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10月21日,浦东“城市大脑”4.0正式启动。 这是浦东以治理数字化带动治理现代化,深入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的又一重大举措。 一个新的水平。
“城市大脑”自2017年浦东新区城市运营综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浦东城市运营中心)成立以来,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日新月异。 但其入口处的招牌并没有改变。 它说,“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中指出,城市管理要精细如绣,要求上海走出一条社会治理新路子符合特大城市的特点和规律。 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体育中心,通过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 努力工作。
浦东城市运动中心副主任陈薇薇回忆并感叹,“那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创新探索的新平台,刚刚起步,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给了我们很大鼓励,并加强了我们建设更高效的‘城市大脑’的信念。”
智能科技持续迭代升级
浦东拥有上海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和四分之一的常住人口。 只有让城市的每一个变量都在可控范围内,才是城市治理的必由之路。 .
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全市应急响应能力,浦东城市交通中心将整合区应急办、公安、120应急中心、城管执法、市市容环保、市场管理、建筑交通等信息集中在一个平台上。
如今的浦东,300万个物联网传感设备遍布各处,实时监控着每一个标志的状态。 一旦发现异常信息,将在一秒内传达给“城市大脑”。 基于“城市大脑”,区城市交通中心-街道镇城市交通分中心-驻村工作站三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技防”与“人防”联动,采集的“神经元” ” 辖区内的反馈信息、投诉热线、网格化任务工单,通过“城市大脑”终端,直接智能调度到具体责任人手中,大大减少了很多问题的处理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加快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为浦东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浦东“城市大脑”4.0首次投入运行,首次收录150个受监管的城市运行标志数据,按照安全、整洁、有序三个维度进行分类,能够客观准确反映浦东城市运行大局。
同时,依托浦东城市运动中心视频、物联网感知、12345市民热线等各类数据的汇聚优势,辅以AI视频、神经元、舆情舆情、城市感通四大智慧感知平台,它真正体会到了生命体征。 知你不知,智能监管无时不在,精准服务无处不在。
深化三治融合
根据2021年7月15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意见》城市运营,浦东正在探索围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问题,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 三大领域发展。
一年来,“三大治理平台深度融合”初步完成。 将涉及经济治理的104个场景、城市治理的50个场景、社会治理的11个场景整合为10大类57个场景。 “在前期探索创新的基础上,浦东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和城市治理密不可分,需要推进治理流程的革命性再造,构建三大治理协调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陈薇薇说道。
整合效果明显。 以河道治理资源统筹为例,浦东1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大小河流1.6万多条。 管理单位与其他治理主体和资源整合协同,有效提高了河流各类问题的主动发现率和闭环处置率。
2021年11月1日,浦东新区首个管理办法《浦东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率先建立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协调推进的治理体系的决定》正式生效。
新法规的出台,让浦东城市交通中心“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思路更加具有实践性:目前,可能涉及的经济、社会、城市治理功能涉及多个领域,如养老、招商引资、城管都在逐步聚集在同一个平台上,超大城市的上位治理进入了“领头区”的新时代。
今天,数字化正不可逆转地重塑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挑战着大城市的治理模式。 构建强大的“城市大脑”,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同时,有效预测未知风险,引导更科学的决策,是浦东的解题思路。 展望《关于引领区的意见》提出的远景目标,到2050年,将浦东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承载区和全球城市示范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有效性。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璀璨明珠,需要一代代浦东党员干部群众不断奋斗,再创辉煌。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既有住宅和社区设施数字化改造”,数字社区建设再次受到关注。 可以说,数字社区建设将有效提升社区服务和治理水平,加快数字社区建设适逢其时、大有可为。
从建设基础看,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数字社区建设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社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社区商务和社区治理线上线下融合。 这些都为加快数字社区建设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从建设作用来看,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社区生活便利化、商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 以养老为例,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难以将老年人需求与服务手段无缝对接。 如果建立数字社区,其中一些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例如,通过打造智慧养老平台,老人可以随时预约家政和护理服务; 通过打造老年食堂在线点餐系统,为老年人带来自助点餐、随时送餐等优质服务。
但也要看到,数字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补齐。 不规范施工、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安全管理体系也有待完善。 例如,数字社区的建设将详细记录居民的基本信息。 如果没有安全管理制度,将存在泄露居民个人隐私的安全隐患。 此外,技术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数字社区的建设。 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挖掘数字经济在社区发展和治理中的潜力。
数字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数字社区,需要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 具体而言,建立数字社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实现社区人力、财力、物力统筹,高效研究确定数字社区建设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和重要举措。 制定数字社区建设规划,既要确定“路线图”,制定“时间表”,制定“任务书”,又要确保制定的规划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建设数字社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 无论是建立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智能垃圾处理系统、智能停车系统,还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站开展基于移动应用的预约挂号和远程问诊服务,依托家庭电视和手机APP发展5G远程教育、社区成人教育等,都需要在产业、金融、金融、标准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金融信贷支持。 目前很多数码产品的价格都比较高,导致其在社区居民中的知名度不是很高。 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或集体采购模式,有效降低使用数字产品的成本负担。
数字社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 一方面,要用数字化赋能社区商业发展,努力将社区商业打造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 目前,部分社区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社区AI食堂、在线早餐经济、智慧能源设施等,受到众多社区居民的追捧,值得推广。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治理。 例如,通过使用车牌识别、图像采集等技术,实时掌握小区主干道卡口、小区出入口的车辆信息; 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实时监控小区人流; 楼宇烟雾探测器、燃气报警器、智能消火栓、智能井盖等设施的统一门禁管理。 (王东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