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原作:蝴蝶派蝴蝶&独角兽麦克斯
本期归档:企业服务IT多云管理
本期 | 创业之声365
采访主持人 | 蝴蝶独角兽创始人凡凡
编辑| 贾凯强
2016年,对CMP云管理平台给出明确定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一体化管理的产品平台。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CMP平台都是2016年后诞生的。2013年初,云手科技开始在CMP领域扎根,成为第一批先行者。
2018年,无论从行业竞争还是资本跟进来看,多云厂商并存的格局确实已经形成,而多云格局的提前出现也为市场上的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选择多云策略。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否接入云已经成为一个伪命题。 用户关心哪个云? 又如何利用好云计算助力企业创新? 一开始,企业上云的策略通常是选择购买单一云厂商的公有云服务,后来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始更倾向于选择私有云+的混合云策略。公共云。 现在种种迹象表明,多云战略正在逐步取代单一云厂商战略和混合云战略,成为主流云战略。
随着云市场多云格局的形成,以及用户层面多云策略的普及,将在成本、多云治理、管理、数据等多个层面进行优化。 这种管理涉及跨多个提供商的云控制台之间的切换,尤其是跨多云产品组合的数据优化将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像云手科技这样专注于多云管理的平台逐渐成为企业的热门。 作为较早的多云管理平台,云手不仅主打云管理,还承载着企业用户服务入口的重任。 那么云手的产品模式有哪些技术优势呢?
为此,我们采访了云收科技CTO兼首席架构师顾凯明,听听他在云收科技升级打怪的故事。
早于 CMP 定义的 CMP 公司
范范:多云管理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顾凯明:多云管理是从企业上云开始的。 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2014年左右,很多企业开始在虚拟化之外做云化,更多的互联网服务需要更快的交付。 如何更快、更敏捷地获取IT服务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此时,单一的云平台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云资源的需求,多云战略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云多了,需要管理的云也多了,云管理平台应运而生。
但是多云管理还有一层需求,就是运维。 传统人工运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即使企业不断加大运维投入,仍然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 自动化运维势在必行,多云管理平台承载这一重任水到渠成。
范范:目前市场上有哪些提供多云管理服务的企业? 云手科技与其他有什么不同?
顾凯明:在国外,CMP业务主要分为两类。 一个是 SaaS 运营平台。 通常,他们主要专注于SaaS运营,专注于公有云管理; 另一个是私有化部署。 平台通常专注于私有云管理; 而国外平台无法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与国内云缺乏对接,产品对国内企业IT现状的适应性不够,如审批流程、审计要求、安全要求等难以满足; 另一个问题是他们采用的是纯产品模式,不能提供定制化产品,在中国很难落地。
在国内,CMP平台很多,功能比较齐全。 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云手科技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底层架构相对可靠。 经过几个版本的迭代更新,我们更新到了3.0版本。 3.0版本采用新一代混合云架构,实现连接多云、多IT资源的能力。 相比之下,竞品虽然功能更多,但架构底层迁移难度大,重构问题多;
二是插件的开放。 我们将在互联网上开放300多个插件作为服务,提供两个真正的微服务架构引擎:工作流引擎和规则引擎,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准产品级的工作流,实现对过程;
三是平台的开放。 可实现服务目录定制化开发、开放监控、开放运营平台。 开放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之一;
第四是容器化部署的实践。 我们可以帮助用户提供稳定和高可用的部署。 该领域也走在行业前列。
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管理平台
范范: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多云管理行业的? 为什么选择加入云手科技?
顾凯明:我个人是2005年开始做企业IT相关的工作,2013年开始接触云计算和运维相关技术,从基础资源IaaS层一直做到APM层,再到BSM系统。 主要关注方向是服务管理平台,专注于建立IT服务与企业内部IT基础设施的连接。 在加入云手科技之前的几年里,我从事私有云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 这些经历让我顺理成章地转到了云管理行业。
多云管理的概念属于比较深入的细分领域,所以之前很少有人知道。 但2018年以来,云计算、云平台的搭建成为企业的共识,企业对多云管理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有多云管理的需求,现在我们的很多客户已经形成了长期持续的合作发展趋势。
一方面,之所以选择云手科技,是因为云手自身的发展基因。 云手科技的核心团队是最早做私有云的,也是国内最早做云管理的团队。 云收对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非常超前的战略眼光。 相信云手在这方面可以做得很好。 同时,公司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我们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达成了合作,经历了团队从无到有的阶段,关系非常牢固。
凡凡:云手科技目前有哪些多云管理产品? 这些产品有什么特别之处? 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
顾凯明:我们的产品模块主要有五类,其中最重要的模块是混合云管理。 云手科技的技术优势在于架构已经多次升级。 目前采用该架构,官方已经实现了与各种云、各种资源的快速对接。 同时,基于元数据架构,进行服务设计和用户设计,完成后可以将数据传输到对接; 并实现对IT资源、负载均衡设备、网络设备等的管理;
第二个模块是跨平台资源管理模块。 云应用管理可以看作是一组资源的生成和编排过程,需要平台编排实现功能的顺序启动和参数传递。 我们的编排模块可以实现跨平台的资源定义,创建的时候可以指定到某个资源平台。 我们称之为跨平台资源编排模块;
三是分布式作业模块。 资源申请完成后,需要使用脚本或者调用用户已有的自动配置工具API进行自动化运维。 传统的方式是使用手动和手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让用户自定义脚本云管理平台,然后批量执行任务,或者一次性定时执行,让脚本实现一系列可以串联安排的流程,根据操作和安排复杂的操作场景维护场景;
第四个是IT资源的配置管理数据库,和传统的CMBD类似,但是我们可以把云端的管理资源和CMDB数据联动起来,保证配置数据的新鲜度;
最后是智能运维模块。 流行的AIOps实施案例不多,所以我们在做一些规划和实验,希望能整合之前的一些资源和数据; 然后通过算法生成一些运维和决策功能,比如对平台的一些脚本内容进行自动审计,评估其安全性。
凡凡:使用云管理的企业一般都有个性化的特点。 云手如何在个性化和产品化之间取得平衡?
顾凯明:每个客户都有个性化的需求,但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客户有共同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做更多的项目,把共同的内容提炼出来放到产品中。 事实上,有时客户就是不明白 CMP 可以做普通的事情。 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帮助客户理解产品设计的概念。
另一方面,我们做了功能切换,所有的功能都放在同一个代码版本中。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开关设置。 比如用户在申请云主机时,申请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可能是纯业务人员,业务运维,也可能是基础运维。 身份让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设计不同的开关,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功能,让一套代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当然也有完全定制化的需求,但是在设计功能的时候,我们会以微服务和API的形式保留相关的定制化内容。 以后有类似场景时,只需对微服务模块和API做少量调整,定制化开发与主流产品功能不冲突。
一条没人知道但必须走的路
范范:云手科技在应对多类型平台管理时,有哪些技术可以解决“可信云”的问题?
顾凯明:我们做了很多产品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比如审批流程、工作流、资源权限隔离、多租户等能力,针对企业合规需求提供多种功能,让不同的用户看到不同的目录,不同的权限实现了和SaaS平台一样的功能。 所有数据和功能隔离,确保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在IT服务质量方面,通过IT资源定义和自助服务目录提升服务质量,云管理产品也为每个交付环节的效率提供统计工具,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在服务指标的完备度上,以应用为中心整合了各平台的资源。 例如,在云计算平台方面,资源运行时,应用发布、监控、日志等各种服务串联起来,统一各种指标,实现服务完整性。
在数据安全方面,我们对接安全平台,实现安全基线的自动分发。 安全资源的配置与周边的堡垒机、防火墙对接,实现统一的访问入口,达到安全访问的目的。 多级权限认证体系,让不同部门、不同用户获得不同的资源权限; 我们也在做日志审计,让所有与资源相关的操作都记录在日志中,这样可以很好地记录问题。
在标准化方面,UCMP平台帮助企业用户实现IT管理和运维的标准化。 UCMP平台强调以应用为中心,统一管控应用上线所需IT资源的创建、运维全生命周期,在管理过程中实现主机命名规范、资源蓝图布局规范、应用中间件配置规范过程。 、运维操作规范、安全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符合企业管理需要的规范标准。 在标准化方面,UCMP平台自然可以帮助用户实现标准化。 在服务方面,可以快速实现标准化、以应用为中心、统一完成应用上线、蓝图规范、自动化运维。 平台管理的统一资源基线。
范凡:您对云收科技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什么期待,希望云收科技未来在行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谷凯明:云手科技的未来主要是服务化和平台化,服务开放架构。 开放架构主要包括开放服务定义、开放自动化运维、开放监控。 我们在开放架构上做了很多迭代。 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很快就能向用户开放插件架构。 许多软件的成功是由于开放式架构和插件式架构。 比如,开放带来了良好的生态。
此外,云管理平台将形成一个平台概念。 云手科技做的叫做运营管理中心,是企业内部所有IT服务的入口。 把一些中心化的能力嵌入到平台中,是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计划。 另外,我们也会像在国外一样,在自动化运维平台的基础上,做ITSM和ITOM的整合,方便相关工作在国内落地。
未来,希望与云收一起成长,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产品,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普鲁斯特问卷
Q:你认为最完美的幸福是什么?
A:工作与休闲相结合。
Q:你最想拥有的天赋是什么?
A:学习能力。
Q:你现在的心态是什么?
A:对付大客户的时候会比较激进,做产品迭代的时候会比较理性。
问:你最大的恐惧是什么?
A:期望与现实之间无法控制的偏差。
Q: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答:它。
Q:你如何评价十年后的今天的自己?
A:我真的做了一些事情,实现了自我价值。
Q:你最看重一家公司什么样的潜力?
A:公司的基因、氛围、做事方式。
Q: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A:核心人员的共享、提拔等技术手段。
Q:在最困难的时候支撑你走下去的信念是什么?
A:团队的核心理念。
Q:您最欣赏的技术人员是谁?
A:微服务的提出者。
问:如果一百年后你的墓志铭上有一句话,会是什么?
A:我不能随心所欲,但我要对得起自己的心。
- 待续 -
✍️原味/蝴蝶派
禁止未经授权使用图片
❤️
项目申报、融资、合作、
记者 | 彭欣1
迫于公有云压力,网宿剥离云计算业务板块,发力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场。
4月27日,网宿科技宣布,旗下云计算业务板块升级为独立子公司,将以私有云和混合云品牌爱捷云正式独立运营。 网宿科技高级副总裁兼COO李东将出任爱捷云CEO。
具体而言,爱洁云将在业务和品牌方面独立运营。 据网宿科技介绍,艾捷云专注于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场,为企业提供从轻量级超融合云到超大规模全栈式企业云产品和服务的统一架构,满足需求公共、私营和混合型企业。 和托管部署要求。
网宿科技CEO洪柯对媒体表示,今年公司围绕新兴业务聚焦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旨在将更多资源投入新兴业务,充分挖掘业务未来潜力,拥抱新兴业务。全面云化时代的机遇。
目前,云计算市场进入新的扩张阶段,此前的市场增长主要由没有内部IT部门的企业拉动。 一般来说,互联网初创企业很容易转向云计算,但很多IT预算最大的公司(如金融、电信等)存储数据。 以银行业为例,其业务“上云”多为自建私有云或混合云,对外部机构提供的公有云较为谨慎。
对此,网宿表示,将扩大爱捷云的产品组合,争取对混合云系统感兴趣的客户。 其同构混合云是爱捷云面向企业云市场的重要优势。
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85%的企业将采用云优先战略,80%的企业将关闭传统数据中心。 目前,已有10%的企业组织实现了数据中心的云部署。
王宿特别提到,私有云和混合云企业将是爱捷云的重要参考对象。 他是服务器市场所谓“超融合”概念的提倡者,表示相较于旧的IT系统,基于软件(即“软件定义”)的IT系统更易用,更灵活的。 截至1月31日的2021财年第二季度,单季度总营收达到3.464亿美元。 基于向年化合约收入转型和实施订阅转型的策略,其总年化合约收入在本季度末同比增长28%。 最新市值达到56.08亿美元。
网宿科技2000年1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提供互联网内容分发与加速(CDN)、云计算、云安全、全球分布式数据中心(IDC)等服务,2009年10月在深交所上市。目前,网宿科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并在美国、香港、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设立了多家海外全资子公司。
网宿科技所在的CDN行业竞争激烈,新公司不断涌入CDN市场。 据工信部3月披露的数据显示企业私有云,已有1000多家企业获得CDN牌照,网宿、蓝讯、阿里巴巴、华为、京东、腾讯等均获得国家CDN运营资质. 随着阿里、腾讯、华为进入CDN市场,CDN价格整体下降,毛利率下降。 网宿科技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同日,网宿科技发布2021年一季度报告,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10.38亿元,同比下降33.6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86万元,同比下降52.08%。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26.74万元,同比下降80.72%,基本每股收益为0.017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