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辛晓丽
日前,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落实居住区智慧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通知》。 通知称,将智能基础设施配置纳入新建住宅项目土地出让和旧小区改造常规条件。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青岛智慧住宅社区时代的到来。 据了解,到2022年,全市40%的城市社区将建成智慧社区。 从目前已经改造的智慧社区来看,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 ,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将智能设施融入常规条件进行改造
近日,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落实居住区智慧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通知》(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智能基础设施配置将纳入新建住宅项目土地出让和老旧小区改造的常规条件。 同时,统一制定智慧基础设施数据标准,确保与城市云脑基础设施平台互联互通。 《通知》提到,从地块、建筑、单元、套房/房间等维度,梳理明确住宅小区、住宅需要配置的智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智能控制终端、智能安防系统、智能消防系统、公共设施智能监控系统、电梯监控、信息引导设施、小区通讯网络设施等。根据智能化基础设施配置内容和定性定量指标等不同情况,将住宅小区划分为三级类别:基本型、舒适型、品质型。 各类别细化配置条件,形成《青岛市居住小区智能基础设施配置指南》,作为青岛市居住小区智能基础设施配置的基本条件。 《通知》规定,新建住宅项目应选择舒适及以上配置类别,旧住宅改造项目可选择基本及以上配置类别。
据记者了解,青岛市2020年出台《关于加快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建设不少于28个智慧社区试点和14个智慧街区试点; 到2022年,全市40%的城市社区建成智慧社区,有条件的主要城市街区基本建成智慧街区。 据了解,各区(市)正在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积极推进智慧社区试点建设。 从目前已经改造的智慧社区来看,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
老旧社区变身“智慧”典范
3月24日,记者来到崂山区东城国际社区,刷提前收到的二维码即可进入社区。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东城国际社区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约1万户居民居住于此。 小区已于2006年交付使用。升级大门、亮化地下室、升级公共区域设施、更新护栏等硬件完善; 2020年,海尔集团旗下专业物联网智慧社区平台海纳云将对社区“软件”进行升级。 经过与业主、物管、政府管理部门的深入互动,以及对社区的细致调研,海纳云结合各方需求,为东城国际量身定制了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照明、智慧车库、智慧电梯等。 而智慧消防的六大智慧场景,在大大提高业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同时,也让物业节能降耗,让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加便捷,并将该社区打造成青岛市智慧社区样板工程。
小区居民徐女士告诉记者,小区的智慧升级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进入小区不用担心忘记带门禁卡,人脸识别即可通行; 当孩子在小区玩耍时,您可以通过海客汇APP上的慧眼服务实时查看; 以前地下车库每年夏天都很潮湿智能小区,现在有了新风系统,干燥舒适,就像打开空调一样。
物业总监郭瑞峰认为,小区智能化改造后,物业管理实现了降本增效。 以往对快递员、外卖人员等外来人员的管理设置在小区门口进行登记、盘问,影响通行效率,且快递员、外卖人员进入小区后无法追踪及时了解他们的行踪。 应用“智能安防”场景后,快递员、外卖人员进入小区时需要使用身份证在见证比对机上进行比对。 进入社区后,您可以查看自己的行动轨迹。 在节省邮政资源的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快递员、送货人员等外来人员。 此外,东城国际社区智能化改造后,能源的物业管理也变得更加智能化,省时省力。 郭瑞峰表示,智能电表、水表与海纳云物联网平台联动,可实现用电量、用水量超标预警指示和超值预警,不仅方便了业主的生活,也帮助业主实现节能降耗。 此外,海纳云还为社区打造了智慧消防场景。 依托智慧消防大数据监管云平台,“预防为主,防火结合”,可可视化远程管理所有火灾场景的人员、设备、事件,并生成消防预案,进行应急联合指挥与各方共同努力,利用科技手段,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智慧社区市场规模近万亿元
“与发达国家智慧社区相比,我国还有一定差距,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据青岛某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位于城阳的智慧社区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 建设内容包括社区安防、机动车管理、一键报警、信息发布、智能垃圾桶、养老服务、一分钟诊所等。在机动车管理方面,通过出入口车辆检查站,功能实现不停车、空车位统计、车辆调配控制等。 对于外地车辆,可利用空车位传感设备引导车辆停放,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 针对我国城市居民老龄化问题,在老年人家中安装智能传感设备,实时感知老年人的身体特征,配合采集门锁、水、和电进行分析判断。 同时,结合各种便民服务设备,为独居老人和特殊群体提供生活便利。
据了解,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治理“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模式。城市病”。 但整体来看,我国大部分智慧社区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 中国目前有城镇人口7.9亿,社区16.44万个。 随着“互联网+”等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以及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预计2022年我国智慧社区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
郑州人民路人行道上停着几辆私家车
“政好办APP”智慧停车页面
【开场白】
在今年的郑州市管理工作会议上,郑州市提出规范停车秩序管理,提高公共停车位周转率。 智慧停车系统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对接各类停车资源数据。
去年,郑州市提出了共享停车位的概念。 市民可以将自己的免费停车位出租,让来上班或附近上班的人有停车位,同时还可以获得停车收入补贴家用。 这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
郑州共享停车平台现在在哪里? 如何提高公共停车位周转率? 郑州现有停车位有多少,缺口有多大?
郑州有一个“错时停车场”。 停车方便吗?
在“郑好办APP”智慧停车页面上,记者看到,在定位地图下的“推荐停车场”旁边共享停车位,有一个“错误时间停车场”。 其中,试点停车场31个,其中试点“错峰停车场”3个,不仅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有小区、商场、公园等停车场,部分停车场还明确标有“错峰停车场”。 “错误的时间”这个词。
为了体验郑州“错时停车场”的共享停车,记者按照“错时停车场”的导航指引,驱车来到郑州市建设路与前进路交叉口附近一户人家的“错时停车场”。时间停车场”。 页面显示,“错误时间停车场”尚有57个剩余停车位。
到达一家人家门口后,记者先用手机扫描门口的健康码,电动升降杆被门卫室工作人员打开,车辆就可以直接进入家中。
虽然家庭庭院里停着不少私家车,但还是有一些空置的停车位。 而离开时,由于充电时间尚未到来,门口的升降杆也自动抬起。
随后,记者驱车前往某机关单位“错时停车场”和某商业“错时停车场”。 进入。 而且,运营“错时停车场”的收费标准是2小时内5元,2小时以上每小时1元。
据了解,郑州共享停车概念“错峰停车场”试点虽然已启动,但目前仍处于试点形式,为相关部门积累工作经验。 其中商业停车场较多,体验不如“推荐”停车场方便。 因此,建议广大市民耐心等待,多使用“推荐停车场”。
此外,记者从郑州市城管局停车管理处获悉,郑州还在努力打造停车“一张网”。 目前,全市所有公共停车位和1305个商业停车场已接入“推荐停车场”。 市民使用“推荐停车场”停车将更加便捷、智慧。
占用车位多日不动,公共停车位周转率如何提升?
市民李女士表示,他们小区门前的马路上公共停车位不多,经常有很多私家车长时间占用。 他们几天或者十多天都没有动。 没有停车位。
无独有偶,连日来,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市场附近的道路停车位也长期被商户占用,有的商户甚至使用电动车、小推车等继续占用。开车离开时的路边停车位。 ,让其他寻找停车位的车辆无处停车。
此外,接受采访的市民马先生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路边的二级停车位每天停车费为4元,而长期占用停车位的私家车每月只需120元左右。 租小区停车位最便宜的方式是每月300多元,还要交物业管理费。 “看来我们这些租停车位的人吃亏了,还不如把车停在路边呢。”
那么,针对上述情况,郑州如何提高公共停车位周转率呢?
采访中,记者从郑州市城管局停车管理处了解到,根据城市停车供给的基本原则,以楼宇配套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位为辅。停车费有补充。
一般来说,路外和路内的公共停车位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临时停车需求而设计的。 比如办事、探亲访友等时,方便市民临时停车。
为解决部分私家车长期占用公共停车位问题,提高公共停车位周转率,郑州市将动用“价格杠杆”,采取“阶梯收费”的方式调整收费公共停车位。
例如:以3小时为时限,二等车位停车费为4元,超过3小时则加收费用。 这样,一些长期占用路边公共停车位的车主就会主动搬迁,公共停车位的周转率也会相应提高。 目前,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初步方案。
郑州共享停车模式亟待进一步完善
记者从郑州市大数据局了解到,由于国内在共享停车位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做法,郑州市也在不断尝试通过试点推动共享停车工作,积累相关经验。
去年,郑州市提出共享停车概念后,大数据局就这一概念进行了一些系统建设,并在“郑好办APP”和“郑好鼎”微信小程序的智慧停车中进行了试点。 以“错时停车场”的形式,以郑州市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停车位以及部分商业停车场进行试点,主要是为相关部门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今年,郑州市也提出了相关规划,但大部分工作尚未正式启动。 具体工作安排需要等待政府部门统一领导后才能继续完善和扩大试点。
此外,记者从郑州市停车管理中心获悉,今年郑州将继续扩大共享停车试点范围,计划在全市8个区(金水区、管城区、二七区、中原区、惠济区)开展共享停车试点。各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郑东新区)必须接入共享停车系统,每个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不少于5个。
郑州停车缺口有多大?
据郑州市停车管理中心2019年走访普查数据显示,郑州市建成区(四环以内)划定停车位共有119.9万个。 其中,住宅停车位78.4万个,非住宅停车位36.2万个,公共停车位3.7万个,路内停车位1.6万个。 那么,郑州有多少个停车位呢? 停车位间隙有多大? 记者从郑州市停车管理中心获悉,根据该中心对全市停车位数量的测算,郑州市8个区(金水区、管城区、二七区、中原区、惠济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郑东新区)拥有约210万个停车位。
据交警部门截至3月15日统计,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510.3万辆,其中市区机动车保有量318.5万辆。 如果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规定,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位数量之比为1.1至1.3,则可以得出停车位尚有100万至150万个的缺口郑州的空间。
虽然100万至150万个的数量差距仍然不小,但与2019年119.9万个停车位的普查数据相比,总体来看,郑州停车位数量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据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