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易购筑巢引资 开创智慧零售新局面-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苏宁易购筑巢引资 开创智慧零售新局面

发表时间:2022-12-18

2月25日,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易购”,股票代码)发布公告称,接到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张近东及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有限公司拟转让20%-25%的股权,股权受让方属于基础设施等行业。

苏宁易购的公告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苏宁易购为何在此时做出此举?老纪试着分析了一下。

创新业务快速增长

老冀认为,这其实说明投资者看好苏宁易购的未来。虽然股权转让的具体金额尚未披露,但业内盛传,苏宁易购此次引入的股东均来自国资背景。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程序非常严格,任何重大投资都需要经过主管国资委乃至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核。这个时候,国资愿意花真金白银投资苏宁易购这个民营企业,恰恰说明了他们对苏宁易购价值的充分认可。

事实上,作为一家智慧零售服务商,苏宁易购的投资价值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2020年11月末,苏宁易购旗下云网万店成功完成60亿元A轮融资。估值高达250亿元,投资机构包括深创投、罗湖引导基金、商汤科技等。

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

在老季看来,去年双十一成立的云网万店承载着苏宁易购在智慧零售领域的大胆创新。整合重组苏宁易购互联网平台业务。除了本地互联网等全场景融合交易服务外,还包括面向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供应链、物流、售后和零售云服务。据了解,零售云服务业务近期完成了A轮融资。

零售云服务主要面向县城市场,与现有实体门店合作,对原有门店进行优化升级,在品牌形象、供应链、货源、售后物流、IT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系统等,加盟商承担租金、装修、人员等方面的费用。双方将借助苏宁易购在品牌、技术、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以及零售商丰富的零售经验,共同开拓下沉市场。

多家加盟商表示,零售云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轻资产”运营。传统销售的逻辑是“进货、下单、付款、发货”,成本第一,利润第二。零售云是不同的。这里展示的只是样机,不需要入库和压货。加盟商虽然在线下开店,但库存在网上,进货不是自己垫款,而是买家的钱,经营成本大幅下降。

此外,加盟店还可以共享苏宁易购的供应链。对于独立小店来说,当天下单、次日送达、上门安装非常困难智慧零售,而这对苏宁易购来说却非常容易;在退货和售后管理方面,小店往往因为成本问题难以做到优质服务,而加入零售云意味着这些问题将得到简化。

根据苏宁易购2020年三季度季报,去年1-9月,苏宁零售云新开门店2432家,累计服务用户数突破2亿。借助零售云的爆发式增长,云网万店也交上了一份优质的答卷。2020年业绩报告显示,第四季度,云网万店平台销量同比增长33.67%,其中公司自营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5.39%。

2021年,苏宁易购将继续加大创新业务力度。1月30日,在苏宁2021年度工作部署会上,云网万店组织架构及核心领导班子公布。据悉,苏宁控股集团总裁任军将担任总裁,苏宁易购集团高级副总裁顾伟将担任常务副总裁。同时,选拔了一批具有互联网头脑的年轻干部作为核心力量,加强运营和产业线工作。

从人员配置上看,任骏、顾伟等高管均来自苏宁内部最核心、最高级别的管理团队,云网万店的组织设置完全按照独立公司全链条的系统配置. 可以说,机构和团队的高强配置,进一步凸显了云网万店的战略意义,勾勒出了云网万店未来的发展前景。

围绕乡镇零售云发展,部署会议进一步明确了2021年新增门店4000家的发展规划,为云网万店的全面发展进一步铺路。此外,零售云在组织层面也将实现新的跨越,升级为涵盖线下零售云电器门店、苏宁小电、苏宁悠货的零售云子群。

专注与创造

老冀认为,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坚定了苏宁易购聚焦零售主业的信心。深耕行业多年,苏宁易购现已实现零售“线上+线下”全场景覆盖。线下,苏宁易购网络覆盖全国,拥有苏宁广场、苏宁家乐福社区中心、苏宁百货、苏宁零售云、苏宁极物等门店;在线上,苏宁易购的自营、开放、跨平台运营也在电商零售企业中走在前列。

今天的苏宁易购正在从“零售商”升级为“零售服务商”。它不仅自己卖货、提供服务,还以科技驱动为众多合作伙伴、中小企业甚至夫妻店提供供应链和物流。,以及针对场景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从而成为真正的平台化、生态化的企业。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都知道,这类企业显然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

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企业“单枪匹马”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零售生态正在全面进入资源互换、优势互补、发展互利的“共生时代”。作为“零售服务商”,苏宁易购无疑走在了前列。

可见,苏宁易购所在的智慧零售领域还是大有可为的。张近东明确表示,未来十年,他将专注于主营零售业务。在1月30日苏宁2021年度工作部署会上,他也明确表示,2021年,苏宁将坚持“专注”和“创效”两大发展基调。,着力做强零售主业,努力提高规模效益。

据了解,2021年,苏宁将进行大刀阔斧的业务改革,加快开放赋能,优化线下门店结构,推进大快消供应链整合,推动物流网络结构调整; 围绕家电、自主产品、低效业务调整和各项费用控制四个盈利点,做强苏宁易购主网、零售云、B2B平台、茂宁四大规模增长源。

张近东强调,要自上而下聚焦零售主渠道和主战场,深挖供应链、全场景运营、用户服务、零售科技等护城河,突出特色优势。区域管理网络。对于苏宁的战略重心,张晋东总结得淋漓尽致:“到了中路起队的时候,不要分路带线,只有懂得集中火力,加强进攻,苏宁才能能够在核心战场突破。”

在“聚焦”的同时,“创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本次部署会上,张近东进一步展现了苏宁直面问题、瘦身、求变的决心:“要敢于做减法,收缩战线,对一些亏损的企业积极进行模式转型。”业务部门。应该主动切断主线业务。”

据了解,包括PP体育、苏宁在内的足球俱乐部正在加速调整。苏宁易购1月2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将快速调整天天快运承接的低价值、高损耗的对外业务订单计划。

“瘦身”是为了更好的“健身”。苏宁砍掉亏损严重的非零售相关业务,正是为了集中精力在零售主业取得更大突破,放大主业优势和能力。

如今,这一系列的密集调整已经体现在苏宁易购的业绩上。2020年业绩报告显示,作为国内零售行业龙头企业,苏宁易购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苏宁易购实现营业收入2584.59亿元。其中,苏宁易购四季度业绩迎来一波爆发式增长,零售业务实现高速增长。第四季度,活跃买家同比增长52%。

去年12月26日,在苏宁成立30周年公益庆典上,张近东当场发布了苏宁新十年发展战略。他说:“零售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是苏宁一贯的作风。苏宁要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培养竞争耐力,增强发展韧性。”

老冀认为,新股东、新资金的加入,将为苏宁易购线上线下零售场景的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子弹”,继续保持苏宁易购在当前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巩固市场规模和地位有利于苏宁易购长期战略的稳步推进。

9月1日,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特目正式上线,这是拼多多首次大举出海。对于跨境电商,拼多多积累了哪些可以在海外复制的优势?

随着拼多多出海,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三大电商巨头齐聚海外。相比国内的流量压力,出海还有哪些进一步突破收入天花板的新机会?

拼多多2022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业利润86.97亿元,大涨335%。在国内电商已经是一片红海的情况下,拼多多二季度的业绩为何增长如此之快?市场预计特木海外将再次推出“补贴流量”的获客策略。这会对其性能造成压力吗?

本期《钛金热评》邀请资深媒体人共同探讨“拼多多进军跨境电商,撕下“社交电商”标签后拼多多如何立足海外?”,以下是一些意见集锦。

关于拼多多积累的优势,可以在海外复制。零售商谈新零售 行业分析师明泽认为,拼多多非常透明。从综合电商平台来看,国内市场已经进入存量互博、互卷进入的市场,新用户增长进入瓶颈期。获客成本成倍上升,补贴效应限制用户,忠诚度与折扣紧密挂钩。此外,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纷纷搭建电商体系,逐渐蚕食电商市场,引发拼多多等。

电商模式具有可复制性,拼多多在跨境电商上有其优势。一方面,平台聚合了多家具有价格优势的供应商,对之前资源池的SKU形成铺天盖地的反馈,解决货源紧缺问题;一方面,拼多多“补贴促增长”的模式屡试不爽,海外市场仍可复制。

但与此同时,跨境电商也有其局限性。与国内市场的复杂性和冗余性相比,国际市场更为谨慎和平衡。价格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平台获取大量用户,但售后成本无法与国内市场相比。中间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往往成为平台的软肋。

从宏观上看,中概股的低迷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片乌云始终笼罩在互联网公司的头顶。度过这段低迷时期的最好办法就是“二次创业”,将范围辐射到全球市场,以平衡经济下行中的隐患。

拼多多进军跨境电商,与其说是对外产品的出口,不如说是一种反内卷的救赎。

How Much Talk的经理褚少军表示,目前国内电商行业过重,增长天花板依然明显。海外是必经之路。而事实上,拼多多早在两三年前就开始试水海外业务,应该理解为准备比较充分,准备大干一场。总之,在国内市场流量见顶,用户数接近天花板,做好了准备的时候,拼多多转向海外市场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拼多多必然面临的问题是流量获取成本。毕竟以美国为主,高昂的获客成本无法避免。社交裂变能否发挥好,还有待时间验证。二是法律风险。比如很多玩法,在国内只能降到“99.9999%”,假冒侵权的成本也很低;但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市场,这方面可能行不通,可能会面对消费者的集体。诉讼。而后勤能力能否持续跟上也是一个挑战。毕竟国外的物流能力和国内的物流能力在时效性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这方面,极兔有没有可能同时出海,提高美国的物流效率?如果可行,这种协同作用也是一种竞争优势。

当然,也不是没有优势。毕竟有质量和价格优势的品牌,自然会受到欢迎。物美价廉肯定会受到中国用户和美国用户的喜欢,尤其是在全球面临疫情挑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当下。在这方面,拼多多有充足的数据和经验积累,也有成熟稳定的供应链。希望拼多多不仅内强,外强,早日与亚马逊等竞争。

蓝色传媒汇联创新运营总监岳清指出,疫情后的三年时间里,海淘实际上积累了强劲的需求,尤其是在沟通减少之后,很多动态变化形成了信息茧和成为可供挖掘的富矿。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北美和东亚这两个尚有消费能力的地区,却也陷入了“消费降级”的困境。

所以回头看看特木,你会发现,拼多多正在努力向世界推广自己最擅长的“质优价廉”的平板替代品。高附加值的市场和消费理念。特木主打的10-20美元区域,基本覆盖了女性各类高频消费。

在此基础上,拼多多“出海”的核心不仅是海外需求,还有一部分国内需求。以它最擅长的消费电子行业为例。日元和韩元大幅贬值后,三星S22U顶配手机日版韩版售价已达6K,但国内同配置售价10k+。在中国“消费降级”的背景下,这种离谱的差价带来的利润是无法估量的。

完整看,特木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只是取消了砍刀、返现红包等杂七杂八的新玩法,想要真正试水世界,用它的“便宜”的平台核心。

易观金融总监杨小义认为,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流量红利见顶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出海寻找新的增长点,拼多多也不例外。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拼多多需要向外界发出更多积极的信号。很有可能,“特木”就是拼多多要讲的出海故事。

9月1日,拼多多正式上线跨境电商平台特木,首站北美市场。进入跨境电商,机遇与挑战并存。

持续三年多的COVID-19疫情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跨境电商得以快速发展。同时,政策利好跨境电商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建设海外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

对于跨境电商业务,拼多多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1、拥有资金优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拼多多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为1194亿元人民币(178亿美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3.739亿元人民币(28.924亿美元)。这是海外低价补贴的实力保障。

2、在供应链端,拼多多拥有多年对接国内主要产业带的经验。

3、海量用户。2022年一季度,拼多多月均活跃7.513亿,净增1790万;在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的 12 个月内,拼多多的活跃买家达到 8.819 亿。

与此同时,拼多多也面临诸多挑战。

1、第一站是北美市场,这是亚马逊的主导市场。亚马逊、eBay、SHEIN,以及全球速卖通、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等海外电商平台,都是特木不得不面对的强大对手。

2、拼多多在海外市场面临地缘政治、跨境平台政策变化、流量/跨境物流成本上升、产权保护、本土化等风险挑战。拼多多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快速发展,与腾讯有着巨大的关系。海外没有流量池,海外流量获客成本非常高。国内的拼团模式能否在海外成功落地,还有待观察。团队成员水土不服、交通成本高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内企业出海的主要问题。

3. Temu 网站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销售从服装到电子产品的一系列产品,缺乏竞争优势。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拼多多似乎并没有在推广特木。Temu 的网站及其社交媒体账户均未提及其与拼多多的关联。但是,特木网站的页面代码中出现了“”、“pdd”(拼多多股票代码)和“寻梦”(拼多多主要中文实体名称)。

众所周知,拼多多的优势在于农业,不断加大对农业研发的投入。Temu 仍处于起步阶段。拼多多未来能否有效整合其跨境电商业务与优势农业资源?联动搭配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关于海外电商巨头进一步突破营收天花板的新机遇。 经理贾小军认为,国际业务对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进入国际市场后,一方面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反哺品牌,与物流、供应链等其他业务形成协同效应。

对于拼多多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扩张机会。当前,全球基本进入后疫情阶段,贸易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做跨境电商迎来了很多机会。相对而言,国内产能输出相对稳定,中国卖家的产品货源相对可靠。

与此同时,“宅经济”也孕育出更多商机,尤其是数码产品和家居产品。用户对娱乐和健康的渴望导致了更多消费级科技产品的诞生。同时,在欧美、东南亚等市场,通过电商平台下单,即可享受到上门服务的体验越来越好,用户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此外,借助国内经验,阿里巴巴等早已探索出路,布局十分广泛。但就目前而言,渗透率还没有到天花板,用户会有不同的需求。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也让上下游企业活得更好,这不是单靠一两个电商平台可以做到的,国内环境也是如此。

因此,无论是刚刚入局的拼多多,还是其他成熟的电商平台,都是一个机会。可以预见,调整和试错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贝克街探长记者贝克表示,拼多多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日前,拼多多披露了二季度报告。第二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36.4%至314亿元,超过彭博社普遍预期的33%。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为108亿元,对应调整后净利润率为34.3%。远超市场预期。

拼多多将收入的大幅增长归功于平台服务收入的强劲增长,但拼多多并没有被眼前的繁荣所迷惑。面对已经很高的用户基数,拼多多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电商平台Temu购物网站9月1日在北美上线,涵盖服装、鞋包、电子产品、美妆、家居、园艺等多个品类。

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中智研究院院长邢康南公开表示,跨境电商赛道引发全球新一轮贸易升级。

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的。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将达到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1.44万亿元元,同比增长24.5%。但近两年,受海外电商巨头的平台政策和合规影响,部分国内卖家处境艰难。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开始探索更多方向,布局多平台。

近两年,拼多多在农业科研和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精力。7月,公司举办“寻找新鲜中国农产品”“多多新匠心”活动。8月21日,拼多多推出为期24天的超级农产品节,覆盖全国20万种农产品、超10万家涉农门店。

随着拼多多海外布局的逐步落地,以及公司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研发经验的积累,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有望成为拼多多的又一业绩驱动力,这将使其有别于阿里巴巴、京东.com、SHEIN等已经出海的电商企业。.

“鲸鱼平台”智库专家郭世亮表示,拼多多推出跨境电商平台特木,主要面向北美市场的海外电商平台。这也是拼多多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突破口。面对国内流量逐渐见顶,市场逐渐内化,拼多多此举也是对海外市场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验。不过,这一次拼多多进军海外市场,并没有“割刀”、“下单”,却依然以惊人的价格发现了全球商品。这个惊人的价格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国内知名企业正加快出海步伐,意在开拓海外市场,力图开辟新的盈利突破口。然而,面对海外巨头全面占领市场份额的事实,确实给国内企业出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海外巨头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背景下,争夺海外市场确实难度很大。大的。

不过,从之前极兔快递模式的突然火爆来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某种商业模式或营销模式一旦被认可,即使是与强大的竞争对手竞争,也能迅速打入市场空间。对于拼多多来说,其跨境电商业务已经开始招募卖家,试图加速进入这一市场。

盘古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江寒指出,从目前拼多多的整体市场表现和业务发展逻辑来看,拼多多之所以能在这些年取得如此好的发展,其实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整体市场发展来看,拼多多借助购物这一特殊的商业模式,其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市场优势。这种市场优势不仅在中国有用,实际上在世界上也有。市场的积极意义,是因为在世界上所有的消费心理中,消费者都倾向于服从真香的规律。只要能为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销售渠道,市场拓展后很有可能在中国有很好的市场表现,这一点在很多中国企业的过程中非常清楚,尤其是新成立的企业。零售企业走向海外。

其次跨境电商系统,在整个市场发展的状态下,拼多多其实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优势。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赋能整个消费业务体系,帮助消费业务更好的发展。多多多年来具有长期优势。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物流企业也在大举出海。这些公司与拼多多的合作比较好,这些公司在海外市场可以形成有机的合作。

第三,从长远的市场发展来看,中国企业类似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和独特的策略,实现海外市场的有效销售。复制。

所以,像拼多多这样的企业在海外的表现,其实是非常值得市场期待的。

Helix Lab的Helix先生认为,拼多多进入海外做跨境电商,除了业务层面,可能还需要考虑企业文化的输出。国内盛行的是996工作制,在国外的职场环境下很难实行。

据悉,拼多多已经开出40K月薪招募跨境电商运营。特木还开设了等海外媒体账号。与海外用户打交道,将是拼多多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这与以往面对国内中小企业时有所不同。市场与下沉市场的消费群体截然不同,这将进一步考验拼多多团队的运营能力。

考虑到此前电商offer泄露事件的影响,以及海外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员工离职率高,拼多多需要拿出新的海外职场管理方案。

对于特木海外再次推出“流量补贴”获客策略的市场预期,是否会对其业绩带来压力。电商歌神经理景迅表示,拼多多在中国的第一品类(微信小程序阶段)本身就是日化和纸巾等快消品。流量有腾讯百亿计划支撑,团购属性有微信放大,本身就是基于微信社交流量。

直到app变成现实,他才用百亿补贴打开下沉市场,再搭配各种营销套路(还是社交属性)。百亿补贴的品类本身就是基于拼多多对接国内众多白标供应链和完善的物流绩效。

出海,没有社交流量做后盾,补贴成本远高于国内。亚马逊和独立站培养的售后信任体验,对拼多多来说是一个挑战。

竹悦文化CEO陈伟明表示,近年来,受疫情影响,美国人正在改变传统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倾向于网购。寻求“新品快、价格低、选择多”的美国购物者无疑为拼多多出海提供了沃土。

出海拼多多的首页是穿着华丽的模特,APP的标志是衣服、木马、鞋子和包包的图标。显然,它主要以服装品类为主,其客户群是年轻女性到中年女性。它的定价也很亲民,大多在10美元到20美元之间。可见其定位应该与SheIn类似,瞄准的是潜力巨大的快时尚市场。

虽然它的口号是Team up,Price down(一起买,更便宜!),但大洋彼岸没有“微信议价群”,拼多多似乎有点“水土不服”。因为微信和拼多多在中国是战略合作,前者投资后者的关系类似于“父养子”,仅靠分享“切”到数亿流量;但在国外,隐私和侵权之类的事情会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这可能是导致页面不上线和“砍刀”下单链接的原因之一。

特别特别的是,在特木平台上,卖家的角色是供应商,只能将产品发给平台,然后平台会定价出售,然后在供应处与卖家结算价格。

对待用户的规则也趋于人性化,用高标准的售后体验来提高购买率。例如,买家享有 45 天的退货期。申请退货的买家,收到货后7日内办理退款,14日内退回付款账户。这些举措无疑是对商家入驻的考验。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流量成本。鉴于在美国市场,亚马逊、速卖通、ebay、wish等电商平台众多,平台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直接支持GMV。

总之,与其“涉足”,不如“出海”。中国电商“走出去”,分享跨境电商大蛋糕已成为必然趋势。

零一成长创始人罗超林认为,拼多多借助特木进军跨境电商市场,属于正常的战略布局+商业运作。不管能不能站稳脚跟,至少已经开了个好头。

首先,在战略上,国内竞争阶段性激烈,直播电商平台开始成为电商领域的第一美男。传统电商PK虽然可以打败,但增速在直播电商平台面前依然滞后。或许拼多多也有GMV规模和用户优势,在战略发展和增长潜力上还不够,所以需要更多的业务增长曲线来打造更加立体的电商全链条壁垒。

其次,战术上,在众多成长性业务曲线中选择跨境电商,也是机遇之一。一些友商确实在跨境电商和GMV领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证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在经营策略上,拼多多的各种营销工具、方法体系、玩法等,以及资金和商品供应链的实力,足以应对海外玩家。

最后,在执行力上,拼多多特木能够站稳脚跟的概率比较大。回到底层需求分析,对于拼多多商家来说,如果有机会在国外销售产品,平台会帮助办理各种退出手续,所需费用也很昂贵,对商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事实上,拼多多最核心的底层商业逻辑就是将大规模、精准的消费需求与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和商家进行匹配。在这个逻辑下,就相当于一个可以抢先的大规模精准集采,社交电商的玩法只是集聚需求的策略之一。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出境,甚至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扩大集中采购的规模,这样成本可能会更低,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钛热点评》是钛媒体推出的热点事件观察栏目。主要邀请对不同行业、不同商业模式的发展有着独到见解和深入观察的媒体人和行业从业者,通过多角度解读全面展示事件的影响力。和意义。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