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2019年大数据创新应用暨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举行。 会上,“智慧城市建设”是与会国家部委专家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纵观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 当前,我国正处于网络化向智能化的关键时期,即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建设期。
毫无疑问,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基础。 如何认识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用好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
大数据应具有“时空”属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踩踏事件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踩踏事件本质上是我们对空间和时间控制不力造成的。多少空间,多少人,什么时间进入,都需要记录下来。”详细来说,这个记录本质上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测绘与导航工程军事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家耀介绍了“时空大数据”的概念。
王家耀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上考虑大数据,才能使其价值最大化,即实现“基于统一的时空机制,活动直接和间接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外部世界有关。” 利用“互联大数据”,使这些数据发挥持续聚合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王家耀直言,我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对数据作为智慧城市重要基础支撑的认识。 他说:“针对如何构建时空大数据平台,我们提出了网络服务的空间信息共享和空间信息运营、基于云计算的时空信息服务技术方法、混合服务技术方法。网格融合和弹性云的概念。这些模型是指导当今新型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思路。”
用“四化”模式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向地方政府提出了一个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解决方案,概括为‘四化服务模式’,即平台化、模块化、验证化、生态化。在多地实践证明“四化”服务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得到高度重视。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与技术战略联盟理事长尹洪涛说。
尹洪涛认为,数字城市是基于大数据的模块化平台,如云端应用与集成、城市数字孪生、城市大脑、城市级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等。 这些平台应该被用来支持城市创新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创新和支持。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区域招商引资需要经过验证的服务策略支撑。 “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个(开放实验室),让创新型企业动动手脚,实现有针对性的新技术应用,从而取代传统的利用新技术寻找新归宿的模式。” 尹鸿涛说道。
尹洪涛将“构建数字创新生态,激活城市数据”概括为生态服务战略。 他表示,生态服务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需要。 企业需要发展壮大需要合作伙伴,新技术和人才需要良好的使用环境,资本支持创新创业项目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 这些都需要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先进创新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履职意识,充分发挥监督作用,8月12日,安居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组织驻街、市、区三级代表开展专题活动公安机关主城区智能交通管理研究。
调研组赴济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中央交警大队车辆管理支队、考场、智能交通数字监控室等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业务流程智能交通,并对主城区智能交通管理现状进行调查。 深入研究。
随后召开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市交警大队负责人介绍了济宁主城区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建设进展情况,以及试运行的实际应用效果。 代表们肯定了主城区智慧交通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任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波在讲话中指出,要积极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智能化发展趋势,做好顶层设计,邀请专业机构研究制定符合济宁市实际的科技强警中长期战略规划。 以“交通大脑”为核心,以信息感知系统、大数据云平台、应用模型为支撑,通过建立集信息前端采集、传输交互、后台研判为一体的集成流程及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终端应用,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研判、早期预测和精准预防。 通过软硬件技术手段,克服视频监控、电子警察、智能卡口等异地设备功能单一、效率低的问题,使各设备功能完全兼容,并可升级应用根据实际需要。 同时,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在保障各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同时,尽快实现系统维护社会化,将有限的技术人员从繁重的日常维护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关于应用层面的深度开发。 各位代表要以这次检查为契机,在各自的岗位上宣传交通法规,做好交通部门与群众的联系,当好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员”。
通讯员 冯丹 葛卫平 记者 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