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智慧城市占全球半壁江山-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超级智慧城市占全球半壁江山

发表时间:2023-02-18

看点: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武汉、天津、苏州也进入我国智慧城市战略维度的第一梯队。

据联合国预测,从1​​950年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将在100年内翻一番,到2050年全球将有68.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成为大家期待的最佳解决方案,尤其是人工智能武装起来的智慧城市,将引领城市未来的发展。

本期智能参考,推荐德勤研究报告《超级智慧城市2.0,人工智能引领新趋势》,探讨全球和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成功经验,分析当前发展现状中国26个城市的智慧城市。 深度解读超级智慧城市新趋势。

01.全球智慧城市新发展

全球城市化进程仍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推进。 到 2050 年,全球近 70% 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所在的亚洲将成为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先进技术将助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引领城市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全球城市化趋势(%)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经济、资源利用、生活质量、时间成本、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地的城市管理者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为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近十年来国家大力投入智慧城市建设,投资金额逐年增加。 预计未来五年将达到顶峰。 ,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全球“智慧城市”投资金额图(亿美元)

智慧城市正在帮助城市管理者应对挑战,其全球部署为城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 GDP 增长、失业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以及安全和健康得到改善。 使城市管理者能够实现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快速反应,提升城市竞争力。

▲美洲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市场日趋繁荣,亚太地区市场增速高于欧美,并逐渐弯道超车。 亚太地区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城市发展需求,不同于欧美,重点关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亚太智慧城市

无论是发达的欧美地区,还是发展中的非洲和部分亚洲地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其中欧洲、北美、日本、韩国等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领先地位。 中国也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已经形成了多个智慧城市群。

▲全球在建智慧城市数量

▲世界各国在建智慧城市数量

智慧教育在全球智慧城市市场中占有最大份额,预计2023年仍将保持最高市场份额,智慧安防增长趋势明显。 亚洲的智能建筑项目很多,水资源相对匮乏的中东和非洲的智能水系统项目最多。

▲全球智慧城市市场份额(百万美元)

▲全球各地区在建智慧城市项目比例

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30%以上的增速。 智慧物流、智慧建筑、智慧政务等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而智慧医疗等其他领域则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中国智慧城市市场份额(2018)

▲中国未来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万亿元)

中国政府于2012年启动智慧城市大规模试点,2014年将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底确定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方向,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确定为国家战略。一个国家项目。 此后,相关部委开始针对具体领域出台细化政策。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国家对智慧城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重点城市的主管单位和培育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中国智慧城市战略

随着人们对智慧城市认识的逐步升级,智慧城市的定义也逐渐得到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

▲智慧城市的高级定义

▲从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的演进

新型智慧城市战略提出后,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和建设呈现出分级建设、多点开花、提质增效的发展趋势。 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城市和地区大部分位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群。

▲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地区分布

▲智慧城市试点数量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发展态势; 从区域分布看,呈现出从东部大城市向中西部城市推进的趋势,即由点到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智慧城市样本分布

02.超级智慧城市2.0

超级智慧城市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政府的战略规划体现了政府发展智慧城市的意愿; 第二,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基础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 第三,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第四,一个城市是否具备可持续的创新能力,预示着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超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从全局的角度了解智慧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引导城市通过德勤的全球视野,发现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短板,挖掘自身潜力,将智慧城市建设与自身需求相结合。 结合起来,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将稳步提升,市民将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智慧城市发展的动态性要求指标体系不断调整。 今年,指标体系新增了人工智能评价项目。

▲超级智慧城市评价模型

在四个维度下,我们对当前26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系统分析,以确定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以及这些城市距离理想的超级智慧城市还有多远。

▲超级智慧城市样本分布

在超级智慧城市排行榜中,四大一线城市表现最好,占据四大核心区域榜首; 13个二线发达城市势均力敌,其他城市仍有提升空间。

▲中国超级智慧城市综合排名

▲四大核心区域领先的超级智慧城市

总体来看,智慧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但也存在智慧城市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城市。 然而,一些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正在积极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

▲超级智慧城市指标得分与地区人均GDP关系(万元)(万元)

一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已经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尤其是在创新水平方面,其他城市表现出明显的劣势,不利于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 此外,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应用领域也存在较大差距。

▲超级智慧城市四大区域平均分

核心战略层面:城市网上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一线城市不仅规划完善,政策落实和资金支持也相对较好。 缺乏长期和全面的城市规划。

▲战略维度排名

在基础技术领域:发达城市经济实力雄厚,产业链完整,整体技术水平优于后进城市。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各企业的积极参与下,落后城市也在借助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升技术水平,技术基础是共同优势。

▲ 领域排名——技术维度

领域的渗透清晰地反映出二线城市在智慧城市发展上正在加速追赶一线城市,在多个领域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 领域排名——领域渗透

智慧城市强调创新是动力源泉:城市整体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 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增长极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中西部地区依托政策加快形成创新优势,吸引人才。 大多数城市缺乏人才储备。 创新 产业链有待完善。

▲ 领域排名——创新维度

▲聚焦深圳:依托本土科技企业打造全方位智慧城市

▲深圳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

▲聚焦上海:智能应用全面开花,政府引领下的智能化转型之路

▲聚焦杭州:顶层设计与产业链融合,打造惠民之城、服务人民之城

▲聚焦宁波:智慧医疗引领城市

▲聚焦厦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

03.超级智慧城市新趋势

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为智慧城市提供新动能。

人工智能城市产业链包括基础层加核心技术层,再到垂直应用。 垂直部分细分为产品和应用智能系统。 实时感知、高速传输、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自主协作、自动优化、自主控制。 这七大特征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未来的超级智慧城市需要全面具备这些特征。

▲人工智能从底层到终端赋能智慧城市

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正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物联网平台链接各种终端和资源。

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正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城市数据的实时连接、融合和存储。

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政企合作建设数据中心,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以人为本,注重公民参与,从智慧城市向智慧社会转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智慧社会概念,是对“新型智慧城市”概念的深化和范围拓展。 要注重以人为本,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市民的参与。

▲从“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变化,可见以人为本重要性的演变

为实现公民参与的顺利进行,可采取“短、中、长期”三步走的策略,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以科技为跳板,最终实现“公民参与新智能”。城市,创造良好的市民体验。

▲借助数字技术,完成公民参与的三个阶段

城市本身的特点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趋势。

多模式发展:五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

智慧城市建设的五种运营模式中均有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将为参与者未来的建设运营提供参考。

将数据安全纳入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对数据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规避数据风险应从传输、存储、管理等多个环节着手。

将数据安全纳入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主动防范数据风险国家智慧城市,持续监管。

04.打造超级智慧城市

面对诸多挑战,今天的城市管理者要想突破传统智慧城市的局限,逐步向“超级智慧城市”转型升级,就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思考能力的九维框架。 同时,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需求,以打造更高品质的幸福社会为目标。

▲超级智慧城市能力框架

超级智能城市对其目标有清晰的愿景,并有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计划。 清晰的愿景需要清晰的愿景作为技术推动的有效配对。

创建超级智能城市所需的要素:

打造超级智慧城市的“四步行动”,智慧城市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逐年发展。 在这个发展时期,城市从早期成熟阶段发展到全面发展阶段。 成熟度模型用于评估当前的成熟度并为期望的成熟度设定目标。

我们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经济、资源利用、生活质量、时间成本、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全球各地的城市管理者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应对城镇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近十年来不断投入巨资建设智慧城市。 随着人们对智慧城市认识的逐步升级,智慧城市的定义也逐渐有了新的定义,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现在,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和建设呈现出分级建设、多点开花、提质增效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德勤。 研究报告《超级智慧城市2.0,人工智能引领新趋势》

C114网2月3日消息(99)近日,IDC发布《IDC:全球智慧城市2023预测——中国启示录》,综合考虑颠覆风暴、网络安全风险、人工智能、生态创新等影响智慧城市投资的全球驱动因素、元界、ESG、 as a 等,总结了中国智慧城市市场的十大预测,涵盖云、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共享、数字孪生、元界、环境可持续、交通、水务等.

预测一:气候危机

到2023年,尽管在气候跟踪和智能分析、绿色采购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35%的中国城市仍将受到全球能源和气候危机的影响。

预测二:零信任与人工智能

到2024年,逐步采用零信任架构,中国20%的大中城市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感知能力,赋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预测三:云和托管服务

到2024年,由于技术人才持续短缺,中国75%的地方政府将重新调整预算和组织机构,增加云和管理服务方面的支出。

预测四:数据共享

到2023年,中国30%的部委、省市政府将建设数据平台,实现政企民数据共享,改善流程和用户体验。

预测 5:AI 辅助技术

到2025年,中国60%人口超过10万的社区将部署至少一项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提供从多语言到无障碍的服务,以确保公平和包容。

预测六:建筑工程行业生态

到2026年,50%的中国大中城市将与IT、建筑、工程、房地产企业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应用和专业知识,解决环境可持续性(ESG)问题。

预测七:多式联运中心

到2026年,50%以上的中国主要城市将布局多式联运中心,促进出行便利、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包容发展。

预测八:数字身份认证

到2024年,中国60%的大城市和80%的省份将提供数字身份认证,提高服务接入安全。

预测 9:数字孪生水务服务

到2025年,在缺水和极端天气的阴影下,40%的中国大城市将建设水务数字孪生平台,对水资源的供给、水质、弹性、用水习惯变化等进行监测和管理。

预测10:元界服务

到 2027 年,15% 的中国城市产品和服务将以元宇宙或增强现实解决方案提供,改变服务交付、规划、模拟和交互。

此外,根据2023年1月发布的《IDC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形势与趋势分析,2022-2026》报告,2022年中国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ICT市场投资规模为214亿美元,其中硬件产品投资81亿美元,占总投资的37.9%; 软件投资51亿美元国家智慧城市,占总投资的23.8%; 服务业投资82亿美元,占全部投资的38.3%。

IDC预测,到2026年,中国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ICT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389亿元,2022-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7.1%。(注:IDC定义的智慧城市市场包括以下子市场:如智慧政务、智慧应急、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慧环保、智慧警务等。)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