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智慧农业创新应用论坛在京举行-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智慧农业创新应用论坛在京举行

发表时间:2023-08-21

5月29日,“智慧农业创新应用论坛”在北京举行。主办方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30日电(记者王一波)5月29日,“智慧农业创新应用论坛”由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主办,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 ”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移动各省市公司、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成员公司、中国移动物联网有限公司合作单位的近220名智慧农业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活动期间,展商还带来了智慧农业终端、农业监控系统、区块链技术等智慧农业应用。 与会者可以在展区了解和咨询农业解决方案和应用平台。 部分客户现场明确了合作意向,并肯定了联盟的平台枢纽作用,希望参与联盟后续活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政企客户部副总经理陈雷致辞。主办方提供

会议伊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公司政企客户部副总经理陈雷详细介绍了北京公司在物联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智慧农业方面,北京公司正在与农业行业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已经涌现出许多农业物联网的成功案例。 北京移动希望携手更多的联盟成员和农业行业合作伙伴,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满足客户的业务需求。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产业合作部总经理陆传宇致辞。主办方供图

中国移动物联网有限公司产业合作部总经理陆传宇介绍了中国移动物联网有限公司在现场形成的“管-云-端-边”服务能力物联网。 号召联合会员企业赋能传统农业产业,推动智慧农业蓬勃发展。 同时农业物联网,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将结合自身产品资源平台、解决方案资源平台、需求对接平台定位,与800多家会员企业合作,不断推出解决方案和智能终端,赋能数字、农业、客户赋能,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与物联网_农业物联网_农业物联网概念

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创始人兼秘书长李佳致辞。主办方供图

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创始人兼秘书长李佳介绍了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并表示北京物联网重点发展智慧农业,致力于成为数字农业的建设者和赋能者。智慧农业产业创新生态。 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充分发挥自身平台和资源优势,为会员企业提供“产业链+创新链+品牌链+资本链”的精准资源配置和项目落地服务,共同推进产业化、规模化数字农业技术应用。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开放平台部副总经理史明阳致辞。主办方供图

中国移动物联网有限公司开放平台部副总经理石明阳在会上表示,通过物联网赋能农业是中国移动不断追求的目标。 目前,中国移动自主打造的开放云平台.0具备为智慧农业提供“网络+平台+生态”一体化发展的能力,通过合作伙伴认证计划(“OCP”)构建智慧农业全产业链。计划”)。 合作伙伴体系共同制定《NB-IoT农业数据采集标准》,帮助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赋能中小企业,为最终的农业提供完整的智慧农业标准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有需求的客户。 最后他还提到,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即将对农业标准化产品和服务进行招标,初期将采购4万件“智慧种植数字采集应用服务”,共同打造高性价比的农业互联网物联网与 OCP 联盟公司标准化产品。 提高数字农业经济效益。

主题演讲环节,嘉宾分享。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随后,会议进入主题演讲环节。 深圳市合尔泰智控有限公司智慧农业事业部业务总监王顺生表示,通过联合中国移动物联网推动《NB-IoT农业数据采集标准》的实施,数据可视化实现智慧农业的网络化、智能化。 达到农业产业种植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农业物联网_农业与物联网_农业物联网概念

科信(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红电研究院执行院长郭立龙分享了与中移物联网联合打造的智慧农业案例——通过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深耕设计农业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实施,解决农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农牧方面,京东农牧智能生猪养殖事业部渠道总监王世伟表示,京东农牧主要为养殖企业生产车间提供智能化、定制化升级服务,深度参与在养殖、饲养、产品组合、冷库运输等环节,全方位助力养殖业打造F2T(Farm to Table),即“农场到餐桌”现代智慧农业,进一步推动国内生猪产业的品质升级和品牌提升。

三湾物联科技总经理王军在演讲中分享了智慧水产项目案例,即借助中国移动物联网在云平台的能力,打造“场景应用+++SaaS”模式、物联网卡联通等“降本增效”,推动水产养殖精细化、智能化、品牌化。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行业总监余方春致辞。主办方提供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行业总监余芳春在演讲中展示了公司在智慧农业领域的代表性案例,如石柱智慧农(林)项目重庆县。 农林牧水产等各领域智慧农业建设经验助力甘肃、重庆、湖南、西藏等项目落地。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主办方提供

本次活动中,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与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信息对接、资源共享、活动举办、品牌推广、项目合作等方面进行合作。 同时,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与南京三湾物联网、科信(天津)科技、深圳合尔泰、京东农牧等达成智慧农业行业战略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协议当场达成协议。

据悉,中国移动始终致力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慧农业全产业链,利用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智能化、标准化。 通过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汇聚农业行业合作伙伴,合作共赢、互助,为构建智慧农业生态系统、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晶晶信发[2023]4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高端产业集聚区,有力支撑国际化城市建设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了《促进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它。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 年 8 月 16 日

推动北京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机器人产业是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 为抓住战略窗口期,加快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群,有效支撑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现制定以下措施:

1、加快机器人技术体系创新突破

(一)提高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筑基”工程,公布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清单,重点攻克机器人操作系统、高性能专用芯片和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大规模模型等相关技术支持企业组建联合体,通过“揭榜领队”解决机器人产业短板和“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根据重点研究投入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二)构建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以重点机器人企业为主导,整合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建立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支持机器人企业与“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开展产业化研究。 支持机器人企业建设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申报条件可放宽至不低于1亿元。 鼓励机器人企业参与各类开源项目,利用开源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三)搭建机器人产业创新验证公共平台

支持机器人产品中试验证平台、共享加工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快速响应研发需求,为机器人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样机试制、加工技术、高精度零部件等解决方案生产。 对公共平台建设单位,补贴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最高3000万元; 对纳入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按照服务绩效给予奖励。 各产业集聚区均支持创新验证公共平台。

2、促进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

(四)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

加强机器人产业用地开发供应,提高产业空间承载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吸引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落地布局。 加快企业购买研发生产用地审批流程,实现“得地即开工”。 经授权的工业园区开发企业建设的机器人标准厂房项目,按照现行政策给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

(五)培育“专、专、新”机器人企业

加大机器人领域“专、特、新”企业培育力度,组织专业机构为机器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特、新”企业提供孵化、投资等服务,并奖励根据服务绩效确定合格机构。 支持首次“升级”、产值首次突破亿元的“专、特、新”机器人企业。 支持机器人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参加全球创业大赛、创客北京、创客中国等创新创业大赛。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培育中小型机器人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六)支持机器人企业重大项目落地

支持建设一批机器人产业化项目。 对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对实现机器人生产过程无人化、智能化的机器人企业,按照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给予奖励,最高可达3000万元; 对总体性、战略性的重大建设项目,获得工程贷款的,按照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长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价格给予贴息。同一时期。 优惠期限不超过3年,每年最高3000万元。 各产业集群纷纷出台区级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机器人企业加快项目落地。

(七)推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

支持机器人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布局,对参与“强链补链”行动的符合条件的企业按不超过实际业绩金额5%的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可达3000万元。 完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与天津、河北省产业主管部门共同支持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示范园建设,提升机器人零部件制造、生产装配、销售等综合能力。京津冀地区维修服务。

3、加速“机器人+”场景创新应用

(八)推动机器人在“千行百业”示范应用

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建筑、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养老、智慧商业、智慧应急等,开放一批机器人创新应用场景,组织机器人场景供需。 发布《北京“机器人+”典型场景应用目录》,将应用效果突出、影响力强的典型场景纳入目录并推广。 各地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将对机器人创新场景建设单位给予支持。

(九)推动机器人创新先行先用

加快实施“百个机器人新产品项目”,鼓励机器人企业创新成果在未定型阶段、先测先用阶段与应用方建立合作,推动产品迭代和成熟。 对创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未获得资金支持、在京津冀地区先行先试的创新产品给予奖励。 单件(套)产品最高可达50万元,每家企业年度奖励最高可达200​​万元。 创新产品商品化定型后,建议纳入市级首套(套)重大装备应用推广目录。

(十)提升机器人企业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

支持机器人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新智造100”工程优先采用自主创新工业软件与机器人产品相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将机器人企业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数字化加强成功转型案例推广。

四、加强机器人产业创新要素保护

(十一)加强机器人标准引导

支持北京市单位牵头研究制定机器人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提高标准制定和实施能力。 鼓励在京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标准制定。 组织企业与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标准组织对接,鼓励企业申报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 鼓励制定机器人共性技术、产品通用规范等领域团体标准,部分领域关键标准适度领先行业平均水平,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标准群。

(十二)支持机器人企业融资上市

设立规模10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基金,初始规模不低于20亿元,支持创新团队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并购发展壮大。 组织实施“上市倍增计划”,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上市服务,奖励进入北京“专精特新”特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列出。 支持机器人专业及新兴企业快速向北交所申报,提高发行上市审核效率。

(十三)扩大对机器人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

对中小企业“首贷”业务,给予1%的贴息或担保费补贴,补贴期限最长可达1年。 支持企业通过并购贷款收购关联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 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机器人装备等融资租赁项目,给予不超过5%的支持,对企业每年最高补贴1000万元。

(十四)推动机器人人才引进和产教融合

加强机器人产业领军人才引进,为北京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和综合保障。 加大机器人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支持机器人企业引进急需人才和优秀工程师,对企业引进的特殊人才可进行“一一”学习。 支持北京高校建设优秀机器人工程师学院,加快机器人产业创新人才培养。 鼓励机器人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共同建设市级产教融合平台,提供教学设备、参与课程开发。 支持机器人企业开放创新验证平台,建设实训基地,为高校提供实习培训机会。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增加更多机器人方向,加快机器人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十五)支持机器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支持机器人企业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关村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展等国际活动,开拓国际市场,增强竞争力国际业务能力。 对企业参加国际展会、获得产品认证、实现境外商标注册、获得境外专利授权的,按照现行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办好世界机器人大会,把大会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领域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平台。

(十六)建立机器人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

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建立机器人产业联盟,定期举办机器人企业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产品开发、重大项目实施、重大政策落实智慧医疗,重点关注机器人。 企业通过城市两级“服务包”体系做好服务。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