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万物互联-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工业园区万物互联

发表时间:2022-11-01

由于物联网网络标准的建立,芯片模组价格下降,工业应用需求逐渐增加。万物互联产业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初级阶段。在渠道、终端、平台和垂直行业应用层,很多产业链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其中,通信运营商的行业参与度和投资意愿都比较高。首先,由于他们的管道优势,可以方便他们进入万物互联的产业链。他的渴望驱使他渴望尝试。

在具体的产业布局上,由于经营者具有明显的机制和制度优势和短板,根据自身特点,通常围绕四大原则,聚焦四大产业。四大原则是:规模经济、网络优势、客户支付意愿、与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纵观目前国际运营商关注的垂直行业,有四个垂直行业既能充分发挥运营商的核心优势,又具有良好的盈利潜力,分别是交通物流、医疗保健、公用事业智慧园区 英文,以及能源和环境保护。行业。具体布局如下:

智慧园区 英文_2016中国智慧园区运营·上海峰会_安防智慧产业园区

本文针对公用事业范畴的一个应用场景——物联网应用,试图探讨具体的应用场景、产业链的各种角色、运营商在具体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在智能工业园区。

智慧产业园区应用场景

工业园区是一个政府或大型企业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个区域内。目的是提高工业化集约化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建设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生产区。. 在社区中,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和经济问题,获得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所获得的收益比单个企业通过优化个体行为所能获得的收益之和更大。

总之,工业园区的目标是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一经营的经济效益。这些方法通常包括园区基础设施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高效利用和公司内部协作。因此,在工业园区的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诉求是公共设施的管理、管理效率的提高、安全监控的管理。

在智慧园区的应用场景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应用:例如当某个区域有烟雾报警时,监控人员可以调用附近的摄像头判断是否是误报;同时,平面和3D图标指示附近的喷水回路和消防设施,供值班人员应急处理。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长处,通过连接采集完成各子系统的“联合机动作战”。

2016中国智慧园区运营·上海峰会_智慧园区 英文_安防智慧产业园区

2、能耗管理应用:如每个会议室可以通过定时任务和红外监控开启照明,通过环境温度和红外监控开启空调,降低办公能耗(一般可达30%以上) ),并在节能工作上寻找突破口。

3. 车辆部署应用:例如提供车队综合管理的应用场景,以更好地管理人力和油耗,优化配送路线,改进车队维护程序,缩短响应时间,提供车辆跟踪功能,如驾驶路线、点火状态信息、定位最近车辆、查看行程回放、浏览路线记录;调度和订单管理;提供有关驾驶员行为和车辆维护的运营报告;发送用户定义的规则和警告;执行客户管理的计费和结算。

4. 设备机械跟踪和监控业务应用:如构建可连接任何资产的远程信息处理解决方案,完成设备的坚固设计,使其可部署在几乎任何工作环境中,监控、跟踪、记录和分析关键资产生命线,一目了然地查看所有资产、数据等。客户可以以更安全、灵活和可扩展的方式将自动化资产和工业设备与远程专家连接起来。

场景产业链中的各种角色

在角色方面,产业链分为五个角色:接入和获取与转化提供者、管道提供者、开发支持者、平台租用者和销售者、咨询和数据服务专家。

1.接入和获取改造提供商:涉及对现有交换机和设备的改造,以保证通过wifi或其他方式接入物联网,同时实现双向交互(还需要必要的远程控制功能) )。这个角色一方面取决于源头厂商的设备价格,另一方面对工艺和集成经验的要求很高。

2、管道提供者:包括传输层和处理层。传输层包括专线、4G等信息流涉及的载体;处理层包括提供计算处理的IDC等云资源池。这是运营商的收入基础,但附加值不高,最致命的是他们在整个产业链中没有主导地位。对于整体方案的提供者来说,无非就是在方案选择中使用A还是B。因此,这个角色缺一不可,但不能主导产业链。

智慧园区 英文_2016中国智慧园区运营·上海峰会_安防智慧产业园区

3、开发支持者: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定制化开发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智慧产业园项目中,开发者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实施过程中,公司逐渐意识到软件开发者占主导地位所带来的问题。开发者无非是码农的角色,用户的关注点应该是获取、部署、分析、应用等,而不是编程工具和展示形式的选择。虽然开发支持不是最重要的,但对于平台租赁和销售来说,需要对政企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响应。

4、平台出租和卖家: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和需求,可以采用平台出租模式和平台独立销售模式进行推广和实施。平台租售的前提是软件平台基于SASS,可以设置不同的租户类型并提供安全隔离;平台有足够的操作系统松耦合和业务单元协调。平台租售是通信运营商不容置疑的介入链条,从而具备快速扩张和参与行业的能力。

5、咨询及数据服务专家:通过行业数据的积累、数据模型的验证、专业人员的培养,为政企客户在园区建设中提供咨询服务。这个阶段可以独立于前四个环节,但却是知识输出的高价值环节。这个领域的人才极度短缺。作为智慧工业园区项目,主要目的不是在园区建设完成后提供能源消耗改善,而是在各个园区的规划中提供客观详细的信息。数据分析,做好能耗管理的前期考虑。虽然咨询和数据服务环节见效慢,

以上五类角色不仅是智慧园区生产运营中的典型角色,也代表了物联网产业链的上下游角色。

来自行政层面的挑战

运营商在万物互联领域的能力储备刚刚起步,核心能力也有所欠缺。但是,在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在弥补教训的同时快速取得进展。因此,这里有一些具体执行层的建议。面临的挑战。

1、组织人员变动对项目的影响是致命的。“一网多包”的智慧建筑和能耗管理是物联网的典型应用,横跨节能减排和智慧园区两大热点。但由于集团组织架构职责发生变化,无法持续发展,令人遗憾。

智慧园区 英文_安防智慧产业园区_2016中国智慧园区运营·上海峰会

2、IT人员萎缩堪忧:随着运营商从CT领域向IT领域转型,人才储备与战略转型背道而驰。提到软件外包转型为自主开发,内部应用转型为外部市场,但IT人员缩水严重,职业发展没有方向。与CT领域的人才梯队相比,与业务和营销人员的激励相比,IT团队的位置确实令人担忧。

3、重基建投资可能导致行业边缘化:由于历年“人口红利”带来的规模经济平稳发展模式,公司缺乏拓展应用、服务、服务的能力价值链上游的咨询。观点更多地放在基础设施网络上。这样的结果将导致行业主导地位和核心价值观的奉献。客户认为向移动公司寻求解决方案会增加沟通协调的成本,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如直接找互联网公司和IT公司。因此,当物联网行业的机会来临时,很容易错过。.

4、组织协调难:难以做好集团与省、专业、区域公司的协调。我司有苏研、北研、杭研等,专业公司也很多,但是横向合作还是比较困难的。智能建筑项目的内容之一是关于车联网。截至平台上线,公司内部车辆调度的应用开发还没有做好,不得不担心我们专业公司产品的饥渴。

万物互联垂直领域的推广策略

1、聚焦重点行业,丰富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目前,万物互联的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政企市场。因此,在政企市场,除了规范产品销售外,如何丰富垂直市场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是拓展收入来源的重点。

一是深挖重点行业需求,丰富物联网应用场景。例如,针对能源领域,创新安全监测、节能环保等应用;面向工业制造领域,创新视频监控、仓储物流、产品跟踪等应用;在物流领域,创新集装箱定位、跟踪调度等应用。

智慧园区 英文_安防智慧产业园区_2016中国智慧园区运营·上海峰会

二是完善产品形态,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推动终端模组、物联网连接服务和行业应用的规模化推广,部署赋能平台服务和大数据服务,为试制模组销售收入、通信费、平台服务费、项目服务费奠定基础,以及容量调用费等。提高单连接ARPU的商业模式的基础。

2、搭建物联网平台,为拓展物联网上层价值奠定基础

在万物互联领域,各种平台的建设是商业应用模式的基础。

一是构建物联网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提供业务处理、流程跟踪、灵活计费、综合计费、策略管控等能力。

二是在此基础上搭建公司自己的统一物联网管理平台,构建专卡生命周期管理、账户管理、计费、实施诊断等能力,对内提供统一的管理入口,可视化服务客户门户。巩固运营商在网络层的核心地位。

三是构建面向未来成熟行业应用的垂直行业应用平台,突破传统“烟囱式”开发模式,实现行业应用集中协同发展,拓展物联网应用层价值。

四是以公司网络运营支撑体系、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和垂直行业平台为基础,整合网络、数据、营销以及定位、账户管理等核心能力,构建赋能平台。打造产业生态。

3、完善端到端的专业运营体系,提升物联网专业能力

一是完善从产品开发、营销、响应支持、网络运维等一体化专业运维团队,确保关键岗位人员配备。

二是优化集团省级物联网运营体系。

三是完善和规范物联网业务的售前、售中、售后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物联网业务运营效率,保证物联网服务水平,吸引和留住客户通过优质的服务。

四是制定物联网职业能力培养计划,提高员工素质。结合市场需求和公司现有能力,针对前端销售服务人员和后端运营支持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物联网专业能力培训体系,以及相应的培训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达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升级。

总结

万物互联的具体应用场景有很多,但它们都有共同点,基础底层能力的提炼也是重复的。总体来说,运营商在万物互联领域都有一块敲门砖,但从中能攫取多少价值,对行业的走向产生多大的影响,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个人介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深度研究员和实践者。曾参与制定中国移动“大连接”战略规划,曾在集团、省、市、县四级公司工作。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