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打开专栏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意见》提出,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我国高度重视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方案》,公布了127个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名单。 2019年至2020年,45个城市分两批获批,正式进入布局建设阶段。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将25个枢纽列入“ “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国家物流枢纽的启动,有利于构建强大统一的国内物流市场,以枢纽经济推动核心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创造物流产业集群,也为国家物流版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即日起,本报将刊登“物流新版图,新征程——国家枢纽建设系列讲座”专题报道,为读者呈现承载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布局与发展逻辑。
国家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的配送、仓储、配送、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它是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这是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决策部署,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活动的系统组织。这也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物流枢纽”专项规划。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是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物流强国”的目标。着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着力建设高标准城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经济体系,影响重大而深远。目前,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已进入实践和实际应用阶段。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和物流枢纽城市及产业园区规划规划专家李薇薇。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背景?
李薇薇:首先,我认为枢纽经济是近年来城市创新发展的最强信号。 “现代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将从物流全面进入供应链体系创新与应用阶段,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竞争、合作与分工,全面完善我国全球供应链体系。在整个供应链的服务能力方面,枢纽型物流资源是整个高效供应链的“中场引擎”。线下实体物流枢纽与线上虚拟物流枢纽的融合,有利于加强这一引擎的智能化物流园区规划,促进城市供应链战略的实施。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提升企业、行业、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培育现代供应链领域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并对区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城市和市政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枢纽经济以交通、物流、信息等枢纽平台为载体,加强经济活动和信息流的集聚辐射,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
二是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将继续发力。目前,共有75个物流枢纽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涵盖6类国家物流枢纽。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配送、仓储、配送、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而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营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将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
此外,物流枢纽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物流枢纽是交通与产业协调的催化剂,可以支撑经济发展,也可以支撑交通强国向贸易制造强国的适应。发展枢纽经济,在有形基础设施网络上构建无形服务设施网络,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物流枢纽的建设,可以引导全市物流业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空间和组织上的综合服务、网络化经营转变,可以降低整体物流成本,提高干线物流水平。效率,促进干支高效衔接,最终打造“渠道+枢纽+网络”的全国骨干物流运营体系。
同时,国家级物流枢纽是国家级名片,也是城市提升区域影响力和国家战略地位,实现弯道超车的王牌。物流枢纽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机遇。不再来了。
记者:说到物流枢纽建设,人们通常会想到物流园区、货运站、陆港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物流基础设施或节点设施。请结合运输实际情况谈物流建设。通往枢纽的路线是什么?
李薇薇: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站在国际供应链枢纽的层面进行顶层规划和引导。现代物流是城市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枢纽建设是研究实际项目未来发展方向、城市布局、产业发展的综合部署。这是对未来目标的总体规划。它将引领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物流枢纽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大规划引导,更好地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产业规划相协调,更好地推动城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并在同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物流带动产业、产业带动物流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二是寻找最符合项目战略方向的定位方式。物流枢纽不服务于单个城市或某个区域,而是作为国家在特定区域发展物流业的服务基地。从一个角度看,要跳出单一城市、单一区域,在物流通道网络中统筹枢纽建设。枢纽的战略地位、布局、功能等因素决定了枢纽的发展方向。抓好顶层规划设计,探索资源型产业园区向知识技术型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同步构建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常态化对接机制三是结合城市宏观发展考虑发展战略方向。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需要创新物流要素集聚方式,要结合城市现有宏观发展水平考虑物流枢纽发展战略。从宏观上把握城市发展的特征、定位、定位,关注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生态格局和交通体系。四是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国际通道优势打造物流枢纽,依托物流枢纽承载全市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合能力,包括辐射范围和能力,评价物流枢纽的核心竞争力。项目形成“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国际渠道优势,打造物流枢纽”的发展战略思路。
记者: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成70个国家物流枢纽,到2025年将建成150个国家物流枢纽。施工过程中的“阻力”是什么?
李薇薇:从已经开工建设的物流枢纽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障碍:一是细分和局部保护比较突出。物流作为基础性主导产业,目前是基础性主导产业。政府知之甚少,对物流发展持保留态度。建议去国内物流较好的城市学习学习。二是在现有物流设施供应量巨大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物流枢纽。各地过剩的同质化物流园区不会因为被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而重生,在不增加新货量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新的物流枢纽项目将是新一轮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建议各地物流枢纽建设要慎重,聘请专业机构做市场调研、功能定位、可行性研究等,不要盲目努力。三是物流枢纽建设的巨额投资,其中大部分在数十亿到数百亿不等。没有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大部分物流枢纽建设资金难以筹集,制约了物流枢纽建设。过程。建议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物流枢纽建设,在贷款、税收、土地等方面对参与物流枢纽建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促进物流枢纽建设。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枢纽建设的积极性。
记者: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有什么意义,建成后会是什么样子?
李薇薇: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是高效、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将构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可以通过成本优势吸引高端产业入驻,实现新的经济发展。跨越成为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和跨越的可能。
从全球供应链视角探讨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加快全球供应链体系整合,强化枢纽城市在全球供应链高端环节的把控和枢纽地位系统,更好地加速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整合。谋求高质量发展,启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全球现代供应链战略,意义重大。
另外,对于大城市边缘的城市来说,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可以让内陆成为广大区域交流融合的前沿阵地,大区域的作用也将大大提升,有利于融入大城市群,从边缘到前沿。有利于提升城市地位,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是一张国家名片,可以在省级城市排名和国家物流战略定位上走得更远。
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是政府搭台、大型龙头企业带头唱响的管理模式。它的建设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承担着规范、完善和加强区域产业链运行的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产业形态,它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成败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振兴的先导和基础。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将成为物流和供应链枢纽。其本质是一种高度整合的产业组织形式,贯穿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体现在综合服务机构的支持上。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客流等五流合二为一的集聚、扩散、疏浚等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供应链服务为核心的物流产业生态系统。
记者:未来,在全球供应链体系和标准化的规范下,国家物流枢纽将如何呈现?
李玮玮:一是实现多式联运的畅通,将建成的物流枢纽互联互通;二是打通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数字化、信息共享、各方基础服务信息要素互联互通。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四是形成区域内各要素的大脑中枢;五是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六是对标国际先进一流水平;七是充分体现新业态、新理念、新格局、新技术、新发展。
简介:
李薇薇,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和物流枢纽城市及产业园区规划规划专家,中五策(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物流学科带头人广州大学物流研究所、交通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指导500多个工业园区规划项目;出版专业书籍近20部,学术论文数百篇。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