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中央公园(实景)
新华中学京津合作示范区学校(实景)
同创大道(实景)
市亭(实景)
公园(实景)
中央公园(实景)
蓝色礼堂(实景)
近年来,天津市全面贯彻落实“三个重点”的重要要求。在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重大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项目。
京津合作示范区(又称中国光年城),定位为“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载体、京津深化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台、区域合作试验基地”改革创新发展”,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实力,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产城市融合的重要节点。
构建产业协调发展体系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定位更加清晰。不断加强重点产业协同创新,形成了多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京津冀示范区作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地处环渤海经济带与京津冀城市群交汇处,京津冀1.5小时经济圈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周边环绕京津、宁靖、晋宁、长深、唐城5条高速,叠加规划完善的轨道交通(晋宁城铁)和公交线路等综合交通设施,可实现快速通达北京、天津、滨海。核心区。
基于难以复制的区位优势,京津合作示范区秉承“产城融合、产业先行”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溢流和集聚的重要支点。集聚北京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未来,将在智能制造装备、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引进优质项目,形成以新创智能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群为核心,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高端现代服务业。 .
根据京津合作示范区合作共建协议产城融合,入驻示范区企业可享受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高新区、天津未来科技等优惠政策科技城。此外,示范区出台多项产业扶持政策,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力度,进一步降低落地企业成本,促进产业繁荣发展。
由于完善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服务保障,京津合作示范区成功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入驻。其中,示范承接的首个非首都功能性救济项目云岭兴城2022年正式进驻建设,2023年建成数字化生产基地;工业零部件研发生产的嘉田钢联项目已于2021年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底正式投产;同时,2019年签约建设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高端智能制造两大产业基地。 ,目前一期项目已启动前期投资工作,预计2023年项目落户;天津旗滨节能玻璃作为2020年示范区,占地203亩。根据投资安排,已建成高端智能车间和智能装配车间。 ,综合管理办公区和生活配套等建设,并已进入正式生产阶段。 “十三五”期间,示范区共落户项目6个,预计总投资将超过20亿元。
京津合作示范区已完成工业用地出让616亩,后续工业区累计可开发利用面积5000余亩,为长效打下坚实保障——示范区主导产业的长远发展。
铸造产城融合新样板
以产兴城、以城助产、产城融合是京津合作示范区发展壮大的核心。京津合作示范区规划常住人口31万人,就业人口18万人。除了享受产业集聚带来的好处外,全市各项配套设施正在有序加快落地。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京津合作示范区11.8平方公里起步区已达50公里道路通车,起始区已全面修复。此外,排水、供气、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已完成,达到九通一平。教育支持方面,京津合作示范区第一所12年制公办学校天津新华中学正式落地,目前校舍建设正在进行中。
此外,京津合作示范区还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位于天津“双城生态走廊”和七里海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世界三大古滨海湿地),水域面积95平方公里。在一)之间,以中央公园为城市区域景观中心,打造“一心、两轴、七区”的城市规划,形成滨水公园、主题公园和多元化的生态景观。社区。目前,51万平方米的中央公园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并揭幕。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休闲环境。
在提升城市功能要素方面,京津合作示范区将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引入“平衡城市”发展理念,融合智慧与生态、科技与人文、生产与生活、城市展厅、蓝色礼堂 总部基地商务办公等国际化风格十足的公共空间,完善生活办公消费新场景,智慧生活服务体系和5G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布局及时为生产生活提供优质、便捷、贴心、安全的服务包。
坚持产城融合是京津合作示范区不断推进综合建设的发展理念。丰富的土地资源可满足工业、居住、文旅、康养等多种业态需求。随着道路、教育、医疗、生态等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这里将有效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工作、生活需求,成为科技引领、生态宜居、平衡兼顾的现代化新城。工作和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