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光明日报记者 苏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云
有天堂,就有苏杭。 自古以来,江南的繁荣昌盛就是中华文明繁荣的生动注解。 如今,它仍然是世界上独特且充满活力的城市群之一。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位于历史与时代、中国与世界、产业与发展交汇与碰撞的前沿。
不久前,江苏省印发《关于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明确园区要围绕世界一流目标定位,承担先行先试责任示范苏州智慧园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29年前,苏州工业园区起步于农村。 如今,已连续七次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名列第一。 这是一份精彩的发展答卷。
引领行业,夯实发展基础
苏州工业园区南侧,吴淞江畔,烈日下,一座占地48万平方米的工业航母正在建设中。 这就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也是国内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产业生态最优秀的专业生物医药园区之一。 目前,园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近2300家,创新龙头企业数量、创新人才规模等关键指标占全国20%以上。
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围绕自身禀赋,积极打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形成了一批面临技术封锁的“打不垮”的产业。和限制。 ,面对外资产能转移“搬不走”,面对全国各地招商引资“拆不走”的优势产业集群。
“每年引进1000个以上科技创新项目,持续推动产业链补补、强链、延伸。”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沉密自豪地说,“到2022年,三大新兴工业总产值超过3600亿元,同比年增幅超过20%,持续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百业兴盛。 仅二季度,苏州工业园区就有37个项目开工,总投资497亿元; 建成投产项目58个,总投资348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450亿元。
速度的背后是持续推动行业繁荣的毅力和毅力。 《意见》提出,到2025年,园区计划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7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尺寸。
以创新驱动,打造强劲引擎
5月初,苏州国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在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开业。 这是一家深耕半导体及新能源测试设备研发的企业。 公司历时7年自主研发飞针测试机和AOI自动光学检测设备,一举攻克了相关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国产替代。
作为国内半导体测试行业的领先者,国科科技在东莞、西安等地建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 将总部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是吴朝光总经理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战略选择。 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 目前已聚集相关企业1100多家,填补了高性能微球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等多个领域的国内空白。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必须依靠高水平技术,赢得话语权、赢得主动。”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林晓明表示,围绕建设一流创新园区目标,园区将实施70余项具体措施,加快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中心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全面提升创新源动力、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资源集聚能力。
功绩靠才华造就,事业靠才华造就。 在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始终是创新的第一要素。 近年来,该区深入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等人才工程,优化“揭榜挂帅”和“赛马攻坚”项目团队选拔机制,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一批“高科技、拔尖”的战略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开放融合、集聚合作、共赢
日前,苏州工业园区呈现出热闹的新景象。 全国首家邻里中心——新城邻里中心开业。 这是中新合作的又一“力作”。 中心将以特色商业场景、时尚消费场景、数字科普场景焕然一新。 示范带动了便民生活圈标准化、品质化、智能化的提升。
29年前,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共同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至此,开放性和灵活性已经融入园区的血液中。 29年来,从经济建设到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从对外开放到对内开放,开放融合、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公园的。
《意见》提出,要利用好中新合作、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推动高水平开放,实现更大突破。 今年以来,该区马不停蹄地组织了30多批100余人次的招商团队,换来了纷至沓来的国际客商。 该地区在新加坡、以色列等发达国家设立的22个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成为识别和培育全球前沿创新项目的陷阱。 截至目前,累计利用外资项目超过5100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80亿美元。
29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全面深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了从学习到品牌输出、从引进到走出去、从制造园区到创新园区、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的跨越。 到2025年,苏州工业园区力争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的总部企业220家以上。
《光明日报》(2023年6月12日03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出,要求制定公共体育设施、全民健身、训练竞赛、健身指导、在线化、智能化等标准。建立科学完整、门类齐全的体育标准。
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全国体育部门也正在上演三部曲,通过打造多种形式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提升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宁波——信息平台奏响“惠民”主题曲
对于在宁波打工的小李来说,每周和朋友一起打篮球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在‘运动宁波’平台上,我的运动时间接近6000分钟,排名也相当接近。自从运动平台上线以来,我的运动频率变得非常频繁。” 小李说,之前想打球的时候智慧体育,要么没有场地,要么缺少球手,直接在网上预订,价格也很划算。
“前段时间,宁波公共体育服务平台‘体育宁波’成功入选‘浙江省观星台优秀应用’。作为宁波市体育局在数字新基建领域的重要突破,‘体育宁波’成功入选‘浙江省观星台优秀应用’。 “‘宁波’平台现已覆盖宁波30个公共体育场馆,用户网络预约率超过80%,成为宁波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帮手’。” 宁波市体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重庆——数据驱动“善政”进军
据悉,目前重庆市人均运动场地面积已达到1.75平方米。 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面积逐步增加的同时,重庆打造“重庆快车”平台,深化体育公共服务改革。
据了解,该平台除了提供门票预订、卡充值、健身指导、赛事活动、设施维修、公益培训、体育消费券、体质监测、运动指数等多项服务外,还可用于整个重庆市。 范围内逐步形成全民体质数据库和群众体育状况数据库,按照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智慧场馆、全民健身、体育文化等板块对数据进行分类细分,重庆体育大数据展示中心的建设,为市民体质提升、健身活动有序推进、体育监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精准的数据支撑,为广大群众提供智慧体育解决方案。重庆城市大脑建设。
重庆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渝快运动”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为全市健身爱好者和体育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健身服务。体育大数据的助力,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镇江——一体化发展奏响“产业发展”交响曲
日前,镇江市“体育大市口”平台成功搭建。 该平台不仅实现了镇江市体育产业资源的全面规划和体育产业的智能化运营,还积极推动体育与教育、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 打造金融等方面创新产业形态。 例如,镇江市体育局与镇江建设银行联合打造的“体育+金融”服务体系。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深度融合体育与金融产业,以大型体育场馆为依托,探索打造价值链清晰、供需对称、增长潜力大的体育服务产业链,让人们从健身中受益、金融、文化、教育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的上下游主体在此平台上实现信息交互和价值创造。
南京云象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立青认为,如今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多种形式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旨在将全民健身与物联网、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计算。 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服务; 为监管部门提供基于数据的智慧治理和基于数据的决策; 构建体育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断升级体育消费。 (转载自10月21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