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非凡十年”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发表时间:2022-10-06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郑州牢记重托,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报推出“开创新征程,贡献新时代”全媒体系列大型报道【走出中原看郑州,我为省会再添光彩】“非凡十年”大型-规模化全媒体系列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我市十年来发生的可喜变化,记录着城市的成长步伐,共同感受城市的美妙节奏。《高新区》今日发布,

“开拓新征程,建设新时代”

【走出中原看郑州,我为省城添光彩】

“非凡十年”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

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郑州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记录

近年来,郑州高新区坚持国家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功能定位,勇于承担“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先行”的历史使命。国家自主开发区,抢抓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紧紧围绕2025年建设千亿元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锐意改革开放创新,不断优化生态创新创业环境,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着。

美丽的生态,勾勒出高新区最美的底色。王长青 摄

科技创新指标显着增长,创新引领力不断加强

创新区获批以来,高新区主要技术创新指标实现2~8倍的快速增长: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80家增加到1493家,同比增长7.29 倍。孵化器数量从18个增加到82个,增长3.5倍,其中国家级孵化器从6个增加到30个,增长4倍;孵化企业从2000家增加到3700多家,增长近1倍。2020年全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9.43%;研发经费48亿元,占全市的18%,全省的5.4%。连续6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0件,发明专利数量每年增加1000多项。全省率先培育瞪羚、独角兽,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省第一、全国第八创新指数;先后获批国家创新科技园、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验区、全国唯一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在2021年169个国家高新区最新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8位,在“2021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八。全省率先培育瞪羚、独角兽,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省第一、全国第八创新指数;先后获批国家创新科技园、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验区、全国唯一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在2021年169个国家高新区最新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8位,在“2021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八。全省率先培育瞪羚、独角兽,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省第一、全国第八创新指数;先后获批国家创新科技园、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验区、全国唯一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在2021年169个国家高新区最新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8位,在“2021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八。与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咨询研究院合作的第八项创新指数;先后获批国家创新科技园、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验区、全国唯一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在2021年169个国家高新区最新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8位,在“2021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八。与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咨询研究院合作的第八项创新指数;先后获批国家创新科技园、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验区、全国唯一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在2021年169个国家高新区最新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8位,在“2021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八。全国唯一的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在2021年169个国家高新区最新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8位,在“2021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八。全国唯一的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在2021年169个国家高新区最新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8位,在“2021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八。

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壮大创新主力队伍

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创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成为河南省科技型企业最密集的区域省。截至目前,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2507家,占全市38%,全省16.6%。有效期内,高端企业总数达到1493家,占全市的36.3%,全省的17.8%;2022年,第一、二批高端企业推荐上报690家,共有642家高端企业通过专家评审,占全市的37.7%;河南省创新型龙头企业13家,占全省的11%;已确定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企业179家,其中独角兽(种子)企业3家,瞪羚企业42家,潜在瞪羚企业134家,其中河南省入选瞪羚企业19家,占全省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三生”融合,新梦想之城石晓东摄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强化创新政策来源

积极对接引进中科院大型研究所、双一流大学等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打造高端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引进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微电子研究所、医学与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声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4所高校和新华三等龙头企业新建8个研发机构。省级重点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市的57%和全省的25%。

培育和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区内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其中,盾构掘进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河南省唯一被科技部评为优秀的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松山、黄河等省级实验室。建设,发挥新大、正大、理工大学等高校优势,建设超短超强激光、网络安全、泛在互联、北斗等领域的省级实验室后备队伍应用程序。

积极谋划科研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布局,聚焦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等主导产业,积极规划和推进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转化平台、研发综合公共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基地集群。高新区科技创新大脑等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拟在智能传感器、拟态保护、新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利用、种业等优势领域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020年,河南省第一个大型科学设施、全国第七个超级计算中心——郑州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将建成并投入使用。探索“1+N+N”模式,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稳定创新联盟。促进相关人才集聚和产业创新。

构建国际协同创新体系,部署4个海外创新网络节点,收集海外创新资源信息。

在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上,郑州高新区签约项目20个,涉及金额157亿元。高新区供图

汇聚一流创新团队,打造高端人才高地

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出台高新区“十大人才”,加大对创新创业、核心技术攻关、特殊人才紧缺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全省高端人才密集区。面向全球广纳英才,支持区域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建现代产业研究院,共同培养高端人才。目前,郑州高新区已聚集科技人才10万余人,其中博士2000余人,高级技术职称6500余人,院士22人(其中常驻院士13人,外籍院士5人),海外高层次人才. 自 2010 年以来,入选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8人,省市拔尖专业技术人才30人。2016年,114人通过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入选“1125智慧汇郑州”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113人。同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码农计划”每年培养10000余名数字行业人才。入选“1125智慧汇郑州”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113人。同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码农计划”每年培养10000余名数字行业人才。入选“1125智慧汇郑州”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113人。同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码农计划”每年培养10000余名数字行业人才。

规划一流创新课题,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鼓励区内高校、研究所和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加强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和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通过项目申报、技术奖励、赛马制度等模式,建立颠覆性技术清单库,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地方产业化。27个项目被推荐参加全国颠覆性技术大赛,部分项目实现产业化。高性能ITO靶材制备、16层螺旋CT、半导体芯片精密切割技术等打破世界垄断。

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在郑州高新区建设烟气流量测量标准装置 郑宝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制造业为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行业成效显着。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近年来,高新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不断发展壮大制造业,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确保稳定运行。经济“大船”。今年5月,2021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结果公布,高新区在全市16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在“十四五”开局和自创区深入发展的突破性发展之年,

取得成果有“秘密”。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强化责任,主动作为,始终狠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那一年。以产业培育工作为抓手,以“万人帮万企”活动为契机,以亩产考核为导向郑州智慧园区,以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工作为先导,以融合发展为基础,

2021年,高新区将新培育61个超标产业,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新培育的亿元以上企业14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8家;新培育三高企业680家,占全市总数的34%。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到58.4%,比2020年提高2.8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占比89.3%,增长1。比2020年提高7个百分点。1-12月,工业投资79.79亿元,同比增长57.13%;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2.57%,比2020年提高9.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3.8%,利润总额增长12.2%。

在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展览会上,高新区展厅吸引了无数高新区。

“万人帮万企”扎实开展。2021年,高新区“万人助万企”4个工作组走访企业1412家,召开座谈会888场,收集各类企业问题632个,推动解决问题622个,问题解决率98.4%。省市“万人帮万企”共下达8批问题,共23个问题,已解决23个,解决率100%。党员干部服务企业意识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满意度显着提高,“

每亩评价不断优化。按照充分评价的原则,高新区462家制造企业的《木衣英雄》综合评价工作高标准完成,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企业272家,规模以下制造企业161家。指定尺寸。该指数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受制造业PMI指数、疫情、原材料上涨、环保管控、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因素呈现“5降2升”趋势。 ”。

小微园区高标准推进。高新区规划建设达标小微企业园区13个(其中新开规划项目6个,在建项目6个,改造升级项目1个),总投资256亿元,总面积2884亩。总建筑面积541万平方米,98%为中小微企业。到2021年底,高新区小微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199家,“专精新”企业120家,科技型企业442家。

整合发展,加速赋能。2021年,高新区实施两化融合企业32家,“云”企业1713家,“链接”企业339家。3家企业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占全市75%,全省27%;5家企业获批成为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占全市23%、全省11%的23%。

着力推动科创金融融合,着力打造金融要素新模式

打造“风险投资高地、资本市场高地”。设立科技金融广场。集聚覆盖各阶段创业投资机构135家,管理资金超过855亿元,累计推动企业股权和债权融资37.1亿元。成立河南省第一家科技银行,引进深交所河南基地。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构建,综合评估84个纬度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成长潜力,纳入5000多家企业。金融机构提供投资参考和潜在标的,共支持5家。为科技公司提供60亿元的股权和债务融资。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共形成主板上市公司18家、新三板上市公司78家、四板上市公司764家、上市后备公司100家。近3年,已有4家公司在主板上市。定期举办项目路演,将“1+6”系列“资本力量”活动打造成为全国资本市场路演高端品牌,汇聚全球金融专家、投行等资本元素,通过每年一度的固定1年度峰会6常态化路演模式实现供需高效对接,累计助推科技公司融资14亿元。发展多层次银行服务体系,鼓励创新“山信贷”、“科技贷”、“贴息贷”等纯信用金融产品。在政策性金融供给侧,通过出台激励和补贴政策,建立了企业融资服务链“投保贷补”联动,7家国有基金,1亿元人民币风险补偿资金池、3亿规模技术、1亿元天健商业保理等举措,打造了政策高地,多维度支持企业发展。

“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连续六年在高新区举办。图为球员在紧张的比赛中。丁友明 摄

积极探索政策先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建立了金屋通“1+6+N”的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共出台16项创新政策,其中传感器10项。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双十政策在全省推广,科技创新专业券纳入国家服务券政策。2020年,规模最大、受众最广,率先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若干措施》和《郑州高中流动资金应急再贷款管理办法》全省所有开发区——科技区”。,这个城市是肯定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一站式”办案比例达到95%以上,网上办案比例达到90%以上。“一次创业”零成本一日结算被列为省内典型经验。全国首个创新工业用地MO,实现工业用地商业兼容,有效解决园区生活配套问题。探索实施“工业定制用地”出让,以设计方案实施出让,探索“拿地开工”。牵头开展重点区域土地综合评估,为区域立项节省20多天的前期材料准备时间。建立“20+N企业创新点”指标体系,创新政策兑现工具,被科技部选定为第二批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点试点。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为创新政策的实现提供了保障。2021年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4.2%。近三年,通过科技创新(包括实施自创区政策等)、瞪羚、独角兽鉴定等方式,累计奖励补贴近8.5亿元,

铭盛新材料铝板带箔智能工厂通过实现信息系统与工艺、设备与设备、物联网一卡通系统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释放企业自身产能。本报记者唐强 摄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创新高地

打造梧桐汇环大学创新区,以创新创业为主线,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聚焦高端人才创业和青年人才就业,探索新科技资源走出校园、落地区块、服务园区的机制和新模式。,实现科、产、城人的深度融合。

推动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入选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融通创新方向);批准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中央财政资金4600万元 科技资源支持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形成特色孵化模式如“科技+资本+孵化”、“科技+培训+孵化”、“科技+活动+孵化”,推动专业化,

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孵化培育能力居全国前列。高新区拥有双创载体82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孵化企业3700多家. 孵化器数量和众创空间数量分别位居国家高新区第五和第七位。

积极举办高水平创新创业活动。成立创新创业服务联盟,承办“正创汇”年度总决赛、科技成果直通车、“走进中科院”等一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持续为创业者对接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资源。

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红军表示,下一步,郑州高新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创新链条部署产业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做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水平、引领现代河南建设”为总体目标,以“努力打好总体工作高原、重点任务创一流高峰”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工作”。有基准,执行标准,

本报记者李颖刘迪通讯员杨青

(本期部分图片为高新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