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华社重庆3月4日电:“云试”加速“智慧法院”能力建设
新华社记者陈国洲、周文涛
网络立案5947件,网络调解1731件,电子送达法律文书4516件。短短一个月内,重庆市各级法院网上办案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网上开庭审理量达到创纪录的654件。
疫情期间,网上办案成为全国各级法院的主要办案模式智慧法院,为应对疫情构建了强大的法律支撑。法律工作者表示,这种网络司法能力的快速提升,将对我国未来的司法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疫情催化“云试”数量快速增长
2月20日以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刑事法庭连续5个工作日对张某某等57起案件58名上诉人进行远程视频“远程”讯问。58名犯罪嫌疑人被关押在9个不同的看守所。使用“智慧法庭”审判系统,各方在不聚集的情况下异地完成所有审讯程序。
“去年,因为网上庭审系统处于试运行阶段,网上庭审数量还是‘0’。这次疫情期间,仅我院就进行了169次网上庭审!”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刑事一庭副庭长洪涛说。.
今年2月中旬,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诉讼工作的通知》,充分调动全国法院推进网络诉讼、“云立案” ”、“云调解”和“云审判”迅速传播到各地。截至2月21日,辽宁省128家法院全面启动互联网“云审判”,在北京、上海等地,“云审判”成为主要审判方式。
“在‘云审判’审理结案的案件中,涉及疫情的案件占多数,随着疫情好转,将逐渐转向涉疫情以外的其他案件。”重庆市沙坪坝区法院院长。
“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效果出奇的好”
近日,重庆市无锡返乡农民工唐某因工伤,不得不在限期向其工作的海南万宁法院提起诉讼,但无法前往。由于流行病准时到达。在无锡县人民法院的帮助下,他的立案材料通过网上跨地区立案平台及时提交当地法院,立案成功。
疫情期间,这样的网上办案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也让基层法院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网上庭审免去了开庭、退庭、提交材料、手续等环节。” 经过多次“云审判”,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民庭副庭长胡志勇发现,效率比以往提高了一倍。以上。“以前线下的一审案件,平均半天才能审理一次,现在,如果转线上,可以审理两次。”
洪涛表示,疫情让法官普遍与线上审判有了亲身接触,实现了线上审判的便捷高效,必将加速疫情后线上审判的应用和发展。此外,近年来,基层法院人多与少案的矛盾日益突出,更有效率的网络审判将有助于改善这一矛盾。
曾康更感兴趣的是“云审判”给群众带来的便利,以及司法审判模式可能的整体优化和完善。“这次疫情期间的实践验证了网上开庭的有效性,为普通民众、企业和法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司法资源。” 曾康说。
“未来,‘营养搭配’”
尽管表现突出,但基层评委认为,目前的线上庭审仍处于“解决温饱”阶段,距离真正的“营养搭配”——智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辅助试验。
“庭审中,对方屏幕突然出现个人感叹词,打断了庭审,连手机都突然断线,没有数据!” 胡志勇表示,这些“插曲”对严肃的庭审有影响,需要不断的技术改进,也需要全民提高对网络庭审的认识。
此外,目前的在线庭审平台容量有限,能够支持的案件数量有限。各法庭需提前预约“云庭”,存在“排队拥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线上庭审发挥更大作用。
曾康对智能辅助审判的理想是这样的:庭前证言可以智能录入,庭审过程中系统可以帮助自动生成庭审分数,庭审结束后可以自动生成庭审推荐……法官只需指导,决定。他说,目前的网上庭审仍然是由业务员手动记录,形成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未来,智能庭审应该全部自动生成。
“随着国家对智慧法庭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线上审判的体验和成效将不断优化提升,相信智慧审判将迎来更快的发展。”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