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我国数据产业规模调查数据元产业政策分析中国数据元市场发展报告
数据要素开启工业化新阶段。 目前,我国数据产业已具备相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也存在数据要素有效供给不足、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交易规则和定价不规范等现象。机制亟待完善。 这就需要全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数据元市场建设发展有望继续加速。 国家数据局、中国电子数据产业集团的成立,以及各地区数据集团的落地,也有望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数据元产业政策分析中国数据元市场发展报告
6月开始或将进入数据元政策加速催化期,从深圳市正式印发《深圳市数据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到北京《关于更好发挥数据作用的实施意见》 《要素与数字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的发布,验证了我们之前对数据要素行业已进入政策加速催化期的判断。
数据要素开启工业化新阶段。 目前,我国数据产业已具备相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也存在数据要素有效供给不足、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交易规则和定价不规范等现象。机制亟待完善。 这就需要全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数据博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到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 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区推动数据管理机制创新,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大数据相关企业近208.7万家。 截至2023年5月,2023年新注册大数据企业将超过19.2万家。
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早期和深度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2014年至2015年的孕育阶段。2014年,大数据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二是2016年至2020年落地阶段,大数据产业“十三五”规划发布实施,提出5大发展目标、7大重点任务、8个重点工程,大数据工业快速发展。 三是2021年至今深化阶段。 “十四五”全面布局大数据发展,行业将进入集成创新、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
数据作为人工智能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重要的生产力。 “短信、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子支付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以本轮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让人们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发展。” 中国移动原董事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原会长王建宙表示,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到扩展现实,未来随着6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技术将成为应用发展的基础,产业创新和应用将站在更高层次的位置。
大数据承载着生产要素的新价值,但也面临着不同于以往要素的新特征。 与会代表表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持续繁荣,为数据的生产、存储、加工、挖掘、应用创造了条件,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必要条件已经成熟。 但如何明确数据的归属、探索价值创造机制、数据开发和隐私保护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全球数字经济最新发展趋势
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加速。 总体来看,2022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五个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总量将达到31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8%,增幅约为较2016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7.6%,高于GDP增速5.4个百分点。
工业数字化持续带动五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6.4%,较2016年提升2.1个百分点。从国家角度看,2016年至2022年,美国数字经济中国将继续快速增长,数字经济规模将分别增加6.5万亿美元和4.1万亿美元; 是中国、德国、日本、韩国数字经济年复合增长率的1.6倍。 德国工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的比重多年来高于美国、中国、日本、韩国,2022年将达到92.1%。
具体来说,世界各国正在加快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发展,积极抓住数字技术与产业、产业数字化、数据要素等领域的发展机遇。
在数字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5G快速发展。 截至今年3月,全球5G网络人口覆盖率为30.6%,同比增长5.5%。 人工智能产业稳步发展。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收入将达到4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7.3%。 2023年第一季度,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成为最热门的投融资领域。 全球ICT(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总体平稳,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压力加大,电信业收入稳定增长,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速放缓,增速回落软件业收入率正在下降。
全球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稳步发展。 2022年,全球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将达1032家,较上年增加10家,行业数字独角兽较上年增加16家,整体进入深化应用阶段。
据中科院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显示:
在工业数字化领域,全球工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大规模拓展和深入应用阶段。 数字化转型应用领域从生产研发向供应链协同、绿色低碳方向延伸大数据产业,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帮助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弹性和安全性。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转型的重要支撑,加速与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逐步推动形成平台化、开放化、无线化、智能化的工业新形态。
在数据要素领域,近年来,各国把行业数据空间作为数据流通的关键基础设施,不断打造产业生态合力。 主要经济体正在加速探索数据空间建设。 在“数字欧洲计划”统一体系下,欧盟正协同多个实体推进公共/行业数据空间建设; 美国正在依托云基础设施优势进行数据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现有基础设施向数据流通服务方向改造和发展数据空间; 加强行业数据空间应用牵引,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初创企业,培育产业生态。
2030年数据元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
北京出台《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涉及20项具体任务。 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30年全市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体系试点工作,形成数据服务产业集群。
《实施意见》明确,本市将建立各部门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名录,推动公共数据有条件无偿用于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 据了解,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7330亿元,占全市GDP的41.6%。 2022年,北京数据元市场规模约为350亿元,约占全国的39%。
为加快实现数据资产价值,《实施意见》鼓励探索数据资产评估入表,开展数据资产质量和价值评估,为数据资产流通提供价值和价格依据,并探索数据资产录入表的新模型。
公共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公共数据以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 其中,按照公共服务公共数据“开放是常态、不开放是例外”的原则,市大数据主管部门制定并发布年度公共数据开放计划,建立公共数据名录。各部门的开放和利用。
同时,推动公共数据有条件免费用于公共治理和公益服务,加强北京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地建设,鼓励通过应用竞赛、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有条件无偿使用,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公共数据。
据介绍,该市还将按照有条件、有偿使用的方式,探索产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公共数据的开发利用; 推广和完善金融等公共数据领域建设经验,加快推进医疗、交通、航天等领域公共数据数据区建设; 研究推动公共数据定价有偿使用。
数据可用但不可见,使用可控可测——作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六大标杆工程之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定位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和国际重要数据中心跨境流通枢纽。
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也将持续升级。 根据《实施意见》,本市将提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力水平,建立数据交易指标,服务数据流通交易和各行业开发利用; 支持社会数据专区建设,开展数据产品交易、集成应用以及资产评估、托管、跨境和数据提供商备案服务。
我市还将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通国际规则和数据技术标准制定,重点推动企业间数据跨境流通业务合作,推动数据出口安全评估制度实施,推动数据跨境流通。分类分级,确保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
《2023-2028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 本报告对行业供需形势、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发展挑战、行业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行业投资报告还综合了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并在产品方面为行业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
今天,第四届“北京社会福利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 开幕式上发布了北京社区网1.0版本。 北京社区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服务、活动、事务都可以在掌上查询。
北京社区网作为全市范围的社区服务网络平台,包括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终端社区服务平台,旨在汇聚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机构、商业楼宇、社区、街道等社会服务力量,更好地服务社区。其他社会力量。 社区与居民,架起社会服务与人民之间的桥梁。
目前,北京社区网已设立社会组织服务、社工在行动、社区轻松事、社会事务舆情大厅、社区亮点等五个栏目。 根据位置,居民可以轻松找到与自己相关的服务、活动和事务,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下一步,北京社区网还将与各街道(乡镇)、社区网站对接,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
据了解,“社区公益交流会”已成功举办三届,已成为北京聚焦、全面展示社会公益成果、对接社会服务资源的综合平台。 本届活动主要以现场展示、互动交流、观摩体验、资源对接、主题论坛等形式进行。 2000家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参与。
9月19日至9月21日为期三天的活动期间,将集中展示数千种社会公益产品,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现场生产体验互动活动; 发布社会服务需求方和提供方相关信息,展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成果,开展供需双方现场洽谈对接; 举办“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关系”、“非货币资产捐赠中的税务问题”等论坛和研讨会,围绕公益生态圈发展方式等热点话题探讨公益。(正文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