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近日,2023工业绿色发展大会以“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系统展示了新时代工业绿色发展十年成果,开创了工业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新平台。
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化改造发展方面,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能源定制平台,卡奥斯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总监杨子江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化”为题发表演讲。协同转型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分享了平台在双信协同领域的发展路径和实践案例。 同时,在大会同期举办的成果展上,卡奥斯携智慧双碳园区、智慧空压站等解决方案以及园区、区域案例参展,展示了新的探索与创新。创新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实践。
COOS基于自有数字能源碳管理平台和智慧能源场景解决方案的实践成果,打造了“线上数字平台+线下绿色场景”的新模式智慧园区案例,从碳资产平台、智能物联网设备、绿色场景等领域,赋能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相关解决方案已在500多家企业落地。 以东北电气为例,为降低空压机能耗,卡奥斯为工厂量身打造一站式、全流程、全要素的空压站空气服务,助力东北电气降低综合能耗气费降低20%%,每年节约约180万元。
在创新商业模式和产品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为加速工业领域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卡奥斯结合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出“工业沃土” 》行动计划,从能源与能源装备的整合、生产设备组合的优化、产品设计的能源优化等方面改善工业“土壤”,打造能源消耗最低的工业单元。 目前,平台已建成海尔中德智慧园区、天津八里泰5G+智慧安防双碳园区等多个赋能模式。 多个园区企业共享绿色低碳收益。 未来,COOS将与各方携手探索能源综合改革的最佳路径,为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创造更多创新方案和实践模式,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收官之年,备受国际社会瞩目。 去年底,笔者调研了长三角地区的城乡经济实体、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单位,与企业管理者、外商投资代表、高校学者、智库专家等进行了充分交流。 重要共识之一是,智慧物流对实现和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从运输到物流是质的飞跃
作者第一次系统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在1992年的珠三角之行。笔者走访的珠三角是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当笔者对珠三角地区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立体立体网络的成就表示钦佩时,接见我的主要负责人谦虚地告诉我:要想脱贫智慧物流,就得脱贫。必须修路。 这是珠三角各国政府都明白的道理。 但广东山区较多,平地交通不如长三角。 因此,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筹集建设资金和接受爱国爱侨的捐助,然后按米投入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养护。 但是,即使有高速公路可以连接华南和香港,也不会自动产生财富。 也就是说,要致富,靠物流! 如果能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将带来出口订单的稳定增长。
随后,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建议,我还专门考察了珠三角中山、南海、新会三个侨乡的高速公路网络和物流体系。 这三个地方分别是孙中山先生、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故里。 它们是珠三角除深圳和珠海之外的明星城市。 它们也是对外服务贸易和本地制造产品的集散地。 当时,我接触的很多地方物流公司都是专业的军队干部,他们都向我强调,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物流体系相当于军队运作中的后勤保障。
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物流体系支撑能力,就无法实现致富的根本目标。 就像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打赢了一些战役,却很难打赢大规模的战役。 广东比较解放,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工资改革; 也因为物流业对外向型经济和地方税收的突出贡献,当时员工的工资达到了每月1000元的高水平(深圳和珠海平均月薪800元,作者在上海某事业单位工资200元)。 所以我在珠三角做调研的时候,感觉整个物流行业的士气还是挺高的,员工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商投资和外贸法律法规。
回到上海后,我向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作了珠三角之行的调查报告。 当时,嘉定地区以拥有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而自豪; 宝山地区凭借临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在长三角地区享有先飞效应。 首飞效应主要表现在出口、制造业集聚、国际契约规范等诸多方面,以及外商看重的仓储能力、水陆联动、江海联运等物流条件。中资外商和民营企业。 但是,我花了三年时间才获得研究机会。
所以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上海的物流业是在1995年。 一方面,中国寻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谈判方提出了物流业开放的具体条款; 另一方面,上海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也涉及物流业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宝山的实地考察却并不十分乐观。 考察路线从保山高井镇出发,到达苏州市太仓,再到嘉定马陆镇,最后返回高井镇。
向智慧物流演进是必然
当时,上海整体物流业缺乏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只是纸上谈兵。 一路上车水马龙,水泥路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充满了重型货柜车的深刻印象; 临近马路也有一些商厦,但因为一味追求洋气,都装了玻璃幕墙,常有候鸟来袭。 墙; 晴天沙尘飞扬时,需要戴墨镜。 一些疲倦的司机嘲笑这些路段是“浅灰色道路”,即光污染和灰色污染非常严重; 仓库里没有电脑,基本记录完全靠算盘和厚厚的账本。 ; 学员中没有一个是大学毕业的,收入低、待遇差,怨声载道。
25年后的9月下旬,应中韩合资CJ荣庆物流有限公司总裁于再育的邀请,我重游了高井-太仓-马陆这条物流轴。 约50公里,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物流产业集聚区。 而这个区域是目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典范。 如今,这里的交通更加繁忙,道路却立体化、网络化,一小时可以走完50公里。 玻璃幕墙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树木和绿化带墙。 我近距离看到十几只白鹭栖息在一棵松树上。
考察了建设中的希杰荣庆物流太仓基地,感觉物流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该项目位于太仓市北环路,由中建八局上海分公司承建,占地面积13.35万平方米。 据了解,该项目将建设一个嫁接韩国TES物流技术的全自动化综合智能仓库、一个冷库、两个现代化仓库和一座精装修的总部办公楼。 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8.2万平方米。 是典型的集专业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物流园区。 2019年3月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9月竣工,建成后将成为CJ荣庆物流中国总部。 这也将成为上海北翼智能物流的重要枢纽。
那么,什么是TES物流? 它实际上是(物流)技术、工程、系统和解决方案的缩写。 余在禹曾留学美国。 他将国际先进的物流自动化技术(包括仓库建设环保技术)与东方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相结合,大力推广TES物流技术,将其提升为物流业的战略竞争力。 知道身高。 余在禹也是中国通。 他从不认为物流行业是一个简单的运输行业。 他向我强调,智慧物流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根本方向,物流行业也是最适合区块链技术融合的行业。 中国政府的发展理念叫“科技赋能”,用网红的话来说就是“增专”。
“技术赋能”或“门”如何? 余在育进一步解释道:例如,机器人在韩国仓库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母公司CJ集团在韩国食品领域的重要突破性研发就是机器人的应用。 他判断,中国“十四五”期间,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商店、咖啡店和餐厅,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投资成为必然趋势。
新基建直接赋能全面小康
智慧物流的概念涵盖了物流自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技术。 尤其是在无人化应用领域,主要有运输机器人的分工协同拣选分拣技术应用、机器人融合无人化技术、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创新无人机应用技术、多联合应用等。机器人执行装卸技术。 智能化领域应用的技术包括:物流资源实时监控与风险预测、物流中心综合运行状态实时管理与风险预测系统、物流中心温湿度及车辆状态监控系统、基于光学的条码、体积等物流信息综合识别技术。
当然,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机器人也不是万能的。 在高端服务行业,真正的能效取决于客户的新需求和满意度。 有专家认为:现在是互联网+5G时代,或者物联网时代,有必要从服务提供商的角度研究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而服务品和制造品,过去偏向生产者,现在更偏向消费者,供应链需要相应转变发展思路。 面向“十四五”时期的物流业,迈向智慧物流的核心课题是数据的应用发展。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技术当然很重要,尤其是IT。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仍需积极推进科技+人,实现赋能。
为此,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新增长点和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5G投入力度建设并加快5G商用发展步伐; 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 《意见》特别强调要推进科技+人,如优先支持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开通基站,研究推动5G基站纳入商用楼宇和住宅建设标准。 否则,没有社会支持的技术是没有用的。
在智慧物流赋能“三农”方面,《意见》强调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即加快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数字农村产业体系建设,鼓励开发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信息产品和应用,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和农村互联网新模式。 同时,加紧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互联网+”工程,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让智慧物流拓展市场空间。
智慧物流也离不开车、路,《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智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支撑能力。 例如,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示范,提高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车辆电动化比例。 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建设,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停车位快速充换电站覆盖率。 如此一来,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发展和能源可持续利用,并可进一步控制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目前,国家重点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冷链物流基地)和智慧物流的创新发展。 作为“十四五”新基建的主要内容之一,近期相关智库研究显示我国智慧物流产业前景广阔:到“十四五”末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所以这是未来的新机遇,新基建直接赋能全面小康。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