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中新网广西新闻1月8日电(冯峰)近年来,广西紧紧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依托广西农业云平台、广西农业和以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3S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积极开展智慧农业试验和示威。农业、杰家润“蚂蚁数据农场”等一批物联网新模式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初见成效。
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在全国率先建设广西农业大数据中心,打造“广西农业云”,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启动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示范省(区)建设,应用推广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农业地籍信息管理、农业信息传输、农产品价格采集、土地确权等一批农业智能系统、产业扶贫信息系统。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有效融合,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广西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农产品价格采集点,建立农产品价格采集点,围绕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支撑体系建设、数据资源整合、数据化建立农产品价格采集点收集与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加强信息共建共享。对批发市场价格进行采集、监测和预测,每周以“一张图”的形式发布农产品价格,制作“农业大数据图”,实现“周报、月报、半周报”。年度总结”,为管理部门和生产者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合理调整种养殖结构提供参考。
“打开我的手机,我可以看到养鸡养牛生产药物的注意事项,以及夏季养猪的实用技巧。广西农业大数据平台网站教会了我很多。我也会学习种植养殖,把知识传授给贫困户,让他们早日脱贫。邓三哥兴高采烈的说道。
大数据描绘产业扶贫“图景”
广西建有产业扶贫、地权确权、优势特色产业大数据库,实现“一张图”管理。建立54个贫困县行业信息、11.44万户贫困户、500.26万份电子档案,构建了“一个门户、八个功能”的行业精准扶贫信息系统。评价产业精准扶贫的推进和效果。整理录入105个县级“5+2”、村级“3+1”的78个特色主导产业大数据160万余条,为产业扶贫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持。助力54个贫困县发展产业扶贫工作。
广西农业大数据APP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农业数据资源智能检索,农作物物联网识别应用。新增23个数据分析模型,形成农业产业、粮食生产、农业自然灾害等专题的“一屏”监测分析。
目前,广西农业大数据平台利用农业信息化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农业大数据,辅助农业决策者和经营者进行农业生产计划选择、过程控制、农业管理、施肥配方、成本核算、产品销售等工作,让农业生产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生产管理和“三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葡萄管家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合作模式,利用“葡萄管家”标准化生产平台,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从产前、中期制作和后期制作。生产与农业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葡萄产品销售等,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服务。葡萄管家以种植中高档葡萄品种代替原有经济价值较低的作物,亩产值可提高到2万元至3万元。目前,葡萄管家扶贫示范基地已在都安、东兰、马山、龙安、上林、宾阳6县建立。扶贫示范基地已转移土地1000余亩,涉及贫困户1200余户、贫困人口4000余人。贫困户不仅可以每天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可以在葡萄基地打工,入股的贫困户还可以从葡萄的销售中获得额外的分红。在东兰扶贫示范基地,全村59户贫困户全部参与种植。项目土地流转涉及东里村126 户530 人。年土地流转收入9万元以上,劳务收入30万元以上。
明明果园实行“公司+合作社(经理)+农户”模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公司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与贫困村开展合作。目前,当地50余户贫困户已种植柑橘3000余亩。贫困户跟随公司增收脱贫,风险极低。同时,公司帮助贫困户发展柑橘种植,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对口扶贫。贫困户拿到银行资金后,公司将种植基地承包给贫困户经营,统一技术标准,实行承包责任制。目前,公司已受理当地60余户贫困户的承包申请,每户年收入可达5000-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