好、技术领先的相关企业为代表。
在株洲的能源交通装备制造业中,株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一极。多年来,株洲院以轨道交通核心技术为依托,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围绕能源的生产、转换、传输、控制和存储开展创新驱动,形成了四个层次的创新技术和工艺。从设备、设备、互连到系统。产品体系。
目前株洲院已形成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电力电子器件及变流技术、能源路由器、储能技术与装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基础的能源物联网产业集群。并大力支持多能互补智能微电网、增量配电网、综合能源示范工程建设,建立产学研智能工程研究中心,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产品和技术应用推广,聚焦关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能源物联网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能源物联网是一个大概念,株洲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结合已经开发的产业领域能源物联网,利用我们在产业领域的积累、知识和资源,进行新的探索。” 冯江华说道。
未来株洲院将在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整合方面发力,并与外部高校、政府、企业等单位合作,致力于探索联合供冷等能源物联网产业链,热电、燃气轮机、余热利用和步行发电。同时,通过探索商业运营模式,加快能源物联网系统工程化推广,促进企业产业扩张和能源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