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堂落地杭州:为校园科技创新寻找沃土-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人工智能课堂落地杭州:为校园科技创新寻找沃土

发表时间:2023-08-26

宫阿媛,《中青报》、《中青报》见习记者

杭州丹凤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刘方清已经教书12年,她手里的教材已经更新了4次。

她正在等待《新课标》发布后的最新版教材。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规划(2022年版)》,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变更为“信息技术”,成为中小学生国家必修课程。 7至9年级的课程目标中,“人工智能”被多次提及。

已经成为当下潮流的热词。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副主任杨飞在上个月召开的2023年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顺应数字时代潮流,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是面临的重大课题世界所有国家。

三年前,浙江省已将“人工智能”写入六年级信息技术课教材,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就要开始编程、设计算法和程序,大数据和物联网也随之而来。已经出现在教材目录中,有的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

20世纪90年代,刘芳庆上小学时,电脑的开关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淘汰的五笔输入法也花了很多时间。

现在,当谈到她所谓的“数字原住民”的学生时,课堂已经发生了变化。

科技创新的沃土

如果校园音响不好,尝试使用“定向声”技术解决问题; 如果家长和学生放学后等待时间过长,可尝试使用“红外测温刷脸装置”,结合“学校上下学现状调查”和“学生放学后”。 能否做一个多屏监控扫描系统? 如果雨天走楼梯太滑智能校园,那就研究一下楼梯的材质、坡度、不同材质的摩擦力,看看能不能设计出智能楼梯……

这些都是刘芳青和她的同事将每个知识点结合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尝试。

丹凤实验小学位于杭州市滨江高新区,周围聚集着杭州市一半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学校利用这一优势,建立了“家校社企、共建育人”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这些项目从“需要改进的课堂”等场景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书籍和信息检索找到可行的技术,然后邀请各个专业领域的科技人才来到校园,带来成熟的技术或方法。 。 学生找到真正可行的研究方向。

对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特色课堂,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家斌用11台机器人进行了又一次探索。

王家斌进入浙江大学附中之前,学校从2012年起就逐步开设了机器人、3D打印机相关课程,后来还成立了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

智能校园_校园智能电话机_校园智能洗衣项目怎么样

良渚实验学校的学生正在准备挑战。受访者提供

2019年,机器人所属的日本软银集团与浙江省启动“AI+机器人”计划。 2000台机器人走进269个校园,助力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利用这个机器人,王家斌设计了选修课《故事和你不得不说的故事》。

初期将作为教具使用,让学生通过语音对话、人脸识别等功能与机器人互动,获得最直接的人工智能体验。 很快他就指导学生将这些功能放置在需要的地方。 比如让学生介绍食堂的菜品,完成选餐,或者设计一个适合杭州亚运会的机器人。 本选修课项目成果获得第四名(机器人世界杯)和2021年最佳技术论文奖。

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正式启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程。 短短两年时间,该区48所学校开设了数万门人工智能课程,成为浙江省首个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的区。

五年前,余杭区良渚实验学校成立时,只有信息技术教师叶志清一人。 现在,他和两位新老师一起负责全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创办了“智能未来训练营”,已有70多名学生参加。 在教育局的组织下,他每个月都可以和全区的老师交流学习,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找到科创中心的专家解答。 这所成立时间不长的学校,已经拥有了市面上70%以上的开源硬件。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刘方清感觉信息技术课变得“更加科学”了。 她在浙江师范大学读书时,信息技术的教学更注重技术的应用,但近年来,她更加注重学科思维。 “我只按照课本学习鼠标和键盘的简单操作,思维无法提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材的每一次修订都需要教师从头开始学习。 然而,作为信息课的老师,刘方清发现,培养一个人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责任”等核心素养是不会改变的。

从三年级学生教授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始,他们将在网络安全周期间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数字作品,带领学生通过“计算思维”逐步将大的社会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然后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培养其他的核心能力。

除了信息技术课外,叶志清还在学校担任“人工智能课”的老师。 他认为,信息技术课更多的是教学方法,而人工智能课更偏向于实践,这是学生完成一项人工智能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

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那一年,叶志清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指导学生制作了一款名为“AI编钟”的人工智能作品。 游客手持小锤子,可以闪动灯带的位置,敲击空中的编钟,演奏出千年前的乐器。 该作品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作大赛创意奖及总决赛金奖。 他们受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参加展览。 孩子们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花钱就能进故宫”,叶志清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校园里教书育人的初心。

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问题,包括解决扣按钮的问题、设计核电站的系统、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问题。 他希望培养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校园智能洗衣项目怎么样_校园智能电话机_智能校园

让学生跑自己的赛道

近年来,叶志清带领学生在省级和全国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多项好成绩。

近日,新一轮“浙江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启动。 叶志清带领的30余名学生在余杭区“奋进杯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选拔赛中荣获24个奖项。

叶志清给学生授课。受访者提供

2019年以来,他首次带学生参加第二十一届浙江省中小学生计算机制作大赛人工智能项目,获得初中组二等奖、杭州市一等奖。 参加过十余次比赛。

今年,他在一次比赛中发现,在B类物理机器人科学实验台比赛中,赛制要求学生将水抽出来,送到其他烧杯中。 他总结了游戏近20年的规则制定,承载的物体首次从固体变成了液体——这意味着游戏的难度在增加。

在他看来,这是因为主办方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市场需求,不断将比赛规则设计得更加完善和科学。

很多时候,比赛现场学员们所表现出的竞技水平也超出了叶志青的预期。 他发现,一些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热情不仅仅是为了比赛。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一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一套随机程序,以模拟比赛中任务随机分配的规则。 叶志清向大赛组委会推荐了这个节目。 最终,该学生在参加比赛时使用了自己设计的随机程序。

虽然他总是带领学生在赛场上追求最好的成绩,但在日常教学中,他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身上。 他会设计适合这类学生的课程和问题,调动他们的科学创新热情。 虽然他负责的“智能未来训练营”主要是为了培养竞技人才,但他不仅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更注重学生本身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

王家斌的机房中午也将向全体学生开放。 同学们带着遇到的技术问题上门,讨论的知识点早已超出了课本的范围。

比同龄人更早接触计算机的王家斌从高中起就喜欢给别人讲课。 当他硕士毕业时,他也有很多薪资较高的工作机会。 然而,他仍然选择重返校园,继续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 王家斌只要把自己的技术经验分享给别人,就会很享受。

王家斌希望通过他的人工智能课堂激发更多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让他们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学生真正进入人工智能发展的阶段,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贡献。

洪恒飞 本报记者 蒋云

当天主城区车辆保有量19.62万辆,出租车出行人数3.5万人次……4月1日,记者来到杭州城市大脑运行指挥中心,从后台选取了城市大脑的市级平台系统上,上方大屏幕上呈现了一个数字孪生城市。

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城市大脑运行指挥中心调研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情况。 习近平表示,城市大脑是建设“数字杭州”的重要举措。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智慧”。

自2016年杭州市首次提出城市大脑概念并试点建设以来,目前城市大脑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得到应用。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能化,杭州坚持探索创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路径。

从数字化交通拥堵治理开始,功能按需完善

杭州城市大脑的应用是从交通管理开始的,很多人对它的认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通过三年多的“数字拥堵治理”,杭州交通拥堵排名从2014年的全国第2位下降到去年的第35位。

从“数字拥堵治理”开始,杭州城市大脑已升级至3.0版本,拓展了“数字城市治理”、“数字疫情治理”等领域共48个应用场景,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

COVID-19疫情期间,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和公安系统立即通过城市大脑建立了在线防控系统,组建了数字化“战时力量”。

杭州下城区依托城市大脑数字座舱智慧停车等模块,对辖区内车辆和人员进行实时防控。 通过数字座舱指挥系统,指导附近工作人员核实并处理异常情况。

“此外,杭州城市大脑还有‘杭州健康码’、‘青青在线’数字平台等创新应用,为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吕刚峰表示,基于抗“疫”经验,当地将以城市大脑深化应用为突破口,持续推动数字与治理融合创新,努力打造“全国数字化治理第一城”。

发挥产业优势,充分利用数据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健表示,数据就像土地、水一样,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资源。

“实现城市大脑功能的关键是利用好数据资源,不能是一个愚蠢的大脑。” 吕刚峰表示,杭州充分利用当地数字产业优势,融合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的技术。 电力用于城市大脑的技术研发。

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已基本建成“中央系统+部门(区县市)平台+数字座舱+应用场景”的城市大脑核心架构,跨省市县建设数字座舱148个。

3月24日,在浙江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示,浙江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相对发达的优势,应用更多信息技术在治理实践中城市大脑,通过信息化推动省级治理现代化。

“在提供应用、接收反馈的同时,我们还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城市大脑的中枢机制中,解决数据溯源、同步机制等问题。” 吕刚峰说道。

提升数字赋能重在因地制宜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几年的应用积累,城市大脑在破解诸多城市运营症结的同时,逐渐暴露出该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如“数据孤岛”、个人隐私等。

“未来的城市大脑应该更加注重因地制宜。”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伟文教授认为,一是契合当地行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舍近求远; 更多满足当地民众需求的应用场景。

张维文强调,近年来,通过数据开发应用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也更加担心数据隐私泄露。 “数字赋能的安全至关重要。”

据了解,杭州正在积极开展城市大脑相关立法工作,以解决运行体制机制、数据采集、共享、应用、安全等问题,为探索城市大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杭州特色大城市现代化新道路 。

“城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改革不适应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障碍。只有加快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所长陶建中教授表示。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