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福建的生态云平台、重庆的河流排污口整治一图应用平台、陕西的数字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平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运用。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创新实践在全国开展。
“千里眼”实时监控数据
在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智慧环保指挥中心,杨凌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企业用电量、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等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在大屏幕上。即时的。据悉,智能环保指挥中心设置了15个异常数据告警机制和5个智能溯源模型。坐在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以依靠环境监测的“千里眼”,实时掌握杨凌的环境质量。.
目前,生态保护、环保执法巡查进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哨点系统”、多功能水质监测机器人、水利设施巡查机器人等智能监测设备不断投入使用. 污染治理、大气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随着数字技术在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中的应用,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发展趋势。
中央网信委印发《国家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智能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监管水平,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支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信息化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础支撑。”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张波说。
用AI守护“绿水青山”
在重庆市璧山区观音岩综合水质自动监测站,环保系统每4小时自动从监测断面采集分析水样,并将实时监测数据上传至“生态大数据平台”。环境”。
重庆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大数据技术办公室主任刘晓表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具备水环境问题分析、污染类型识别、排放动态估算等智能化功能,缩短了水环境问题的可追溯性到几个小时。,大大提高溯源效率和准确性,可实现河段、乡镇、污染类型的溯源。据悉,2021年底,重庆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录》,成为信息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典型。
业内人士指出智慧环保,构建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不仅需要强大的核心技术支撑,还需要探索全方位的立体技术应用模式。例如,浙江杭州的“生态环境监测AI人工智能实验室试点”建设了全流程自动化监测分析系统,实现全流程、全自动监测。实验室还实现了异常数据的自动智能判断和预警,保障水环境。提供强大的智能支持。
构建产业信息链生态
当前,数字化手段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支撑作用仍有待探索和深化。例如,大数据平台建设、污染溯源分析等监测数据的深度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区域和跨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存在数据量大、信息独立、上下游难以协调等治理难点。
中国正在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2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生态环境智能监测体系。 .
《国家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3年,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家公园、水利能源等动态监测网络和监管体系;国家公园建设、水资源保护与能源利用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专家认为,未来环境治理将更加注重源头和过程管理,环境问题的数字化、精细化、系统化解决方案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和数字化集成平台,推动对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测,实现一体化动态监测和调控。同时,依托区块链和云计算技术,促进旅游产业、环保产业、健康产业、康养休闲产业的发展,构建产业信息链生态。
本报记者高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