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少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开发建设了安全APP、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安全管理云平台,有利于扩大员工参与、提高信息化水平。传递速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员工互动、汇聚群众智慧、推动管理效果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一些单位,安全云平台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构、轻管理”的现象:有的长期不更新,缺乏内容支撑;有的长期不更新,缺乏内容支撑;有的安全云平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没有反馈; 有些有安全的“曝光室”,但始终是空白的,等等。
因此,建立安全管理云平台只是第一步,管理好它是一项长期、艰巨、技术性的任务。
要发挥好安全管理云平台的预期效果,需要提高认识,重视云平台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云管理平台,明确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相应职责。专职人员,加强检查考核,避免责任失职; 加强培训,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通过系统培训,使其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平台维护和内容更新方面展现亮点和特色; 促进互动,通过在线举报、隐患曝光、在线答疑、意见征集、观点碰撞、优秀投票等活动,调动员工和公众参与平台互动的积极性; 严格管理,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对平台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 对信息和暴露的问题要跟踪检查落实,及时反馈情况,切实增强整改落实力度。
新民晚报《上海瞬间》出品
生活在“会思考”的城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停车场内无栏杆,出场后付费,车辆即可列队出站,支付链接自动发送至手机; 就医无需反复排队,治疗结束后回家付费; 出行时“10秒找到空房”“20秒入园”、“30秒入住酒店”、节省时间“多出行一小时”……这些都在杭州实现了。
图说:杭州“城市大脑”位于拥有目前最硬核云计算企业集群的“云栖小镇”。 新民晚报记者 肖俊伟/摄
如果将城市视为一个生命体,那么大脑中枢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城市大脑的精准运转; 其背后是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高效协调。
起源
数字拥塞控制
解决“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几年前,上塘高架七八公里的车程需要50分钟,那是一个停车场。但即便如此,也比在地面上行走快。” 熟练地操纵着方向盘,“哥哥”李小宇一边开车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李晓宇在杭州开出租车已经18年了。 他上白班,每天早上6点左右基本就上街了。 城市哪里拥堵,哪里畅通,他最清楚。
这几年,李晓宇发现杭州的路况似乎有所改善,原因之一就是红绿灯会“变”。 “如果这条路上车多,横向的比较空,打转向灯的时间就会更长。” 以前,从城西到杭州火车站的路段,有时需要15分钟才能行驶三四公里,李晓宇不愿意跑; 现在他不一样了,也有可能一路遇到绿灯,“我们每天都在路上跑,感受一下。”
图说:基于杭州“城市大脑”的“数字座舱”,实时数据在屏幕上滚动,供决策者参考 新民晚报记者 肖俊伟/摄
李晓宇是有洞察力的。 “数字拥堵治理”是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的起源。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多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健曾给出这样的答案:“红绿灯与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 他们在同一个杆子上,却“互不接触”:摄像头“看到”了路口经过的车辆那么多,可能南北方向被挡住了,东西方向被挡住了很空旷,但红绿灯却冷漠——它们的数据从未连接过。
杭州城市大脑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打破壁垒,缩短这个“最远的距离”。
“政府能不能开放一些数据资源?” “不同部门的数据多种多样,如何统一分配?” “如果算法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在纷争中,杭州城市大脑开始孕育。
“第一次,人们在知道了杭州的车辆数量后,也清楚地知道了此刻有多少辆车在路上行驶。”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卢刚峰一边打开手机查看,“现在有22.4万辆汽车。” 城市大脑从摄像头获取实时交通流量,红绿灯根据流量优化路口时间分配,提高交通效率。
通过城市大脑的智能调控,高架道路上每辆车的行驶时间节省了约10%,平均节省了4.6分钟。 两年后,杭州在全国拥堵指数百强城市中的排名从第3位下降至第57位。
发展
数字规则
重塑看病流程“最多付费”
打通交通“堵点”只是杭州城市大脑的第一个应用领域。 从“拥堵治理”到“城市治理”,截至2019年底,杭州城市大脑已建成覆盖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医疗卫生、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的48个应用场景。
城市变得更加“智慧”,这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老百姓去医院看病、停车越来越方便就是一个生动的缩影。 上午9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挤满了人。 进入公共场所出示健康码已成为大家的新习惯。 但在这里,除了展示手机之外,还可以直接“刷卡”通行。 原来,杭州市民卡和居民身份证已经与健康码数据进行了互通。 读卡器读取后,自助机上即可显示相应的健康码状态。 解决了老人和孩子的烦恼。 不仅如此,在24小时自助机上,健康码还可以直接用于预约挂号,而且功能正在逐步拓展。
图说:杭州医疗机构推广“舒适就医”,让“数据多走走、患者少跑腿” 新民晚报记者 肖俊伟/摄
记者在消化内科门诊见到了杭州市民卢先生。 他刚刚做完血常规和粪便检查,当场就拿到了化验报告。 “医生给我开了一些药,我刚吃完药就准备回家了。” 虽然有化验、开药等环节,但卢先生不需要反复排队缴费,一次性结清费用——现在在杭州,看病流程重塑,老百姓将实现“付费”最多一次”进行医疗治疗。
“市民可以先看病后付费,回家后也可以用手机付费。” 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胡伟告诉记者,杭州城市大脑推出了“安心就医”场景,打通了医疗、医保、信用等。 等待数据,即可扣除就诊信用额度,患者就诊结束后48小时内即可付款。
市第一医院所在的湖滨商圈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停车一直是个问题。 “之前从早上7点开始,医院旁边的学士路、浣纱路就一直被堵,排队数百米,花了两个小时才进入医院。” 保安队长陈建军工作了六年。 指派三名保安轮班配合交警,只有一辆车开走后才能放行另一辆车。 现在,由于医院附近有智能停车标志,他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别看是一张小小的导览卡,背后却涉及到很多科目。 “道路交通由交警管理,道路停车位由城管管理,医院停车位由医院管理,周边商场有自己的业主。” 杭州上城区湖滨街道党工委委员王璐表示,城市大脑赋能后,大家不会再“单兵作战”。
推广
数字化疫情防控
健康码数据可实时连接
当天报名总人数、亮码使用情况、其他场景使用情况、人数以及红黄绿码比例……在杭州市大脑运行指挥中心,这些数字是实时显示,一目了然。 这是疫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重大变化之一。 常用健康码是杭州依托城市大脑首先推出的应用,随后迅速推广到全国200多个城市。
图说:云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顶层绿地上,竖立着2050年主题雕塑/新民晚报记者 肖俊伟 摄
城市大脑构筑的数字防线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基层治理赋能。 走进杭州下城区东新街道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疫情监测”、“疫情预警”、“居家观察信息”等模块一目了然,科技感十足。 切换维度,辖区地图上出现了很多白点。 这是街道的施工现场。 点击其中之一:“公司单位XX、负责人XX、绿码747……”即使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健康码数据也已实时互联。
大屏幕上方有一行字:“杭州城市大脑·下城区平台东新街道数字驾驶舱”。 为什么叫“数字座舱”? 顾名思义,这些新鲜数据就像仪表盘上的信息一样,帮助“驾驶员”做出准确的决策。 杭州城市大脑连接了各个部门的数据,管理者看到的信息根据市、区、街道等各级部门的权限不同而不同。 东新街道是杭州市最早建设街道级数字座舱的街道之一。
为助力复工复产,杭州出台新策略:3月2日,“亲情在线”系统上线。 这是城市大脑的最新应用。
“叮——你有杭州市政府的红包,请查收。” 杨鹤英从千岛湖来到杭州工作了五六年。 3月份,她的手机收到了两个红包。 “一是疫情期间的房租补贴,二是解决双职工家庭育儿困难,一共1000元。”
“按照传统的分配方式,企业要分析实施细则、填写申请材料,寻找政策文件,政府部门审核拨付至少要1个月。现在,城市大脑同步比对数据,解决问题” 5分钟后。”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付伟权介绍,城市大脑让政府常态化触达所有企业、触达员工。
在这里,公司负责人在网上登记信息,然后按提交; 那边,员工的支付宝上弹出提醒。 截至今日上午8点,“勤庆在线”平台已上线保单63条,套现金额10亿元,套现企业15.2万家; 仅企业员工房租补贴一项,兑现员工人数就达60万人。
外表
高效协作
打破政府部门数据壁垒
过去,付伟全深切体会到数据无法线上协调的“深痛”。 在数据资源局工作之前,他担任杭州市旅游经济实验室主任,负责旅游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 如果你想统计有多少游客在景区,有多少游客在杭州过夜,该怎么做呢? “1500名统计人员把数据汇总给我,以前他们每个月汇报一次,误差比较大。”
图片说明:除了停车位总数、剩余停车位数据外,还有一个计算得出的“停车位指数” 新民晚报记者 肖俊伟/摄
2018年底,付伟全加入了城市大脑旅游专班,与公安部门建立的数据协调机制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前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向谁推荐哪些产品,但现在我们知道上海人来杭州更喜欢住民宿,北京人喜欢住高星级酒店来了杭州,重庆人来了杭州就喜欢吃……”
4500个API、3200个数据指标、平均每天1.2亿条协同数据……这是截至2019年底接入城市中脑系统的数据。“商品在流通中体现价值,数据作为特殊商品也是一样。” 杭州城市大脑参与单位之一、云栖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庆打了个比方,“中枢系统相当于搭建了一个数据流通的供应链系统。”
数据流通的背后,更重要的是部门的协调——这是杭州城市大脑的核心奥秘,也恰恰是难点。
“如果只是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一些问题,那很简单;困难在于改革和消除一些固有问题。” 在卢刚峰看来,杭州城市大脑的建设是政府部门和社会管理的自我革命。
“政府部门之间的壁垒是城市治理的巨大痛点,互联互通非常重要。” 王健认为,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背后城市大脑,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值得探索。 “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城市治理创新是更深层次的变革。”
“让城市思考,让生活更美好,优化资源,让治理更高效。” 云栖镇,城市大脑运行指挥中心。 橙色墙上的四行字是城市大脑的设计理念和目标。
新民晚报记者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