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秋天,南太湖千帆竞发,万浪奔腾。
全省青少年帆板帆板锦标赛在太湖南岸拉开帷幕。正如破浪前行的活力,南太湖之滨的新城——南太湖新区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上个月,《南太湖新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正式发布,谋划“远方”,提出构建“3+1+N”绿色高端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命健康三大先进制造业和休闲旅游,形成以绿色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的“3+1”主导产业,重点培育N未来新兴的增长点。”
产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实力之本,是一个地区未来的源泉。南太湖新区正在打造以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示范为特色的国家高能级绿色发展战略平台。以绿色命名,未来已来。
更加综合的空间发展格局“一加一大于二”
位于湖州铁工水物流园区,蜂窝自动化系统比人工分拣效率高10倍,在双十一期间立下汗马功劳;位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全天候运转,1-8月出口订单与去年同期对比。增幅超过68%。
企业发展多快,取决于脚下土地的广度。南太湖新区坚持突出空间特色、加强板块差异联动、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布局原则。
这是绿地中的绿地。“一湖”太湖水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不仅着力保护太湖生态,还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产业。绿地会出“真金白银”。
这是一座新城中的新城。“两城”中,南太湖未来城(厂东片区)是引领湖州未来发展的主要平台。依托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等新经济业态,未来“写字楼与青山绿水只隔一层玻璃”;湖州科技城构建了“从孵化到加速”的一站式创业服务体系,让高层次人才落户在这里,尽情创业。
这是热点中的热点。“三区”中,绿色智能制造集聚区拥有两大万亩大平台,集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滨湖高端度假区坐拥千年古城邱城遗址和太湖名山扁山、滨湖旅游、生态养生等新业态文化业态正在兴起;城市文化活力区激活老城区细胞,培育城市经济新业态,展现更多活力与智慧。
新区才成立17个月,怎么融合得这么快?南太湖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重点推进国家级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国家级平台的空间整合。一是湖州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一是风景秀丽、旅游服务业发达的南太湖“外滩”。两大平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水到渠成。
有了好的平台,行业才有了聚集的舞台。目前,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聚集了维宏动力、安达汽配、新兴汽配等骨干企业,基本形成了涵盖动力电池、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的上下游产业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引进浪潮超越、建文路芯片等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新型显示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力,在集成电路领域具有强劲增长潜力;生命健康产业拥有南太湖药谷研发中心、医药专业公共配套设施,总占地面积2。
同时,南太湖新区向内冲破“围墙”,向外引来“金凤凰”。新区盘活低效用地,为优质项目让路。一年来,盘活土地9089亩,闲置厂房9.2万平方米。投资878.3亿元;新开工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3个,总投资173.5亿元;新建成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个,总投资83.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28个,总投资688.2亿元。
更绿色的产业体系“绿色+高端”
从绿色布局、绿色保护到绿色建设,绿色不仅是南太湖新区的底色,更是一种追求。这里既有数字,也有故事。
上个月,设备上所有要涂的油漆都换成了水性漆。为了这次“改造”,公司每年增加成本30万元,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却大大降低,车间内的空气也得到了清新。“走向绿色应该成为企业的自觉责任。” 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布局“绿色”。在南太湖新区的绿色高端产业体系中,“绿色”无处不在。覆盖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核心、生命健康、休闲旅游“3+1”产业,形成绿色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双轮驱动;n 未来新兴增长点将以绿色金融、现代物流为核心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培育发展.
今年8月,在南太湖新区宣家港东岸搬迁了12棵香樟树、山毛榉树和朴树树。这12棵树的树龄都在百岁以上。这一年恰逢昌东地区征地拆迁。这些古树挡住了路。区、街道、村建设指挥部多次调研。首先,他们进行了保护性移植,并将其保留为未来城市绿地的一部分。
保护“绿色”。今年以来,南太湖新区聚焦生态赋能,高标准践行新理念。完善生态保护、价值实现、绿色金融向实践转化的推进机制,研究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与实践示范的实施意见》园区建设”,部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落实八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十大标志性工程。
本月初,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工作人员对小梅村渔民沉博兴的作业工具进行了评估。“这样一来,我们一家四口就有保障了。” 沉博行说道。这一份安心的背后,是《南太湖新区太湖休渔实施方案》的出台。事实上,新区承担了全市四分之三以上的禁渔、退渔工作,现有渔民近400人,为太湖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打造“绿色”。南太湖新区继续实施太湖岸线综合治理、污染源治理、渔民上岸生活、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5大工程。高标准建设生态绿廊示范带,完成西塞山路、虎山大道、边山大道景观绿道建设,稳步推进长豆港岸线综合整治和东南四浪景观工程长豆。同时,有序推进旧城有机更新和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高分通过文明城市复评。
数据显示,今年1-9月,南太湖新区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绝对值全市最低;空气质量改善率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市第二。
更新“科技+新业态”新城
在318米高的楼上,南太湖尽收眼底。日前,这一蓝图正在南太湖未来城(仓东片区)项目建设现场徐徐展开。浙北“第一高楼”——南太湖CBD项目东、西区桩基施工,主体地标多年前开工建设。“三年后,南太湖未来之城初具规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与未来城市的关系在这里空前紧密。在近期的未来城推介中,南太湖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最大限度释放生态红利,特别是保障街区50%的蓝绿空间,打造滨水景观'水与岸的交汇,城市与山水的交融'。”
“创业办公与绿水青山只隔着一块落地玻璃的未来生活,将在这里成为现实。” 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在窗外,商业在窗内。未来城重点培育绿色金融、总部商务、智慧创新研发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未来,天能、永兴、大东吴、中信等集团总部将如明珠般分布在香港洋塘之中,形成生态型商业总部集聚区。
“楼内高端商务、现代化办公,楼下森林氧吧、休闲绿道,窗外太湖风光尽收眼底。” 每天在现场督导项目的副总经理张建新谈起了自己的想象。
目前,未来城正在建设15个总投资32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50余栋商业楼正在建设中。日前,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首个以绿色金融命名的“南太湖绿色金融中心”也落户于此。
与南太湖未来城南北呼应的,是历经三年建设的湖州科技城。目前,湖州科技城核心区面积15平方公里。聚集了以中科院、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院为龙头的33个科研创新平台,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2名“国千”专家,有93名“省千人”专家、255名南太湖精英计划团队,构建“从孵化到加速”的一站式创业服务体系,是投资高铁领域的首选。
“科技+新业态”,这不仅是两个新城的未来,也是南太湖新区的明天。按照规划,南太湖新区将建设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研究院湖州智慧园区,布局一批公共大数据、基础研发等开放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和技术验证试验,深化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创新,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为两个新城的崛起注入产业动力。
蓝图已绘,砥砺前行。在这片22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无数南太湖人将在产业创新集聚的道路上奔跑接力,为新城之梦而奋斗。他们勇往直前,勇创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