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产业运营,绿城打造智慧园区3.0样板工程-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数字化赋能产业运营,绿城打造智慧园区3.0样板工程

发表时间:2023-02-17

截至目前,我国各类产业园区数量已达2.5万个。 产业园区正在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创新打造智慧园区,成为数字生产经济时代的新命题。

对于智慧园区的建设,基础1.0版本往往只是堆砌了众多满足园区管理底层需求的智能硬件设备,只能初步实现设备数据可人工观察分析。 在此基础上,2.0版本建立统一平台对设备系统进行管控打造智慧园区,形成人员、车辆管理、空间资产管理等场景应用。 它在智能化和集成化方面实现了重大升级,但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并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任务执行规范。

绿城科技产业秉承“绿色低碳、安全有序、便捷高效、以人为本”的智慧园区建设理念,将创新园区运营模式与研发数字化平台紧密结合,提出智慧园区园区3.0建设规划,着力打造示范工程,致力于将浙江(杭州)知识产权创新产业园(以下简称知识产权园)创新迭代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新标杆。

浙江(杭州)知识产权创新产业园由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与绿城科技产业集团共同打造,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专业创新产业园。

打造校园大脑

打通运营管理“经脉”

绿城科技产业围绕智慧园区3.0样板工程建设,在智能化硬件和系统集成的基础上,打造知识产权园区智慧运营指挥中心,建立标准化平台事件处理流程,就是,事件驱动的任务和人员流程再造,人工完成任务,平台留下任务流程痕迹。

在智慧运营指挥中心,通过实时AI视频监控+后台数据分析,园区指挥中心大脑主动发现辖区内问题,研判运营风险,及时准确做出行动指令。 这种管理模式将传统的“人用系统”转变为更高效、更规范的“系统指挥官”,通过事件驱动任务和系统调度工单指挥人员调度,任务数据留痕,规范操作人员操作. 角色和操作流程实现平台标准化处理流程。

通过园区大脑、数字大屏和指挥中心运营后台,实现AI视频巡更监控、电子表格自动复制、行人门禁、车辆闸机智能管控、设备实时在线自检等智能化管理等全天候实现; 在园区大脑发现火灾隐患、周界闯入、设备异常等问题时,会在5秒内自动声光报警并发出电子工单,指挥运维人员做出正确、规范的处理动作事件第一时间。

打造什么园区_打造一个产业园区_打造智慧园区

在智能化运营指挥中心的标准化流程化运作下,改变了传统园区耗时耗力的管控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人工干预和运营成本,协同高效园区运营能力得到提升,运营管理服务的及时性和效率得到提升。 精准,实现知识产权园区“人、物、物、企、财”安全、有序、高效协同。

建立一套物联网集成平台

实现基础管理“数字政府”

仅1.0版本的智能设备堆叠和2.0版本的统一弱电控制,不足以满足建设智慧园区3.0更丰富、更深层次的需求。 基于“物联网、有用数据”的专业化运营需求,在知识产权新弱电升级转型过程中,绿城科技产业打造了基于“云-边-端”架构的一体化物联网平台公园。

平台涵盖消防监控、停车场管理、行人管理、AI安防、能效管理、照明节能、空调集中控制等18个物联网应用系统,基本覆盖园区运营管理全场景。 目前,园区内已有超过5000台智能设备通过平台支持的分布式边缘计算网关实现适配接入,涉及近百种设备。

物联网一体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知识产权园区各类物联网设备数据的精细挖掘和整合,实现了设备运行和能耗状态的可视化、可管可控,为园区建设提供了“数据”。智慧园区3.0”。 治理”信息库。

打造N个数字智能服务应用

打造什么园区_打造智慧园区_打造一个产业园区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智慧园区3.0样板工程建设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将“服务思维”贯穿于知识产权园区运营管理的全过程。 为满足园区人员办公、生活的真实需求,打造了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专属的工作界面更符合不同角色的任务需求和使用习惯,让不同角色人员的任务更加专注,让各项业务精细化、高效化。 专业操作。

通过线上资产管理系统,园区资产管理者可实时掌握房屋、租户、合同、费用等不同维度的资产数据,统一办理园区投资租赁、财务统计、合同管理等业务。 PC管理后台,方便运营商对园区资产进行本地化运营管理。 打开APP和小程序,园区企业即可享受租赁洽谈、政策申报、报修报修、财务支付、结算、离园等智能化办公服务,以及购物、社交等一站式生活服务一键联网、防疫。

目前,绿城科技产业围绕“运营标准化、物联化、业务专业化”对知识产权园区进行了全面数字化升级,搭建了政府、园区、企业、物业、第三方沟通的桥梁。服务生态、助力智慧园区3.0样板项目运营管理、物联网设施、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绿城科技产业扶持

智慧园区建设渐入佳境

在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提速的带动下,智慧园区建设也在向纵深发展。 作为产业运营排头兵,绿城科技产业以运营带动数字化平台建设,以数字化赋能产业生态运营服务。 打造了浙江(杭州)知识产权创新产业园等一批智慧园区示范项目。

数字智能涂装园区引领产业和经济转型。 未来,绿城科技产业将基于以往深厚的园区运营管理经验和科研成果,深化产业生态运营,为更多园区提供标准化运营服务和数字化平台建设解决方案,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园区加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站转载,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 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或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专业派

从比尔·盖茨1997年斥资6.5亿元打造一栋从照明到木材采暖、通风都智能化的豪华别墅,智能家居已经走过了20多年。 近两年,比尔盖茨对智能生活的憧憬几乎无处不在。

今年双十一,扫地机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马桶等众多家居品牌纷纷传出喜讯。 但现实中,智能家居真的有这么火吗? 不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疯狂之后,赛道明显冷却下来。 过去,转转、闲鱼等二手平台成为智能家居的避难所,后来几家巨头的财报就露出端倪。

海尔智家202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营收1847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8.9%,但实际上比2021年的20.4%落后了一星半。去年同期。 巧合的是,小米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IoT和消费品收入增速分别为6.8%和-4.5%,不及去年全年26.1%的增速。

至于消费端,根据CSHIA的数据,近两年拥有智能家居的家庭分别只有40万户和50万户,仅占新开发房地产的1%左右。 坦白说,智能家居更像是整个科技圈共同打造的美好梦想。 梦境之外,是一片荒芜之地。

“家家扫门前雪”?

智能家居领域大致分为四派: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 以海尔、美的、格力为代表的传统家电企业; 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巨头; 大型运营商; 以及以涂鸦智能、Oribo、Aqara Lumi为代表的领军创业者。

如今,除了第三梯队,其他人都活跃在这个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而存在感最强的三者就是小米、华为和海尔。 当然,这三家公司完美诠释了智能家居领域几种不同形式的参与者。

比如小米在智能生态链上一路投入。 截至目前,整个孵化线企业已超过400家,产品包括音箱、智能温控、照明设备等。 无论华为走到哪里,都把华为巨大的光环发挥到了极致。 家居方面合作的有欧普照明、上海三思、美的、博西家电、松下、奥克斯、喜临门……地产方面有绿地、中海、万科、华润。

根据华为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鸿蒙智联合作伙伴超过1900家,认证产品种类超过4500种。 海尔的做法或多或少带有传统企业的色彩。 自宣布进军智能领域以来,旗下新品牌层出不穷。 其中,三翼鸟推动了整个品牌的智能化。

不可否认,每一种存在形式的背后都不可避免地有着漫天的羽毛,尤其是当潮水缓缓流过,市场逐渐露出一道细坎。 智能家居的利润一直是个谜。 据调查统​​计,只有20%的大大小小的智能家居企业能够实现良好的盈利水平,超过60%的企业还在持续亏损。

家居智能系统设计_家居智能化_广元市昭化区西部绿色家居

光是这一点,就给小米这样的玩家重重一击。 据悉,雷军曾强调,小米硬件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 田间抽取的利润并不理想。 于是,小米周边的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一点,选择了“小米”。 以石头科技为例。 2016年,石头科技的营收基本来自小米品牌产品。

但到2021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32.19%,其中自主品牌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占比94.80%收入。 华米科技甚至不惜烧船,在去年一季度净亏损4042.7万元投资自有品牌。

小米在这里喂老虎,华为那里完整的子系统未必万无一失。 与小米相反,品牌只有依托华为才能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全场景联动也能保证每个环节的基础收益。 只是这里一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华为曾经和B端关系密切。 不得不承认的是,2021年后,B端的融资能力明显下降。

海尔本身是一家传统家电企业家居智能化,其生态化运营远不如互联网企业。 近两年,家居市场的消费热情有所降温,其属性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海尔智家的营收和账务天数从2018年的22.47天变为2021年的24.17天。

智能家居有多大? 家家门前积雪三尺,后来者欲飞升需稍等。

“造梦空间”从大到小?

当初,智能家居的造梦能力令人惊叹。 清晨起床,阳光从缓缓移动的窗帘缝隙中漏入,空调自动适应人体舒适温度,电饭煲熬粥,换气系统挥发米饭的柔软到合适的程度。 你的粥可以是热的。

然而,现实可能并不那么乐观。 放眼各大二手平台,光是随处可见的扫地机器人,就粉碎了智能家居的梦想。 更何况,品牌为消费市场绘制的高端图景还没有全面铺开。 以家庭场景为例,全屋有多大比例是智能的?

奥维云网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新装修或购买过智能家电的人群中,只有12%的人选择全套家电。 2020年全屋智能家居只有30万到50万套,当年的新房成交数量几乎没有存在感。

一个明显的变化,今天的智能家居改造场景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范围或者固定一个特定的地方。 比如三翼鸟此前就将品牌从“第一场景品牌”升级为“家庭场景品牌”,在整个家居体系中细分为三大系统和五大空间。

三大系统为全屋智能、全屋空气、全屋水; 五个主要空间分别是厨房、客厅、卧室、浴室和阳台。 早期开始打造智能设备生态平台的奥瑞宝,也将系统分为七大板块,智能控制中心、智能照明系统、暖通空调环境系统、智能安防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视听系统,以及门窗遮阳系统。

即便是灯光,从中衍生出的场景模式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智能影院模式、一键离家模式、一键在家模式、就餐模式、会议模式、访客模式……这些千变万化的使用价值催生了一波对智能家居的需求在消费市场。 品牌从最初的从面到面,再到现在从面到点,为了更好地击中消费者的心理防线。

有趣的是,智能家居领域渴望有故事化、沟通性更强的场景,比如养老。 2022年以来,养老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智能家居随即发起了智慧养老的倡议。 美的甚至还孵化了一个养老品牌,目前为老年人提供智能热水器、花洒、药盒饮水机等产品。

家居智能系统设计_广元市昭化区西部绿色家居_家居智能化

总的来说,“造梦空间”由大变小,由综合变具体,是市场不可阻挡的趋势。

IDC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十大预测显示,2022年智能家居领域将出现更多新趋势,包括智能家居平台生态向场景延伸、智能家居应用生态发展步伐加快、和家庭运动。 健康场景迎来快速发展,年轻的用户群体催生了对智能家居的新需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好兆头,毕竟在详细落地之后,这片场地终于显得不那么空旷了。

家庭智能化的标准在哪里?

智能家居的使用槽在消费市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根据奥维云和腾讯家电联合调研数据显示,87.5%的用户对智能家居现状非常不满意。 具体来看,电子锁不合格率为34.1%,扫地机器人的投诉遍地都是黑猫。

市场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家是否智能? 去年UIOT发布了全屋智能家居分级标准,就像自动驾驶领域一样,把这个领域的智能化程度分为五个等级:L1是单品智能,L2是中控智能,L3是场景智能,L4进阶。 智能,L5是全智能。

目前国内大部分智能家居都处于控制智能和场景智能。

以中控为例。 从去年开始,各大厂商都在大力发展中控。 据媒体统计,华为、小米、海尔、Aqara Lumi、耐克,仅2022年3月,四大厂商就推出了智能中控新品。 《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家居中控屏市场出货量为30万台,同比增长的 160.7%; 未来五年,市场出货量将以每年复合的速度增长。 增长率将超过60%。

其实,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窥见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进程。 要达到智能化的理想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智能家居还有很多标准没有真正统一,包括标准化的接口和通信协议,技术渠道和商业渠道长期没有打通。

据悉,目前市场上的智能家居通信技术主要分为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和电力载波技术。 但无线协议与有线协议难以互通,无线中的Wi-Fi、蓝牙、Wi-Fi无法相互替代,导致整个智能场景不协调不兼容,消费投诉层出不穷.

现阶段,智能家居行业风起云涌,标准化更是首当其冲。 眼看各个公司都在扫门,系统生态一旦发布,品牌高大上,却阻断了领域内产品之间的交流。 第一个意识需要标准化的是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

2019 年 12 月,苹果、谷歌、亚马逊、三星和联盟宣布合作组建 Home over IP 组织。 目标是为智能家居设备、移动应用程序和云服务之间基于 IP 的通信建立新标准。

2021年5月,该组织发起成立“CSA联盟”,联盟更名为CSA联盟。 2022年10月正式发布,全球9个国家开始提供设备认证服务。 据悉,CSA联盟的成员企业有400多家,包括小米、华为、海尔等,亚马逊的Echo音箱、苹果的Mini音箱和Apple TV 4K,谷歌的Nest Hub和Hub Max均已建成。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很好的转折点,种种迹象表明,智能化时代正在缓慢而沉重地向我们走来。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