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7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处于扩张区间;财新中国综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5.5,创2021年5月新高 电影市场累计创造票房35.亿元,同比-年增长8.6%,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携程平台旅游订单总量环比增长50%;全国餐饮收入降幅较6月收窄2.5个百分点……近日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服务业供需有所回暖,呈现回暖态势。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多地和部门有效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服务逐步完善,住宿餐饮、暑期旅游等,而夜间经济持续回暖,网购、网购教育、云旅游等在线服务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企业信心回暖。下一阶段,随着服务需求回暖、纾困政策落地、服务业企业加速转型,服务业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市场需求回暖,服务业持续复苏
“四人小桌前有五桌,别走得太远!” 8月19日晚,北京丰台新城市广场旺顺阁前已经有不少顾客等候。该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人气非常旺。 7月18日,市政府开始发放餐饮券,“100-30”和“300-100”的力度不小。客户受益,店内生意蒸蒸日上。
不仅线下,入夏以来,各地政府与实时零售平台合作,在上海、广东、四川、江苏等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发放线上消费券,进一步刺激消费。
不少餐饮企业表示,减税降费、缓缴社保、减免房租等纾困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疫情精准防控的背景下,外出就餐人数增加,消费券拉动效应叠加,企业经营明显改善。
“餐饮业受疫情冲击明显,但也更有韧性。政府多措并举推动餐饮业复苏发展,餐饮企业自身也在寻求转型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立芬说。
在餐饮服务消费需求回暖的同时,住宿和旅游的市场需求也在回升。
盛夏,黄山,千峰苍翠,万沟繁华。暑假以来,黄山旅游业加速复苏。据悉,7月份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9.73%,比6月份增长136.27%。
美团数据显示,住宿和博物馆、水上乐园等景点全年迎来预订高峰。 7月,暑期亲子房订单较6月增长150%,亲子票订单增长600%。室内游乐场等当地休闲娱乐项目的搜索热度同比增长906%,亲子堂食套餐增长近200%。
夜间娱乐、夜市、夜场表演、过夜……夜经济也越来越“亮”。携程数据显示,7月份夜游景区门票订单量环比增长138%。其中,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夜票订单已全面恢复,超过疫情前水平,较2019年同期增长17%。
多项数据改善,整体市场在改善
服务业的复苏也可以通过多项宏观数据得到印证。
从生产指标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3%,降幅收窄0.1-6月1个百分点; 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6%。
随着交通物流的提速,全国货物周转量有所改善,居民出行、住宿、外出就餐活动增多。 7月份,交通、仓储、邮政行业生产指数同比上涨0.3%,环比下降1.8%;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2.7%,降幅比上月收窄2.6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在线购物、在线教育、云旅游等在线服务需求扩大,企业在线服务业务增加,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增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傅令辉指出,7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0.3%,保持增长较快。
从需求指标看,娱乐和交通服务消费持续回升。
国家统计局经贸司统计学家傅家奇介绍,消费场景放开有序推进,各地区各项促进消费政策落地成效显着,文旅服务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7月份,电影市场共产生35.亿元票房,同比增长8.6%,实现今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受夏季旅游旺季带动,旅游服务消费持续回升。 7月份,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2.2亿人次,日均运量环比增长30.9%。
积极应对挑战,助力行业发展
随着服务供需回暖,企业对服务业的信心不断增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继续处于扩张区间。在接受调查的 21 个行业中,有 16 个行业的商业活动指数处于扩张区域。服务业商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8%,处于较高经济区间。在所有接受调查的行业中,商业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两个月保持在阈值之上。
此外,7月财新服务业PMI为55.5,比6月上升1.0个百分点,创2021年5月以来新高。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升至近 15 个月和近 9 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近期,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的利好政策陆续出台。付令辉指出,下一阶段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促进服务需求回升,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帮助服务企业摆脱困境并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快转型大数据产业,创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
“疫情防控更加精准有效,助企促消费措施落地实施,将有效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推动场景化服务消费加快复苏。”陈立芬说。
傅令辉认为,整体来看,服务业持续复苏。随着服务业调整转型和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推动,服务业回暖仍有诸多有利条件。 (记者班娟娟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