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猎云北京】7月2日报道
“901路公交车拥挤,解放西路站、百花园路站、红溪村站、中山路站站台上下车乘客较多,需要立即调整发车时间。” 根据支付宝公交代码和公交IC卡刷卡次数、车载终端设备视频、智能调度系统等提供的实时客流和路况分析,保利香槟互联网智能公交平台国际调度站发出预警,站务员姜峰几乎只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调班。
配备长沙保利香槟国际调度站的新型互联网智能公交调度平台,让一名调度员快速完成2-3条线路的管理。车辆调度管理从25辆增加到60辆,人工调度的时间成本也降低了。因此,它减少了 30%。在此基础上,调度发车的人工干预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基于数据的运行状态指标进行管理,列车的准点率也提高了25%以上。
“未来,在物联网和5G时代,全数字化公交公司的运营效果会更加惊人。” 智慧长兴董事长李向前说。
在岳阳、湘潭、株洲、怀化、益阳等城市,用户开通支付宝即可扫码乘车。以此为契机,智行还在7000多辆公交车上安装了“智慧公交大脑”。今年,公司还将与支付宝合作,在8个城市完成2万辆公交车建设扫码乘车应用,满足超过1200万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
“从公交代码入手的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公交企业有效利用自身运营数据,实时对不同区域、不同出行方式的公交线路进行整体运营规划,逐步优化公交线路和车辆安全隐患。 .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是一个顽固的问题。李向前认为,“数据驱动,流量会更顺畅。”
乘车码撕开公交智能的开启
三年前,移动支付迅速渗透到各个行业,让智慧出行董事长李向前、总经理赵从云看到了智慧公交的机遇。“那些年,支付宝扫码在沿海城市遍地开花,而湖南的应用相对较少。随着用户逐渐养成不带钱包出门的习惯,也预示着公共交通系统将迎来一个智能升级的机会。” 赵从云说。
零零钱、公交卡丢失,让越来越多没钱的年轻人不愿意坐公交。这是乘客的痛点,也是公交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运营的一大门槛。对于公交企业来说,相比支付宝扫二维码,车辆运营调度需要更多的实时数据反馈。
当时,江峰和她的同事们只能根据工作经验制定公交车发车时间计划和预计公交车到站时间,而无法掌握每辆公交车的实时运行动态和调度要求。“几”是市民乘坐公交车的常态,高峰时段拥堵是最常见的城市问题。
智行的技术人员走遍了省内几乎所有的城市公交公司,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跟踪不同路线的公交车,发现:一个站台播音员,几个摄像头,一个终端设备,可以算是大多数公交车了. 公交车上的“科技感”,“公交车上的各类设备是分开的,收集到的信息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从根据客流和路况实时调整运营班次,及时预防公交车司机疲劳驾驶,提高市民出行安全和车辆操作安全故障的预防是企业特别需要掌握的,但之前依靠电话沟通、纸质记录、
益阳公交接入支付宝乘车码,开启智能时代
赵从云是技术出身,他深知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升级的最大挑战是构建数据驱动能力。要做智能调度和精细化管理,首先总线需要是一个数据发送器。以手机扫码为切入点,移动支付场景成为实时客流数据源之一。
只有根据路况、客流等数据公交智能调度,智能调度班次,利用机器学习和算法模型,不断优化调度服务,才能实现精细化车队管理,动态调整发车频率,实现车辆资源有效合理地分配。例如,在高峰时段双向客流集中的地区,增加一线一车的定制巴士。
打造城市公共交通的中央大脑
在公交公司调度指挥中心,整面墙上放置了一块LED大屏,将公交公司的所有线路和车辆的运行联系起来,呈现出城市客流和路况的变化趋势。现代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动态将在这里。可以在大屏幕上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这样的大屏在提供智能畅通出行服务的公交公司中都有。过去,城市交通管理人员只能查看不系统的驾驶记录。赵从云说,“一个城市一天的行车记录就有多少条路。表,月检总结是翻包看的,很难把所有车辆的情况放在一起。”全面比较的道路,效率低下,难以处理。”
现在,像江峰这样的员工,在办公室里也可以用一台电脑完成所有的操作和管理工作。“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在物联网和5G时代慢慢走向数据驱动,以科技赋能公共交通,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以使用长沙忠旺客车为例,拥有车辆近3000辆,线路86条,调度管理人员150余人。使用智能公交系统后,专职调度员规模可减少50%。
除智慧公交云平台外,智慧出行还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平台、城乡道路客油补给、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等多项云产品,服务超过1200家交通运输企业并接入近13万辆运营车辆,可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交通行业一站式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我们希望为全省交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为此,我们在技术储备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我们已申请软件著作权35项,发明专利13项,并通过了CMMI三级软件评估认证。 系统。” 李向前告诉记者。
在赵从云看来,公交车是城市不可替代的出行方式,智能公交车是未来城市的客厅。通过与支付宝的合作,可以为公交公司创造第四种商业模式。
乘客乘坐公共汽车,这是一个封闭的场景,很快就结束了。公交系统的收入来源无非是车费、车身或手机视频广告,一般难以覆盖运营成本。但在物联网的高速公路上,作为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公交车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车内有数字设备、人、场景,将用户从出行规划、路线选择、乘车支付、周边消费等数据资源打通,让用户的偏好档案更加全面完整,从而成为打通商业场景,形成以汽车站为中心的一公里商业生活圈。” 赵从云说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