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八桂之地,风光旖旎。美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得天独厚的资源培育的糖、果蔬、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自然条件的优势并不能解决工业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无法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传统的种植方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广西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如何推动广西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广西聚焦数字技术,利用大数据监测预警自然灾害,专家通过手机APP指导果园种植……
广西农业农村厅厅长刘军表示:“广西发展现代农业,要瞄准短板,聚焦短板,聚焦‘互联网+现代农业’,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标准建设,注重资源整合,着力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短短两年时间,广西农业形成了集“政、产、研、学、用”为一体的科研转化体系,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网络化运营、管理高效、服务数字化水平得到了显着改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广西农业数字化水平跃升至全国第五,在全国农业数字化建设中排名第一。然而,两年前,广西仅排在全国第27位。
从落后到领先,广西农业数字化实现了“三级跳”。有哪些思路和措施值得总结?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采访。
直指行业痛点,为农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这就像缺乏营养,就像一个根本问题。” 都安县橙农发现一些柑橘叶上有小黄点,于是用“云颜”手机APP拍了张照片,很快就得出了诊断结果。发送到手机:“柑橘溃疡病,叶片受损,叶片背面初步出现黄色或深黄绿色油渍小斑点……”点击“推荐”,手机应用给出了点胶的选择和操作指南。
橙农使用的手机APP是广西农业农村厅推广使用的“云燕AI农业技术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柑橘全生长周期病虫害智能诊断和植保计划科学决策。目前,该移动应用程序拥有超过 230,000 名用户。广西农户使用云燕平台后,有效降低柑橘红蜘蛛、溃疡病等病虫害发生率7%左右,帮助农户每季合理节约15%左右的农药用量。
“云烟”的应用,只是广西农业数据应用中的“偷窥”。“菜篮子”信息系统覆盖全区域“菜篮子”基地、流通网络、流通能力等信息,及时监测各地“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情况;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定址、定面积、定损失三定实时准确的灾害报告,结合气象信息和历史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为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提供参考,灾情、灾后生产恢复,把握最佳防控时机;农业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利用气候、土壤等大数据分析,为农户提供最优的种植管理决策,协助农户进行有效管理,让农户从每一粒种子中提取最高价值...
到2020年底,广西农业云平台存储容量达到800T。大数据信息化已渗透和覆盖全区农业农村各个领域,30多个应用系统投入使用。这些农业大数据应用程序收集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融合4大类37项数据,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农业数据资源智能检索和作物物联网识别应用,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服务。
广西对农业数字化的支持只增不减。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国家计划支持广西在特色农产品优势领域组织实施10个项目,重点发展热带水果、蚕桑、甘蔗、乳制品等重点产业。牛、肉类和家禽、生猪、海虾、蟹壳和淡水鱼。农业项目总投资2亿元。
顶层系统设计,为数据流畅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制定标准,统一口径,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复用性。” 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吴炳科表示,农业产业涉及数据范围广,数据复杂,必须建立相关数据标准。,从而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可用性,为业务处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为此,广西首个地方农业信息化标准于2017年8月正式颁布实施,涉及编制数据交换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等七大体系34个标准260万余字标准。该标准不仅填补了广西农业信息化数据标准的空白,也为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数据量大且分散,各单位统计数据自行使用和保存,信息不连贯,不共享。如何收集这些“休眠数据”?大量的数据并不意味着大量的数据价值。如何开展艰巨的数据“净化”工作?大数据平台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搭建,建设部门和应用部门谁来领导?如何筹集资金?如何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矛盾很深农业大数据,利益也很复杂,阻力很大。既有局部冲突,也有整体冲突,既有长远利益,也有眼前利益。抵抗……
广西坚持挂图经营理念,统筹部署,从自治区层面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建设、管理、应用体制机制,确立“1234+N”总体建设框架,即:打造中心——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两大体系——标准体系、数据采集体系;广西农业云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农业产业链平台三大平台;强化四项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数据支持。
正是因为系统的思维,平台建设体系的搭建,广西逐渐打破“信息分离”的局面,几十个应用都可以在云端互联。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西逐步建成农业生产监测、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农村土地承包确权与应用等体系,以及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应用大数据全产业链建设,将信息“孤岛”连接成“大陆”和“激活”,打造新型农业“
完善配套政策,为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多重保障
从成袋的螺蛳粉装箱、装箱、装车,到戴着口罩、提着果篮、拿着水果剪刀的工人穿梭在橘子海中,几十万斤的优质柑桔被装上了在卡车上,卖到其他地方……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条数据被输入到相关的应用系统中。
“我们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完善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从平台体系建设到数据采集分析应用。” 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广泛收集有效数据和信息,专门组建了6000余人的农业信息化人员队伍。,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人员保障。
人员保障,资金到位。自治区制定了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资金保障方案,将重点项目建设方案作为财政建设资金安排的依据和重点,统筹协调财政资金,全面保障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实施。数据平台基金,每年专项基金2500元。1万元,重点支持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应用系统、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等,确保工作经费正常。
如今,随着农机的部署,农技专家在线上看田,农资急需电商送货上门。数据不断集中在平台上,服务延伸到各个领域。后端拥有完善的农业农村营销信息服务系统。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突破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作为全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承担着“建设大数据和提供大服务”。
“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实效、重应用、重用,真正为农业产业决策者、农民、投资者、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和农产品消费者。” 吴炳科说,一方面,需要上下联动,分步实施;
- 上下联动,分步实施。避免简单的“自上而下”搭建平台,导致无数据可存、无数据可用,成为空架子;也是为了防止简单的“自下而上”建设模式造成后期过多的数据“块”,形成“数据孤岛”的局面。
——点面结合,连成网。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全面推进各类农业主题大数据建设,着力推进柑橘、芒果、茶叶等单一品种大数据全产业链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