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智慧农业为表现形式的农业智能化革命已经到来。智慧农业是农业信息化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对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迅速。在政策引导和规模化经营趋势下,常用环境农业传感器、农业遥感技术、农业无人机、农机北斗导航、农业大数据和智能算法,部分产品基本实现国产化。选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智慧农业还缺乏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至20年。
一是我国耕地规模小,耕地碎片化问题突出。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超过200公顷,82%的欧盟国家拥有面积超过20公顷的农场,52%的国家拥有面积超过100公顷的农场。但是,我国耕地面积小,高度分散。经营面积小于3.4公顷的小农户占95%以上,其耕地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小农、小地块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导致我国智慧农业技术投资边际收益低,农业经营主体应用积极性低。
二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智慧农业的实施离不开农业机械设备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全过程综合机械化的支持和推进力度,取得了可喜成果。到2020年底,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收割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丘陵山区农作物种植收割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设施园艺32%,畜牧业机械化率35%,水产养殖机械化率30%。%。然而,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宽带网络虽然覆盖了村庄,但农户比例低,农业园区少;4G网络信号不稳定、5G基站少、通信成本高限制农业信息化发展;农村信息采集终端使用较少,物联网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气象、耕地质量、土壤水分、水文等监测点少。缺乏专业的信息化设备运维队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获取信息困难,成本高昂。
四是智慧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由于基础研究薄弱,信息感知农业传感器、智能决策模型算法、高端农业智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实施智慧农业的需要。同时,我国农民和小地块还缺乏实用的低门槛技术,难以满足我国广大小农户的需求。此外,农业生态多样性也需要多种技术和应用模式。但是,对于研发主体而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后,无法像工业技术产品那样大规模复制和推广。敢于投资。
目前,我国智慧农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为促进其快速发展,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政府支持。统筹各种资源,加强政策扶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围绕重点农业领域和重点产业实施一批智慧农业重大工程,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总结经验智能农业,建立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二是制定相关财政补贴政策。针对农业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区域性、高度分散化和个性化特点,建议对智慧农业科技产品研发和应用主体给予政策补贴,对智慧农业企业减免税收。以核心业务为核心,减免农村上网。和数据传输通讯费。
三是加强技术标准和检测平台建设。依托联盟、协会等团体和组织,加快建立数据、产品、市场准入等团体标准,积极推进国家和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国家和行业认可的第三方产品和技术检测平台。
四是建立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农业数据具有分散、孤岛等特点,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农业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在一定范围内按流程开放相关数据,建立共享机制。对于进入国内市场的外国公司,其产品需要提供数据接口标准。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农业与信息复合型人才,建议教育机构在高校研究生课程中开设智慧农业相关课程,鼓励信息领域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开展相关工作。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建设懂技术、能经营、能管的智慧农业推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