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扩张:东营高新区的新选择-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产能扩张:东营高新区的新选择

发表时间:2023-04-13

9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准面积的批复,将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准面积调整为1496.9002公顷.

这对东营来说是个好消息,扩建将为东营高新区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这也意味着,东营高新区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征程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提质扩能优化布局

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全国唯一以石油装备产业为主导的省级高新区,是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这些年来,在升级发展的道路上,高新区不断涌现新作为。

起步于2002年的东营胜利工业园区,2006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1年6月更名为东营胜利经济开发区,后更名为东营高新区。 2016 年 8 月的科技产业发展。区。

20多年来,东营高新区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70%的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集聚发展,80%的石油装备产值,90%的石油装备产值。东营区产业服务平台。 堪称全省工业园区中的佼佼者。 经过。

两年前,省政府和科技部将东营高新区建设列为“省部协商”的重要内容予以支持。 市、区两级分别出台《关于支持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打造以石油技术服务和装备为特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高新区。 这极大地促进了高新区的发展。

在各类重要会议上,东营不止一次提到,要聚焦创新,做强东营高新区。

东营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支持东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培育特色科技园区,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在今年的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搭建坚实的创新平台,支持东营高新区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区。

不久前,省政府同意将东营高新区核准面积调整为1496.9002公顷,这给高新区发展带来了巨大利好。 在全省率先完成核准区调整,为石油装备产业强势发展的高新区锦上添花。

扩建能给高新区带来哪些变化?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面积的增加。 从早期核准面积590.15公顷到现在的1496.9002公顷,高新区面积扩大了近1.5倍。

大量的城市用地面积使得高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日益增大。 可以预见,高新区承载能力和资源集聚能力将显着增强,将全力支撑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加分.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_产城融合_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

明确定位,赋能发展

设立国家高新区的初衷是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 东营高新区一直把设立国家级高新区作为“头号工程”,发展遵循这一规律。

多年来,高新区持续聚焦石油装备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国际化”。 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形成了集石油装备研发、制造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服务及国内外贸易。

从一个没有主导产业的低档产业到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高新区日益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和主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正在规划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提上日程,“瞪羚”、“ “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新区正从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

截至今年年初,围绕陆上开采和海洋开采两大板块,以常规油藏、非常规油藏和老油田增产为重点,石油装备企业500多家在高位。 -高新区,涵盖8大类、37个产业集群,是省内首批“雁阵”产业集群。

高新区这几年发展迅速,不少项目密集开花。 此次扩张使其定位和价值更加清晰。 高新区的地域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伴随空间的扩大而来的是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

核准区调整后产城融合,东营高新区采用“一区两园”布局,即东营高新区核心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东营区油田一体化产业园)和石油技术创新研发基地。

从最初的产业园区到与城市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应的高地,这也充分彰显了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和石油服务企业总部基地,着力打造千亿级高端、绿色、低碳化工产业集群,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支持海科、得实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强实力... 高新区精心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版图,打造体系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安全稳定的产业集群.

如今,高新区正满怀信心地向建设国家级高新区迈出坚实步伐。

产城融合,释放活力

产城融合_产城融合发展策略_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

观察东营区的城市建设可以发现,高新区的升级扩容与东营区正在建设的西城高质量现代化城市建设不无关系。

致力于旧城振兴,今年东营区将系统谋划城市工作思路和举措,围绕“二次创业、走在前列”目标,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公园功能提升,努力争取“一年有突破,三年有大变化,五年有新面貌”。

城市更新建设实施“北拓、中拓、南拓”战略,聚焦发展、民生、创新、油地一体化。 在14个重点城区更新项目中,高新区是其中之一。

高新区作为展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对提升东营区产业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

今年8月,在东营市“砥砺前行,开创新局”主题新闻发布会(东营区专场)上,东营市副市长、东营区委书记苟洪水,介绍了西部城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的情况。 其中提到在东营高新区和东营科教园区实施“双核驱动”。

如何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迈向更高能级,成为当前高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园区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 高新区的扩建也意味着外向型经济的需求。

作为东营区开放高地和高质量发展引擎,高新区完善创新创业载体链,培育创新主体大梯队,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融入“双循环”,构建全方位开放体系。

高新区实现了对南北美洲、中东、非洲、南亚、俄罗斯等70多个产油国和地区的出口,并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 市场网络覆盖110个国家和地区。 国家外贸转型服务基地”。

为放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辐射效应,龙宫场跨境电商产业园在全市率先实现9610、9710、9810跨境电商出口,取得显著成效稳外贸稳外资。

从外部性来看,高新区的扩容可以为东营区的经济创新能力带来长期提升。 今年,东营把创新摆在经济发展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东营高新区的扩容当然离不开自身的良好实力,这对于东营区建设充满活力的西部新城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带来诸多变化。

(宋永兴 山东 凤凰网)

中国设立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随着工业园区的进步和进步。 当前,产业园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各类产业链进进出出尤为重要的平台,是国内城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国内全球化竞争的主战场。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 如何在应对“新常态”、融入“新产业”中脱颖而出。 同时,在“产品”和“机型”领域取得突破和自主创新。 国内产业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发展,也是行业新的核心命题。 近年来,在推进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工业园区向智慧工业园区转型

随着产业园区向智慧园区的转型,其承载的功能逐渐多元化。 大量的城市要素和生产、加工、制造、商贸活动在片区共存、集聚,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合。 为紧贴产业发展趋势,不少产业园区积极谋求战略转型,从单一的生产型产业园区进一步规划转型为集生产、加工、制造、生活必需品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城市。 、住房和交通。

面对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向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产业园区向智慧产业园区发展的发展趋势,地方部门应摒弃传统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以“产城”理念系统规划、规划和管理。一体化”,开发运营产业园区智慧产业园区,即智慧园区。

2、产业园区自主创新和专业化

在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打造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 因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转型,仅仅有数量和规模是不够的,更要有自主创新和特色。 具有自主创新、自主特色的产业园区企业单位转化率往往比一般产业园区企业单位转化率高数倍。 次。 打造精品产业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已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

产业园品牌建设和运营要精细化,不能单靠品牌营销,更要有内涵和自主创新作为支撑。 产业园区的特色和自主创新能力,要从园区规划之初就抓好。 此外,还可以将产业园区的特色细化为环境自主创新、产业自主创新、企业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特别是服务和文化要做精、做深、做特色。

3、园区招商运营

园区招商引资是产业园区运营的首要任务,所涉及的环节涉及方方面面。 比如产业园区的政策、项目、运营支持等诸多方面。 但大部分传统产业园区普遍存在招商引资体系不健全、营销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产业园区转型招商。

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

1、产业园区是否有自己明确的定位,是否有自己的产业项目数据库。

2、园区招商引资是否有流程化、规范化?

智慧园区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转变。 只有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持续招商引资完成自主创新,留住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产业才能完成。 园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