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刘丽霞广州报道
从空中俯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下简称“中大深圳校区”)的校园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从2015年签约、2018年开工、2020年开业、2023年竣工,旧蓝图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中大与深圳共同规划部署的八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正进入收获阶段。
6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举办媒体开放日。 南方财经记者获悉,中大深圳校区一期工程已于本月全面竣工。 作为深圳建校以来最高标准的大学校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占地5000亩,拥有17个机构学院、两所附属医院。 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生11000余人,是深圳在校生数量最多的学校。 第二大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目前设有新的医学和新的工程专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介绍,未来中山大学将积极推动二期建设纳入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加强布局在“未来科技”领域,加快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柔性电子等领域建设。 同时,还考虑布局人文研究院,提高校园通识教育水平和人文底蕴。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受访者提供)
重点发展“新医学”和“新工科”
“八年前,中山大学党政团队做出了前瞻性判断:(深圳)是世界一流城市,一定会诞生世界一流大学。中山大学, “岭南大学诞生在这个地方、长在这个地方、养大了这个地方、岭南人养大了,我们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办好这所大学,不辜负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 6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向媒体讲述了中山大学与深圳“联姻”的原因。
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签署协议。 当年12月,教育部批准建设深圳校区,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支撑引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港澳大湾区及亚太地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作为中山大学的第三个校区,自成立以来就承载着共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
根据深圳的需求和产业特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聚焦医学“长处”,补足工科“短板”。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着力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深圳创新发展战略,与广州校区现有学科方向实施错位发展。
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共有本科生、硕士、博士生11,543人,是深圳第二大大学。 一座新建的大学校园怎么会有这样的办学情况和规模?
高松表示,依托百年中大的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深圳校区成功采取了“边建边育人”的办学模式,即推动中大硬件设施建设。深圳光明区在广州校区招生和培养学生的同时,师资队伍和科研工作齐头并进。
这种“两线作战”的方式,实际上让中大在国内高校新医学、新工科建设热潮中获得了“先行”的机会。 短短几年间,无论是传统优势学科(如临床医学)还是新建的新工科学科,中大深圳校区正在逐步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文化。
在中大医学院,南方财经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实验室设备价格昂贵,如基础和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室设备价值超过1.8亿元。 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伟介绍,该校人类学实验室配备了国内最大的人类学实验室。以及国内最先进的人体生理实验系统、达芙妮Qi机器人模拟训练系统等高精度设备,可以让学生更早的接触临床前沿技术。
为了更好地践行新医学理念,医学院实行“临床+基础”双班主任制度,部分本科理论课程由临床医生讲授。 “我自己就是一名临床医生。” 徐伟介绍。
有信心做到这一点,得益于教学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该医院几乎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同时规划,距离仅1.5公里。 开业仅4年零2个月,医院就通过了“三强”审核,打破了国内新建医院最快通过“三强”的记录。 医院规划床位总数4000张,未来将成为华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医院。 医院。
“真火”演习不仅仅发生在医学院。 “在深圳校区的P2+实验室,学生可以使用真实的病原体来训练实验技能。”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钱军介绍,P2+实验室除了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与广州校区北校区的P3实验室合作。 该实验室与中大华南高水平生物安全实验室共同构成中大生物安全实验室集群,将成为国家生物安全防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兴前沿学科更加注重交叉融合和产学研转化。 “未来几年,学校的一些成果有望走向临床实践。”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超介绍了“3D打印钛合金胸廓支架”和“可降解镁接口螺钉”等医疗与产业创新融合产生的成果。 ,目前正在与企业界对接。
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创造,这是新工科的一大特点。 在航空航天学院,明年中大学生自主研发的卫星“中大学生”将拿着自拍杆“上天”,拍出自己与地球的关系值此中大百年校庆之际。 合影。
这颗立方星采用木质环保材料作为外壳,长度有成年人前臂那么长,由中国大学生微纳卫星协会自主研发。 “我们计划完成木质环保材料外壳空间在轨验证、轻质格子超材料结构在轨应用探索、伸缩自拍杆在轨验证等航天任务。”该项目负责人为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王辉。 。
(中国大学生微纳卫星协会自主研发的卫星,受访单位提供)
学科布局亟需与产业紧密结合
经过多年的提前谋划,深圳高校建设正进入收获阶段。
除中大深圳校区外,据深圳市政协消息,总投资约55.5亿元的深圳海洋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规划设计要点近日已获批复,正在进行设计。进一步加深。 预计今年7月底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将于2025年7月部分竣工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将于2026年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近年来,深圳大力投资高等教育、“排队”建设大学而闻名全国。 有人曾形容深圳是“三条腿走路”。 在引进985大学和科研机构、扩大地方大学实力的同时,还在拼命建设新大学。
从近年来深圳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就可以看出。 2023年,深圳教育经费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总量超过广州,位居全国第三。
业内人士认为智能校园,高等教育的大量投入,首先有利于缓解广东制造业的“人才渴求”。
留粤地方高校一直是广东人才的重要来源。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9-2021年广东省本科毕业生93.1%会在当地就业,外地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的比例为58.3%,均高于北京、天津、河北及长三角地区。
新大学带来的学位提升也意味着更多人才将留在广东。 据中山大学统计,截至2023年6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将有毕业生6200余人,近80%的毕业生就业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领域,就业毕业生80%将服务于广东。 港澳大湾区。
人才培养只是第一步。 将其与新兴产业、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融入到新办学校的发展中,是“制造”环境下更高层次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工程系主任、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郭烈金教授表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高素质工程人才有旺盛需求,但目前对制造业影响较大的人才支撑还不够。
“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大非常迫切需要谋求长远发展,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平台和基础,通过人才的培养和转化,形成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强大动力。对于未来行业的新工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郭烈金说道。
据他介绍,目前中大已拥有材料、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工程、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先进能源等多所工学院,并正在筹建绿色核心动力、柔性工程等国家级学院。电子、大数据和网络通信安全。 科学研究和一流人才的教育平台以及国际先进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和改造清洁、零碳、绿色、节能、环保的转型产业可持续的。 “这些产业的规模将是一个超过万亿甚至超过10万亿的产业链。”
“产业发展涉及到很多一级学科,因为中大是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雄厚而广阔的科学基础和人才基础。我们期待未来将深圳光明区打造成中国科学中心。”中心成为我们摆脱欧美国家传统工业体系、实现自力更生的科学支撑。” 郭烈金说道。
2023年6月27日,为期三天的第五届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简称“全球智博会”)在苏州金鸡湖畔圆满落下帷幕。 我们与苏州携手共进的五年,苏州这座创新之城焕发出智慧新机遇,人工智能发展城市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六。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制高点,引进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优质企业的人才,拓展了更广阔的智能应用场景。 这是智能与创新的双向冲刺,也是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走向智慧的一步。
2023全球智博会AI闪耀苏城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四大展会之一,2023全球智博会汇聚行业精华,以“万物赋苏智慧”为主题智慧工业园区综合管理平台,点亮人工智能高光时刻行业。
本届大会从展览、会议、竞赛、颁奖、演出五个维度,设置了高水准的开幕式和主论坛、6大品牌展区、16场同期主题论坛、20+新品发布、2个AI创新创业专场大赛,3大奖项,2天AI巡演,聚集200+行业嘉宾、1000+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超过5000万线上线下参与者。
全球智博会承载着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 经过五年的发展,引领行业跨越式发展。 大会的举办不仅展示了当前行业的前沿进展和成就,也为行业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制度、改变竞争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和催化力量。 最流行的理念、技术、产品在全球智博会上一览无余。
汇聚顶尖智慧,掀起科技新潮流
200余位顶级专家和行业精英齐聚一堂,为行业呈现了一场干货十足、精彩纷呈的科技盛宴。
专家热议的大模型:
眺望雄伟的万山主峰。 在旗舰主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和行业精英齐聚一堂。 几乎每位专家在报告中都提到了当前最热门的大型模型。 从产业变革到技术应用,呈现出精彩的智慧巅峰。
工业视觉,为中国制造增添“慧眼”:
结合人工智能产业趋势和苏州人工智能发展特点。 会议聚焦人工智能重要研究分支工业视觉,举办“首届中国工业视觉大会”。
ITBT,未来医疗创新之路:
探讨生物制药未来格局的“未来医疗ITBT融合创新大会”主题大会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汇聚前沿技术,展现中国AI力量
200余家头部、特色龙头企业,千余个展品和项目,打造了一场从前沿理念到实际应用、从造福社会到产业垂直、从视听享受到沉浸式体验的人工智能科技秀。
国家级创新强国,彰显行业增长极:
华为、科大讯飞、中国电信、海信集团、中国移动、大门科技、同盾科技、OpenI启智社区,将把大模型、开源开放平台、数字人、智能驾驶、智能通信、机器人从梦想变为现实。
本土化特色项目,展现苏州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文旅等展示项目夯实了数字苏州的基础。
新品首发,彰显产业研发水平:
新品发布区集中发布了20款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汇聚了大模型、智能网联、工业软件、机器视觉等热门品类,展示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勇担创新使命,挖掘行业潜在黑马
挖掘新兴力量的两项竞赛:
“第三届中国RPA+AI开发者大赛”暨“2023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创新创业大赛暨DEMO CHINA人工智能之星大赛”顶级创新创业大赛,旨在对有潜力的项目和产品进行对接,促进合作,服务行业。 不断创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重大奖项,树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典范:
大会揭晓了“中国人工智能年度十大创新企业”、“中国人工智能年度十大年度人物”、“智博会产品金奖”三大奖项的评选结果。
作为人工智能前沿创新奖——祖冲之奖,在本届全球智博会开幕式上启动申报,将为世界挖掘和奖励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的杰出成果。
全球智博会展现苏州未来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苏州及苏州工业园区展示良好创业创新环境、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的舞台,本届全球智博会共促成签约20家新创企业。苏州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 通过参加展览、竞赛、论坛等方式,与园区探讨落地事宜,新增对接项目100多个。 一座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成长的城市正在引起业界的关注。
苏州智能制造,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签
自2021年3月获批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来,苏州持续培育优质创新主体,加强核心技术研究,搭建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应用场景落地。 在2023年全球智博会开幕式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报告中,苏州人工智能城市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六,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是前十名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
创新汇聚全面赋能苏州AI+制造
开幕式上,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10个特色产业集群、6家技术供给示范企业、4个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先后获奖。 后续集聚区将根据辖区内产业资源的禀赋、发展和需求而定。 技术供给示范企业将依托综合解决方案,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聚焦当地重点领域,全力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加快苏州先行区建设。
重大项目是引领行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强劲引擎。 本次大会开幕式上,20家企业签约入驻苏州工业园区,总投资超过10亿元,涉及工业软件、人工智能芯片、高精度传感器、高端半导体装备、机器人等和其他领域。 相信随着这些高价值项目的逐步落地,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必将蓄势待发,成为智能化发展的“助推器”。
全球智博会自创办以来,坚持“引领生态”,聚集强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测试资源。 与苏州的五年共振,推动了苏州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塑造了苏州样本。 从全球智博会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人工智能与现实结合的发展现状,也窥见了未来创新城市的无限可能。 我愿以梦为马,大步前行,共同谱写产业和城市数字智能化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