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相册
跑100万步售出的“跑鸡”、“让害虫无处可藏”的虫脸识别系统、全副武装的数字化智慧村……2019浙江农博会数字村展区,电脑和数个显示屏将最现代的浙江农村图片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近年来,数字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巨大能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也让现代农村社会治理更加灵敏高效。模型成型。
数字红利也在加速向浙江农村蔓延。在今年的农博会上,记者通过三个样本的观察和分析,试图勾勒浙江农村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工业数字化
带脚环的“跑鸡”
浙江新农都会展中心4号馆数字村综合展区,一只模型鸡引人驻足。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而是一只‘跑鸡’。”摊位前,身穿红色毛衣的农民唐平东介绍:“你看,每只鸡都有一个脚链。”
记者仔细一看,只见鸡的脚踝上印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后,他拿到了鸡的“身份证”——养殖户、养殖周期、养殖地点等信息一目了然。
用一句流行的俏皮话来说,唐平东是“全村的希望”。他来自泰顺蓬溪镇车头村,是第一个走出村子的大学生。他身上最醒目的标签是“鸡帅”。
看着父母和村民养鸡,是唐平东小时候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大学毕业后,他的创业之旅从这里开始。
2016年12月,“我的鸡舍”项目开始孵化,采用“公司+基地+实体店+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该项目进展顺利。一年内,会员超过10万,年产土鸡蛋1000万只。
“鸡是本地鸡吗?” “鸡蛋是土鸡蛋吗?”在市场上,这两个问题,唐平东回答得最多。 “我给他们看了基地的照片和养殖的视频,但还是打消不了部分消费者的顾虑。”
要使农产品畅销,生产者必须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唐平东开始思考,有什么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朋友每天在微信上查看步数。我想,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农业吗?这不仅会成为销售亮点,而且还会建立追溯系统。在这个“这样,消费者可以信任我们的产品。因此,我们在2017年推出了跑鸡项目。”唐平东说。
公司基于区块链+物联网,自主研发的跑鸡智能溯源脚环,不仅可以追溯鸡苗的生长数据,包括接种疫苗、跑步、农场定位、养殖户等,还可以追溯环境数据,比如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含量等。一只鸡有一只脚环,一只脚环有一条数据链。数据实时同步,不可篡改。
“农民的鸡养了两三个月,我们给鸡戴上脚链,跑100万步才卖掉。也就是说,一只鸡需要养7到8个月。” 2018年2月,首批跑鸡养殖基地落户泰顺蓬溪,2018年9月,跑鸡正式上市销售。截至目前,销量已突破10万辆。
“农民使用土地和劳动力投资于公司并承担育种者的角色。”唐平东说:“我们把大鸡舍承包给多个农户,或者让农户自己建小鸡舍,我们免费提供鸡苗。 、智能溯源足环和养殖技术,销售符合养殖要求的鸡块。”
在农博会上,这种利用“互联网+”和智慧农业孵化的深山跑鸡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农农潘康康饶有兴致地问道:“我也可以在新昌的果园里养跑鸡吗?”两个年轻人一起计划在新昌建设跑鸡合作基地;杭州梅家坞的商人,我也想试试在茶园底下养跑鸡……
站在互联网上,这只跑鸡会继续“飞”。
技术数字化
识别虫脸的应用
你听说过人脸识别,你听说过bug人脸识别吗?
在数字村庄综合展示区,记者发现了一款野外神器——省植保检疫站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病虫草害自动识别APP 用户可以随时拍照,报告病虫草发生情况,获取鉴定结果和防治指导资料。
现场工作人员打开APP,拍摄了一张斜纹夜蛾标本。手机上出现害虫的名称和各种信息,包括危害哪些作物、害虫发生的规律、防治措施等。
省植保检疫站谢子政说,通过对病虫草数据库的深度学习,APP已经能够识别出1000多种病虫草和300多种农作物.
APP除了可以识别害虫,还可以识别一些病害。在展示架上,记者看到两种柑橘上都有褐色斑点或斑块。拍完照片后,该应用程序准确地识别出疾病——它们分别有褐腐病和溃疡病。
“小农防治病虫害是当前植保工作的难点。”省植保检疫站的卢建飞告诉记者,技术人员不仅要了解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和方法,还要有实践经验,才能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 ,及时预报服务。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对本区农民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农业大数据,是基层植保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但人员力量略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识别系统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尊敬的用户,在您的乐清基地,突发冲动突发报警,请登录智能预报平台查看详情。”这是陆剑飞最近收到的预警短信。
这些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我省有100个观测站,可以瞬间传播病虫害。
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稻田标准观测站由智能水稻监控灯、农业气象站和高清摄像机组成。自动采集、识别、分析、预警。
“水稻智能监控灯采用现代光、电、数控一体化技术,实现自动诱虫、自动拍照、自动传输、自动计数;农业气象站自动采集田间小气候;采用高清摄像头监测现场环境实时。”谢子政介绍。
“这个系统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可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为农民提供参考信息。”陆剑飞表示,未来农民只需扫一扫即可获得防治措施。
全村“一张图”治理数字化感知
这是一个全副武装的数字村庄。陌生人来村,路灯坏了,垃圾分类等都能实时展示,实时处理。在农博会数字村展示区,湖州市德清县伏溪街道五四村带来了一幅“数字村图”,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观察数字村的窗口。
位于莫干山脚下的五四村近年来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四村作为美丽乡村的典范,不断强化改革创新驱动,在数字乡村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
数据工程师魏玉明告诉记者,公司依托德清县地理信息技术和“城市大脑”建设,构建了“数字乡村地图”,将乡村规划、乡村管理、乡村环境和其他内容可以上网查看,随时更新。
基本农田在哪里,新增建设用地在哪里,打开“空间规划”,一张收集全村土地信息的彩图展现在眼前。村里招新项目,在哪里落地一目了然。
通过“数字村一图”,该村也迎来了绿色生活方式。每天早上,五四村的村民都会按时将易腐烂的垃圾等垃圾放入门口的垃圾桶。收集者将驾驶智能垃圾收集车在分类桶上称重并收集图形,判断分类是否准确,然后实时上传更新数据。
“数字乡村一张图”也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通过“一切为了村民”,村民可以在线上学、就医、盖房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G率先延伸数字经济;数据便民,智慧共享;创客进村破解乡村振兴难题……五四村“一张图”放眼全局,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民化水平 自9月上线以来,“一张图”感知五四”有效处理环境污染、邻里纠纷等问题180余件,平均时效由此前的5个工作日缩短至3小时。据悉,这种村庄数字化管理模式将在年底前推广到德清市40个村和社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