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图说:中集产城成功落地中国首个卫星物联网产业集群项目 图源/受访者提供(下同)
为什么一个企业可以拥有24个单项产品世界冠军? 4月25日,媒体调研团走进中集产业城,见证中集产业城建设湾区发展成果,领略中集产业城在湾区综合运营中对城市的多维度影响。工业园区和该地区的发展。 贡献。
行业人更懂行业、行业、企业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市场化企业之一,中集集团凭借青岛冷藏集装箱、中集来福士、南通罐箱等优秀产品,积极斩获单项产品世界冠军24项。 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有登车桥(中集天达)、货运挂车和半挂车(中集车辆)、低温液化气储运压力容器等,写下了制造业的“中集经验”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 如今,中集已发展成为拥有八大业务板块的全球化、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带动了国内5万多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图说:中集前海国际中心展厅
走进中集产业城品牌展厅,醒目的“工业人造工业园”7个字映入眼帘。 2003年,背靠中集集团、秉持家国情怀的中集产业城,选择进入产业城一体化轨道,走出了一条更适合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中国式产城融合。 中集工业城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的10多个城市,拥有30多个特色产业园区 从“杂草丛生”到“创新雨林”。
目前,中集产业城已在全国运营和在建,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 入驻园区企业年产值近千亿元,年税收超过40亿元,新增就业5万多个。 高质量的产业集群,将真正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人才、就业和经济增长,为产业发展和城市繁荣做出可持续贡献。
中集集团积累的产业认知和全球化拓展经验,为中集产城整合全球产业资源、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资源禀赋,让中集产城真正实现“产业人造园” ”。 中集产城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陪伴企业从小到大茁壮成长。 中集产城通过合作机制创新,整合1000多家战略性大型企业集团,聚合10000多家中型优质企业,连接多家生态小微企业,服务100万以上产业人口。 产业生态联盟和主题产业社区,打造优质产业集群,以专业园区运营赋能企业发展。
多业态打造区域立体产业发展
中集产城总部位于前海中集前海国际中心。 借助前海产业发展优势,在前海打造多业态百万园区,聚焦数字经济、海洋科技等新兴产业,致力于成为集聚创新活力的城市。 、绿色低碳、科技智慧、发展共享等国际先进产业地标。
图说:俯瞰中集前海国际中心
站在中集前海国际中心眺望远方,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到桂湾河的风景再到无敌海景,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创新科技设计体现在每一个角落项目。 作为一期工程,中集前海国际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 它是一个多形式、多业态、多元化的项目。 集业态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综合体。 结合前海新金融、新技术、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海洋经济等产业发展定位,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圈,打造企业家交流平台,践行企业产业责任。
在中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集群园区——光明中集智能园区,通过对区域产业发展背景、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深入研究,在园区内构建垂直产业生态产城融合,引领工业占总量的60%。 %多于。
作为细分产业赛道、聚焦航天未来产业的专业园区,光明中集智能园如何快速形成产业集聚,与产业同步? 依托中集产城产业园“学、研、投、政、企联会”的方法论,牵头成立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助力企业走进世界级展会,打通“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造“卫星物联网产业IP”,聚焦航天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产业集群,在交通物流、海洋经济、自然资源、城市安全、环保等领域实现融合发展和创新应用。
此外,“CPS工业空间解决方案”和“C+运营服务”品牌体系同日亮相,从产品理念、更超前的服务意识、更多元化的业务联动等多个维度出发,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城市发展和产业空间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
编者按:
“东游、西蓉、南拓、北连”围绕“四位一体、组团协同、全市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思路,淄博市4月启动功能区调整优化2020年一年来,有关区县、功能区在推进工作交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双招双引、推进园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要想谈淄博的事,还得看看海岱楼。 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海岱大厦”栏目将推出“解码新功能区”专题报道,聚焦功能区调整后淄博的新变化,展望当下的新格局城市联动发展。
大众网海报记者郑一飞淄博报道
化工园区作为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具备站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前列的基础和条件。
齐鲁化工区于2003年5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 是继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区成立后国家批准的第三个专业化工园区。
经过近18年的开发建设,园区已形成炼化一体化、碳四、聚氨酯、化工新材料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链。 拥有齐鲁石化、齐翔腾达、蓝帆医疗、盈科医疗、清远集团、齐旺达集团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 连续多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化工园区10强”。
近年来,各种困难、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齐鲁化工区却逆势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为什么公园逆势而上? 这一切,都得益于齐鲁化工区不断推进的“自查”改革。
“练好内功,风吹雨打都不怕。” 齐鲁化工区承接张店东化工区后,抓住功能区调整优化的重大机遇,强化意识,强规划,强基础,强产业,强创新。 围绕“做大、做强、做优”的工作思路,按照“一区十园”的功能划分,建设十个产业园区。
“栽好梧桐树,招来凤凰栖息。” 齐鲁化工区始终坚持领头羊的姿态和服务的心态,真诚服务,造福企业,想企业之所想,督促企业急,千方百计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舒适宽阔的施工平台。
提高思想阵地和凝聚发展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提高思想认识,发展之“船”才能更加顺畅前行。 齐鲁化工区积极建立动态协商机制:张店区、淄博经济开发区、齐鲁化工区各指定一名负责人作为重大事项的谈判代表,定期协商解决土地平整、手续、后期督办、项目推进等一批大事,形成了“1+1>2”的工作模式。
“谈未来,谋发展”,园区及时深入村落,积极开展大走访,宣传淄博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园区发展动向化工行业,以及发展带来的红利。 通过在村里和企业中的深入探讨和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优先谋划战略 助力高质量发展
齐鲁化工区对标上海化工园区,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化工园区首位。 拥有国内最高石化资质的北京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遵循“工业项目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的原则,以现代化、物流一体化为原则仓储、管理服务一体化,编制完成“一区十园”一体化发展规划。 力争到2025年,园区中高端化工产品占比达到70%,主导产业集聚度和产品关联度达到80%以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园区发展保障
“请凤凰”首先要筑“巢”。 齐鲁化工区大力弘扬“绣花精神”,全力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把“夯实基础、着力提升”作为发展的主要抓手,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切实抓好工作,抓好细节,抓出实效。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保障,入园企业满意与否,关键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到位。” 齐鲁化工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郑忠说,“齐鲁化工区大力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园区发展保障。针对端头路问题,园区2020年完成凤冠路、南凤路、补田路三个新的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3.5亿元。 2021年,围绕己二腈项目开展祥晖路、产业园中路建设,保障项目发展需要,同时协调不同行政区域的水源,保障项目用水需求. 齐鲁化工区铺设供水管网5公里,投资2446万元 园区内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并投入使用,完成污水管网建设6公里,污水管网建设3公里公共管廊建设完成。 污水收集率达到100%。 此外,园区还实施了绿化提升工程,全面美化绿色园区。 先后完成绿化24万平方米,提升了园区形象,提升了园区环境水平。”
强化发展实力,做大做强做优园区产业能级
2021年,齐鲁化工区将实施建设省市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512亿元。 3月,园区5个项目建成投产。 杭州巨顺锦纶新材料项目、北京金汇碳纤维项目相继落户。 园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预计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山东智慧园区,同比增长35.8%,实现营业收入371亿元,同比同比增长32.9%; 实现利润29.4亿元,大幅增长。
齐鲁石化公司2021年1-3月完成工业总产值158.73亿元,同比增长8.34%; 完成营业收入171.27亿元,同比增长20.49%。
创新驱动,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具有吸引力、竞争力,而且是一种推动力。 2020年7月,齐鲁化工园区园区商务服务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深化改革,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为园区企业充当“店员”,为园区企业提供帮扶和服务。全程代办服务,方便企业“足不出户”办理各项业务,让企业真切感受到“准确、快捷、热情”的服务态度和环境。
创新是化工园区发展的“活水之源”。 为进一步激活园区发展新动能,齐鲁化工区与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启动绿色化工研究院建设。 与此同时,齐鲁化工园区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正迈向创新驱动、升级发展的新征程。
“在企业进驻时,当好接待员;在企业发展时,当好服务者;在行动中,攻坚克难,不断在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发展保障、智慧园区、企业等方面取得优化突破。 ——土地合作,赋能助力企业发展。
精心打造的“鸟巢”引来了“金凤凰”,一大批优秀企业和高端项目陆续落户,搭乘园区一体化发展的快车。
“园区不仅严格规范企业管理,还细心引导、扶持企业,让我们企业一心一意专注生产发展。” 淄博鲁华鸿锦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伟表示,“在园区的大力支持下,公司SIS热塑性弹性体项目于去年11月顺利投产,成为新的增长点。公司产业链延伸,预计今年可增加产值300-4亿元。”
尝到“甜头”的企业不止一家。 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园区实力不断壮大:园区已形成炼化一体化、碳四、聚氨酯、化工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链。 工业总产值1315亿元; 利润111.2亿元,同比增长196%; 税收140亿元,同比增长21%。
淄博新塑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光汇报了一体化发展情况,兴奋地表示:“园区一体化一体化发展,让我司真正享受到发展红利,园区是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我们提供了140亩建设用地,解决了鑫塑化工发展的后顾之忧。
“环境好了,政策落实了,项目自然来了。” 下一步,齐鲁化工区将从完善园区发展机制、搭建园区发展平台入手,继续全心全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营造优越的营商环境,让“金凤凰”住上舒适的“窝”,推动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继续奋斗,重新出发,乘风破浪,开启新的游戏。 未来,齐鲁化工区将继续“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全心全意为企业排忧解难”。 同时,在产业组织理念指导下,科学布局产业链项目,加“高”、加“厚”、“长”,培育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做强龙头企业,打造高端、绿色、循环、智慧园区,争创全国高端绿色化工园区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