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中国日报网9月29日电(记者马思)9月28日,首届千兆光网络与全光城市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届论坛以“构建全光智慧城市,赋能城市数字化”为主题,云集了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来自运营商和企业的嘉宾,共同探讨千兆光网络未来演进策略,以凝聚行业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千兆光网络产业的繁荣发展。
梁斌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梁斌出席论坛并讲话。 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力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代表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各界代表分享精彩主题。
梁斌在讲话中对推动我国千兆光网络产业发展提出三点期望。 一是推进使用建设,夯实网络基础。 持续推进千兆光网络建设和升级,重点深入覆盖千兆社区、产业园区、学校、医院等场景,同步提升骨干传输、数据中心互联、5G承载等网络能力链接。 加快“千兆城市”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我国千兆光网络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融合创新,赋能千行万业。 加快千兆光网络应用模式创新,鼓励与产业需求结合,通过网络架构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更好服务产业发展。 三是强链补链繁荣产业生态。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加大超高速光纤传输和下一代光网络技术研发投入。
敖力在演讲中解读了我国千兆光网络政策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他表示,通信网络有“两网”,天上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地下的固定通信网络。 固定通信已进入千兆光网络时代,不仅为用户提供大容量接入网智慧城市网,还提供城域网和骨干网,成为移动通信等多种业务的全光基地。 未来五年将是千兆光网络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不仅将大规模部署面向家庭的10G PON技术,还将加快OTN专线的部署,以及全光承载、全光交换、数据中心等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互连。 。
来自当地各运营商的嘉宾代表也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北京移动副总经理李长空、上海移动副总经理李学成、山东联通副总经理崔波、广东联通网络BG交付中心总经理徐元典、广东联通网络BG交付中心总经理陈英海南电信营销部,专注分享每个城市的全光智慧城市建设实践,通过不断打造更高品质的城市全光基地,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
作为电信设备商代表,华为光传输领域总裁周军也重点分享了支持全光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打造一跳全光城市。 同时,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刘华禄、周军预发布了《千兆光网络行业应用案例集》一书。 方为千兆光网络的应用创新提供了参考。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全光智慧城市授牌仪式。 上海移动荣获全光智慧城市杰出先锋; 广东移动、北京移动、广东联通荣获全光智慧城市优秀标杆; 点亮智慧城市的卓越与创新。
从本次论坛可以看出,以《“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基础,进一步加大全光网络建设力度,用更高质量的全光城市网络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各领域数字化应用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能交通系统行业市场发展及未来展望
我国智能交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政策、技术和需求的有利支持下,智能交通将在各种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将日益成熟。 。 2011年至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总规模从420亿元增长至1658亿元,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年化增速接近
近年来,多国推动政策法规研究、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鼓励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研发和道路测试,加强安全监管,促进自动驾驶产业发展。 百度、谷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和传统车企正在加速布局自动驾驶领域,智能交通时代即将到来。
随着车型的升级以及用户对智能化接受程度的提高,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销量将达到303.2万辆智能交通系统,同比增长107%,渗透率将达到12%。 EO智库预测,2025年我国智能汽车销量将达到1448.7万辆,渗透率将达到47.5%。
全球智能交通系统市场按系统细分为先进交通管理系统、先进乘客信息系统、智能交通定价系统、先进公共交通系统和商用车运营。 世界道路日益拥堵,因此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占据了最大的市场规模。 此外,由于汽车制造商的报价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导致汽车销量增加,导致交通拥堵。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部署。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智能交通系统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又称智能交通系统( ),是先进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与交通、服务控制、车辆制造等有效融合,加强车、路、用户之间的连接,从而形成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省能源。
随着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车机交互、远程车辆管理等新需求逐渐增多,车企需要更好的AI产品来提供服务。 对于车企来说,提升车载产品附加值是车端企业及相关服务商探索当前车端建设商业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智能交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政策、技术和需求的有利支持下,智能交通将在各种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将日益成熟。 。 2011年至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总规模从420亿元增长至1658亿元,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年化增速近20%。 随着我国智能交通应用的不断推进,行业整体处于成长期,智能交通需求增长明显,空间广阔。
智能交通系统行业市场发展及未来展望
智慧交通建设涵盖交通管理规划、出行信息服务、车辆运营管理、电子不停车收费、智能车辆、汽车移动物联网、自动化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应急与安全等。
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有助于提供实时交通统计,从而有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测量车速、交通信号、先发制人警报和其他交通相关数据的传感器被发送到智能信号控制系统。 来自众多传感器的数据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处理并发送回控制器。 收集实时交通统计数据有助于交通信号控制。 为了提高流动性,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识别更快、交通拥堵更少的路线。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呈现政策支持有力、应用发展迅速、技术标准日益完善、科技成果逐步落地、智能交通产业初具规模的特点。
经过“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和积累,东部沿海地区等发达地区的智能交通硬件体系已初具规模。 智能交通建设除了进一步完善硬件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性能升级外,还将逐步向软件系统升级和信息服务方向转变。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和《交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均将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作为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精准定位、车道级应用等高精度时空信息服务提出了要求。 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建设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加快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各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应用”。
在此背景下,加快智慧道路、高精度GIS+BIM等技术应用和标准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道路“建设、养护、运营、服务、服务”全业务、全周期数字化。和治理”并成为行业地图。 建设发展的主流方向。
智能交通系统有两个特点:一是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和服务出发,二是着眼于提高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 市民出行需求不断增加,对交通优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智能交通未来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首先,我国城市存在道路拥堵、交通供需不平衡、城市、人口、交通矛盾日益突出等诸多问题,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以改善当前城市交通状况,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其次,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包括深圳启阳在内的众多交通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方向。 借助高科技优势,交通软硬件设施实现智能化。 不断前进使得行业整体处于成长期,智能交通的需求有明显的增长和广阔的空间。
智能交通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行业大数据的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已经渗透到智能交通行业的各个领域。 但行业场景复杂、碎片化,导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设施、道路环境等信息数据感知不足; 交通管理与服务相对分离,导致数据共享不足,信息服务不便。
因此,2021年底,交通运输部发布了《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打造综合交通“数据大脑”。 完善部省级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结构,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系统建设,加强数据资源集成共享、综合开发和智能化应用。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智能交通系统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