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抢抓发展机遇的制高点和主攻方向。 但与此同时,支撑和服务于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人才短缺也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近日,人社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6个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新增职业信息,这意味着数百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人员从此有了正式的职业。
什么是智能制造?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从专业角度讲,智能制造是指通过通信技术将智能设备有机连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并通过各种传感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等通讯方式上传至工业服务器,在工业软件系统的管理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结合企业资源管理软件提供优化的生产计划或定制化生产,最终实现智能化工生产。
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 答案是差距很大。 目前,智能制造应用岗位主要包括智能制造装备升级、绿色制造智能升级、高品质制造智能升级、工业软件使用与维护、工业互联网与云平台五个发展方向,涉及20多个相关具体工作岗位。 据数据分析,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计为750万,预计人才缺口为300万。 到2025年,人才需求预计为900万人,人才缺口预计为450万人。 当前和未来的任务是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顶梁柱”人才。
随着工业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物联网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由于前景广阔、应用面广,目前我国在工业、农业、家居、物流等细分领域诞生了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多技术技能岗位,如项目规划设计、系统运维等,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据调查,未来5年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总缺口将超过1600万人。
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持续火爆智能制造,大量求职者仍在向人工智能相关职位进发。 人社部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就业景气度分析报告》指出,据测算,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而国内供需比为1:10,严重失衡。 报告认为,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是我国当务之急。
云计算作为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也在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技术地位。 据人社部分析,当前云计算行业技能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一线城市云计算人才需求最为明显。 北京云计算人才缺口近12万,其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分别突破9万、7万、6万。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等新职业的正式发布,是国家层面对这些职业的肯定,也是行业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明确方向。”培育和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和人才供给,满足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进而服务科教兴国等国家战略,创新驱动,人才强国,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指出。
数字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既是教育专家寻求的答案,也是困扰行业的严肃话题。
“培养和选拔掌握3D数字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数字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需要脚踏实地的制造强国工匠精神向制造强国迈进,数字化与工匠的结合,符合当前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数字工匠”将成为未来中国智能制造的中流砥柱。 在第九届全国3D大赛暨3D大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届研究院院长张红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12月12日,历时9个月的“三维圈杯”第九届全国3D大赛暨3D大会在常州科教城落下帷幕。 本届大会以“3D设计”支撑“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匠”支撑“智能制造”为主题,重点推进“中国制造2025应用型产教融合试点示范工程”。技能型人才”。
会上,大赛组委会秘书长、三维动力集团总裁卢俊尚表示:“未来制造业不仅需要硕士、博士组成的高端创新人才,更需要低端运营——面向普通技能人才,但位于橄榄形中间的“数字应用型人才”。“数字工匠”或“3D数据工程师”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香饽饽”。如何引导,培养和选拔一大批数字化应用型人才,促进当前大学教育与企业就业需求的加速对接,一直是业界思考的话题,也是全国3D大赛的意义所在已经做了九年了。”
记者在会上获悉,9年来,已有1000余所高校参赛,报名学生总数超过600万人。 人才协同创新平台。
全国3D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海成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就开启了智能和智能处理人类知识的大门。” 《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为中国工业走出一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道路。”
他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工业和互联网两大时代关键词的叠加正在引发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点。 美国、德国等传统制造大国也试图通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规划和项目实现再工业化。
其中,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尤其是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最重要的关键技术。 因此,“数字工匠”——更具体地说,“3D数据工程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产业对掌握3D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呈现井喷状态。
“这次大会最吸引我的口号之一是‘培养中国的数字工匠’,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更注重专业和精益求精。我们知道,日本有21066家老牌企业百年有余,而我们在中国只有5家企业超过100年。因此,我们必须培养这种工匠精神,培养数字工匠,这一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兆斌在发布会上说。
卢俊尚表示,“数字工匠”充分利用3D数字技术设计、制造和操控物理实体——利用意识空间的智慧,在数字赛博空间中随意创造3D数字产品数字模型智能制造,进而创造出实体的数字模型。物理实体世界中的 3D 数字产品。 在过程中形成一个真正的产品,一次做对,一次做精,一次做到优秀的客户体验和满意。
他认为,数字时代的“数字工匠”不同于传统工业时代的工业工匠,更不同于农耕时代的纺织工匠。 他们不是普通的工人,也不是普通的科学家,更难靠自己的发明创造。 然而,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先驱。 通过自身的数字化技术和团队互联协作,正在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基础支撑。
“全民3D大赛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其实,它不仅仅是吸引顶尖人才参赛创造填补空白的创新成果,也不仅仅是通过筛选能够吸引数亿风投的创业项目。”全国3D大赛的核心特色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创新,打造新型3D数字人才“星光大道”。谁能率先进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是3D大赛的鲜明特色。” 陆君尚说道。 (记者 刘艳)
(责任编辑:尹崇宇(实习生)、何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