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企业员工正在利用5G+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生产计划。
红网时刻5月21日讯(记者吴书江)万物互联,智能迭代。 5月21日,望城经济开发区工业互联网平台首批应用场景在企业生产一线推广使用,标志着智慧园区3.0版正式启动。 望城经济开发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迈入新的里程碑。
近年来,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聚焦产业、智慧金融服务”为主题,在“服务企业、赋能产业、提升管理效率”三个维度上下功夫,实施“一云” “一网一屏、可视化、数据化、智能化、实用化、爱心化、效益化”,聚焦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已建成28个业务系统和平台。先后建成,形成100多个应用场景,全面应用于政企服务、土地管理、项目建设、智慧物联网、安监环保、工业互联、数字能源、经济运行等领域。
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张凌英向记者介绍:“五年时间,我们从1.0的‘提高管理效率’到2.0的‘服务企业’发展到今天的版本3.0‘赋能产业’,每一个阶段都充满探索和挑战,智慧园区为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未来,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创新发展智慧园区企业,让智慧园区真正成为大脑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原HGFI海南绿色金融研究院纳入收藏#绿色热点5#产业转型2#绿色产业9#绿色发展106#绿色产业研究12
文章字数:3620 阅读时间:21 分钟
文丨黄咏梅
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也是未来推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主战场。 建设零碳智慧园区,有利于推动低碳、零碳技术创新,深化产业园区低碳转型升级实践,为节能减碳、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拟从零碳智慧园区的概念及其背景出发,通过对发展现状和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挑战。
零碳智慧园区的概念及其背景
01 零碳智慧园区背景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其著作《地球处于不平衡的边缘》中这样描述:“北极冰盖正在变薄、缩小;地球上动植物的消失速度增加了1000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食物供应越来越少;工业污染、异常天气、病菌细菌引发的霍乱、流行病不断爆发……周而复始,将成为永远无法偿还的债务。 ” 环境和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 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是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焦点。 根据《巴黎协定》,世界各国将共同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上升控制在1.5℃以内。 我国高度重视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坚决承担“碳达峰、碳中和”的责任。
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近一半发生在工业,而工业的主要物理载体是各类工业园区。 截至2022年8月,全国共有开发区2781个,其中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30个,国家高新区172个。 各类工业园区在带来高GDP产出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工业园区作为碳排放最集中的空间和场景,势必成为未来减碳工作的重点。 工业园区低碳化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各类产业园区必将在“双碳”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碳中和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02 零碳智慧园区定义
根据国家灯塔委员会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编写的《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中的定义,零碳智慧园区是指将碳中和理念全面系统地融入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泛在感知全面监控碳产生和减少过程,将碳中和以数字化手段节能减排、固碳、固碳 通过智能管理实现产业低碳发展、能源绿色转型、设施集聚共享、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碳排放与吸收的自我平衡打造与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零碳智慧园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能源升级、产业转型等多种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园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
(2)升级多分布式能源系统,构建多能源转换、多能源互补、多网络融合的综合协同能源网络,实现园区内碳排放等数据的全面融合数字化管理平台,使园区能够全面减排智慧园区现状,减少园区内二氧化碳的直接和间接排放。
(3)结合碳捕获、碳吸收、碳交易等方式抵消园区剩余二氧化碳,实现园区碳排放零。
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现状
2021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首先组织开展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并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并在随后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中确定了“选择100个典型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的目标。 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转型的过程中,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肩负着引领创新、创造最佳实践的重要使命,对相关人才、技术和投资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目前,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已在全国广泛铺开。 基于园区现有数字化基础,落实碳中和理念,融合零碳应用已成为智慧零碳园区建设的主流方向。 特别是2022年,全国将掀起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热潮,不少新建或改建的零碳智慧园区将涌现。 协同将成为零碳的突破点和新标杆。 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01 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滨河零碳智慧园区
杭州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依绿水青山而建。 奠基之初,省委、省政府对“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寄予厚望。 以(滨河)产业社区为突破口和主抓手,青山湖科技城插上数字智能的翅膀,积极探索建设碳电协同的“零碳”智慧园区,打造“零碳”制造园区新模式。
目前,园区已初步建立了“零碳”园区设计、建设、运营、评价四大“碳利用”标准体系,并成功实现范围1年度碳排放量减少约54.29% + 范围 2,以及范围 1 + 范围 2。 + 范围 3 碳减少约 50.2%。 同时,以滨河“零碳”智慧产业园建设为示范,青山湖科技城正积极筹划“碳交易平台”,建立林业碳汇资源交易机制,以期“收购”临安西部山区丰富的林业资源。 吸收碳排放量将助推辖区企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实现共同繁荣。 据测算,到2028年,滨河“零碳”智慧产业园将可通过购买绿色电力、林业碳汇等碳平衡措施,完成园区碳排放范围1+范围2+范围3内的碳中和。 以此为缩影,绿色、“零碳”的愿景正在青山湖科技城不断实现,成为辖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02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位于蒙宿经济开发区江苏工业园区,能源、化工、建材等资源丰富。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依托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智能电网系统,推动能源转型,构建以“风光储氢汽车”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同时,配合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零碳产业、电解铝、绿色氢钢、绿色化工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基于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零碳新产业”创新体系。零碳能源。
园区内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基于智能物联网的优化。 通过“发电量多了就卖给电网,需要的时候再从电网收回”的合作模式,实现了100%的能源利用。 % 零碳能源供应。
目前,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已建成占地约400亩、一期产能10GWh的现代化动力电池工厂。 根据规划,二期总产能将提升至20GWh,将为超过3万辆电动重卡提供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耐用、高性价比的动力每年都有电池。 能源电池,支持风能、太阳能储氢等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大规模降低电力成本。
03 无锡星洲零碳产业园
无锡星洲工业园是无锡设立的第一个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园。 具有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度高、产业基础好、集约化程度高、碳排放强度低的特点。 截至目前,园区已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 园区内聚集了110多家高新技术制造企业。 以半导体电子零部件和精密机械装备两大产业为支柱,成为无锡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支点。 新兴产业基地。
通过园区碳盘查,园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3.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外包电力排放总量为58.0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园区整体碳排放量的92%; 外购蒸汽排放总量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园区整体碳排放量的6%; 天然气排放总量为1.5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园区总体碳排放量的2%。
从行业来看,半导体电子零部件行业共有13家企业,碳排放总量为47.0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74.42%; 精密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共有29家企业,碳排放总量为6.99万吨,占比11.05%。
星洲工业园区将于2026年实现碳达峰,2046年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第一个根据科学碳盘查结果推导出的工业园区碳中和规划和路线图,是建设低碳园区的实际实施案例和零碳公园。
零碳智慧园区面临的挑战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需要在10年以内实现“碳达峰”,并在3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 任务艰巨。 由于我国工业园区数量众多,且不同工业园区的区域政策、规模、落户产业等不同,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01 挑战一:顶层规划设计普遍缺乏
目前,大多数园区对零碳的认识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对于如何建设零碳智慧园区、如何推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尚无系统、清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到零碳。 此外,我国园区数量较多、类型繁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异,给零碳智慧园区的规划、设计和路径选择带来很大困难。
02 挑战二:能源结构存在失衡风险
建设零碳智慧园区需要可再生能源的支撑,但我国“富煤、贫油、低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为实现能源结构下的“双碳”目标,能源结构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以煤炭为主。 难以彻底解决。
03 挑战三:标准规范体系亟待建立
整体来看,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市场发展良莠不齐。 2022年3月29日,《低碳/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正式发布实施,成为我国首个零碳园区标准。 但截至2022年6月,零碳园区还没有专门的国家标准,也没有国家标准规划。 零碳公园只有两个团体标准。 零碳智慧园区整套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04 挑战四:零碳相关技术尚不成熟
现有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难以支撑碳中和的实现。 CCUS等技术极其昂贵,不具备大规模商业使用的条件。 在基础研究方面,国际研究热情远高于我国。 这三类技术研究成果虽然增长较快,但被引用次数较低,研究质量和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产业实践方面,世界各地的零碳园区普遍相互学习、相互模仿。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