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民生话题】
主持人:实习记者苏晶晶
对话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杨建宇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全国人大代表 李楠楠 江苏南通常青敬老院
护理人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健康养老产业,互联化、智能化、物联网化的智慧养老越来越受到关注。 广大老年人该如何通过智慧养老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听听全国人大代表怎么说。
我国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60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我国已进入适度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前沿科技和智能设备将在养老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慧养老”正在成为新的流行语。
那么,如何推动“银发族”过上智慧的退休生活呢? 让我们听听代表们的意见。
人工智能丰富养老服务
网友@宾宾:人工智能如何助力老人,让养老服务更“智能”?
刘庆峰代表:从智能手表到智能助听器,从家政机器人到未来陪伴机器人,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整合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将老年人的日常主动护理与健康管理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护理服务,使医养结合更加完美。 基于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的智能语音交互终端,可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的心心相通、视频聊天、节日问候、戏曲娱乐等情感支持。 此外,要让人工智能赋能的养老服务更加“智能”,相关企业和单位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老年人的需求。
在今年的两届会议上,我都提出了一个建议,要用科技来支持老年软硬件一体化的研究。 通过智能主动护理和家庭终端硬件等产品的开发应用,形成人机协作的智能化综合服务体系,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关爱和保障。 空巢老人的安全。 我也建议把科技养老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李楠楠代表:一方面,智能养老产品应该是“不受影响”的,即在不打扰老人、不要求老人主动操作的情况下,采集数据,建立老人的行为模型。 这种“麻木不仁”的实现,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助。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还可以让养老服务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人工智能为老年人赋能,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应用,但人性化服务同样不可或缺。 让我举一个例子。 感应报警器检测到老人跌倒后,应有后续服务,如通知家属或指派有资质的护士、医生上门救助等。 一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也需要照顾者和照料者帮助老年人实现。
做好智能产品的老化友好设计
网友@刘先生:面对智能设备,很多老年人存在不会用、不愿意用、不会用的问题。 那么,智能设备应该如何为老年人服务,做出适龄设计呢?
刘庆峰代表: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需求端和管理端的实际出发,探讨智能设备的老化问题。 对于需求方,可从安全保障、健康保健、便捷生活、物质保障、情感关怀等服务方向进行产品功能设计。 例如,可以在家庭电视终端上为老人提供各种咨询、挂号等服务。
管理端,要让养老服务管理更加精细化,应急闭环处置更加完善,综合服务更加完善。 例如,使用智能医疗助理电话机器人,每天定时给老人打电话,有助于及时了解老人的动态和需求,提供关爱和健康检测。 一旦出现异常,可及时通知,避免发生意外。
李楠楠代表:在为老年人设计智能产品时,要深入研究老年人的需求,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设计产品。 具体来说,我想举三个例子。
首先是适龄电视。 可以尝试设计更多的老龄化电视,比如简化电视的操作流程,让老人通过电视与亲人一起看视频,通过电视定制家政服务等,让电视变得“大”起来手机。
二是智能家居老化。 感应灯、声控窗帘、语音机器人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但在实际使用中,老人的普通话可能不太好,语速也比较慢,可能导致智能设备无法识别相关语音。 因此,智能家居设备应该深入到老年人中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最后是智能手机的老化。 在我看来,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应该是界面简洁干净的老年人界面,并保留按键的设计。 同时,他们还需要在智能手机上有常用的应用。 最好提供“老人常用应用一键下载”。 功能。
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网友@晨晨:我国老年人口多,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 未来,应该如何推动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杨建宇代表:智慧养老是以智能产品和信息平台为基础,面向人民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形态和人工智能。
通过广泛研究和深入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和推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智慧养老产品供给不足,数字化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智慧养老产业培育有待加强。
我建议加强产品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智慧养老需求。 通过实施助老科技示范工程,丰富智慧养老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推动互联网老龄化应用转型,支持推出更多界面简洁、操作便捷的老年智能终端产品和应用。
同时,还需加强技术赋能,提升智慧养老场景化服务能力。 要进一步放大科技赋能优势,支持智慧养老院、智慧居家养老、智慧养老等养老场景拓展,建立健全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 进一步放大数据赋能优势,提升老年人行为监测等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要优化产业环境,做大做强现代养老服务业。 要加大智慧养老产业投入,积极支持智慧养老领域创新创业,完善养老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
5月27日,在北京金棕鸟养老中心发起的全国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峰会上,专家指出,健康养老产业潜力巨大。 到2050年,养老产业规模可达100万亿元。 必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与金融相结合。 产业发展必须从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出发开发产品,才能真正找到盈利模式。 全国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峰会旨在就我国养老问题与大健康、医疗、旅游、住宿、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养老新方向健康产业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个人资料图片
4400万 VS 412万 缺乏护理资源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9%。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每千人养老床位仅30.9张。 卫生部原副部长张凤楼指出,我国现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400万余人,但截至2018年底,注册护士仅有412万。 此外,我国有800多家养老院和康复医院,优质、专业的护理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 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这些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政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保健行业,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我们面临的老龄化甚至超老龄化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 老龄办研究中心主任党军武指出,人类已进入全民长寿时代。 目前,60岁以上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0岁,预计2050年60岁以上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27岁。但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仍存在一定偏差近年来,对长寿时代的认识不足。 医疗保健行业未来潜力巨大。 包括健康产业在内,到2050年,中国老龄产业市场规模可达100万亿元。 但必须承认,未来的医疗保健行业绝不能靠政府养老,医疗保健行业必须走产业化道路。 “这几年,我们发展老龄产业,包括养老服务,主要针对失能老人,这没问题,但我们要看到,还有2亿年轻健康的老年人。”健康养老产业最重要的方向应该是让更多的人走上健康之路,而不是送他们上养老院的病床,才是这个行业的战略制高点。”
老人打瞌睡,你却端来一碗醋。 模式不能满足需求
党俊武强调,健康养老产业要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实现产品化。 “在健康养老领域,需要开发哪些产品?” 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要用实体经济的思路发展健康产业。” 医疗健康产业也必须与金融结合,包括银行、保险、基金、证券、大地产,否则很难走远。
“从目前的探索情况来看,我觉得基本上还是要从头再来。” 党俊武指出,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养老模式,包括所谓的居家养老,还没有找到盈利模式。 有问题,而且是供给侧的问题。 “我们还没有真正看到老年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只有找到这个需求健康养老产业,盈利模式才能出来。” 党君武强调,目前的车型有资金或各种资源,在国内外多地考察过。 一圈,然后出来一个养老模式,但这些都只是从供给的角度,而不是通过入户调查来调查老年人的真实需求。 这是核心问题。 “你提供的不是老人需要的,打瞌睡的时候,你应该给他们一个枕头,最后给他们一碗醋,所以,一定要有产品对接。”
新京报记者王卡拉图源资料图片编辑赵云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