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浙江某医院的智慧屏。张玉环 摄
中新网杭州7月2日电 (张玉环 王猛)“下一步推动互联网医院平台向基层延伸,力争年底实现接入700家医疗机构的目标同时,我们将积极推广网上结算、强化规范管理等措施,逐步建立全流程网上服务模式。
在2日举行的浙江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卫健委一级巡视员苏长聪介绍了浙江推进医疗数字化的目标和内容。
浙江近日出台《关于实施数字生活服务新行动的意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快日常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医疗卫生方面,浙江提出进一步融合移动医疗卫生服务、完善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完善医院检查报告信息共享平台等措施发展数字医疗。
苏长聪提到,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实际的小事,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融合创新,加强系统集成和功能应用互联网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老百姓的医疗满意度和获得感。
浙江某医院展示网上结算系统。张玉环 摄
浙江互联网医院平台2019年初投入使用后,经过一年多的完善和完善,已形成互联网+医疗、互联网+药房、互联网+护理三大服务板块,可提供在线服务会诊、复诊、处方、复查。 处方、心理健康评估和药物递送等服务。 目前已有400家医院接入该平台,疫情期间平均每天有3万人次接受在线服务。
“现在,浙江医院高峰时段平均排队时间比过去缩短了四分之三,预约时间普遍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平均住院时间也从去年的8.6天下降到了2017年的10.6天。”过去到现在 6.9 天。” 苏长聪解释道。
浙江还提出,进一步完善医院检验检测报告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将县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验检测数据汇总至省级平台,向省级统一开放查询。等级。
苏长聪表示,通过推动跨地区、跨层级的检测结果数据应用,可以实现两个数据共享应用:医生端类似检测提醒和居民健康信息全景浏览,以及水平共享和共享。可以提高测试结果的相互认可。
下一步,浙江将梳理编制健康三级数据资源目录,推动医疗健康数据专项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采集和治理机制,推动健康大数据发挥作用在卫生应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有序有效地逐步向社会开放适用。 (超过)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王雪上海报道
10月14日,为推动上海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打造上海制造品牌,对接相关产业政策,汽车行业“百事万企”系列智能工厂活动并召开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会,主题是“车同轨、书同文”智能工厂转型升级。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唐文侃指出,下一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全力推动上海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具体表现为“分级分类”加快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一厂一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智能制造供给输出力度。 加快扩大机器人应用覆盖范围,推动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物流仓储、仪器仪表等行业集群化发展,加快装备数字化转型,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应用深度至关重要,要围绕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完善产品内涵,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唐文侃说。
同时,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解读了《本市新一轮智能工厂建设推进方案》和《新型智能制造数字化基础设施规划》。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处副处长陈克乐指出,新一轮智能工厂试点计划重点关注增量和提质两个方面。 到2025年,实现“三个全覆盖、五个翻倍”。
“三覆盖”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评估诊断全覆盖、重点区域(五新城、南北转型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全覆盖。六大重点产业链主要企业智能制造全覆盖。 覆盖。
倍增的五个关键表现之一是核心指标倍增,具体包括工业机器人产量倍增、突破智能制造新技术、制定和修订智能制造标准、提高智能制造完备性、推广应用场景等。 。
“本次智能工厂2.0版试点计划的目标是建设200家示范智能工厂,打造20家标杆智能工厂,推广1000个优秀场景,在线评估10000家企业。具体实施方案是以上海为重点,分级分类。 ” 全行业“3+6”,制定‘一厂一案’、‘一企一专员’等机制。”陈可乐说。
比如,在电子信息领域,将重点围绕集成电路、通信等电子装备等细分赛道,建设4个标杆智能工厂、30个示范智能工厂、200个优秀场景,并与135家企业完成专家咨询。 ,1350家企业在线评估。
陈可可详细解释,新一轮智能工厂试点计划将从“密度+深度”、“新融合+新模式”和“新技术+新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上海智能制造新生态系统,保持上海在机器人密度方面领先优势智能工厂,打造一批“数字孪生”、“机器人”、“AI+”、“5G”等智能制造场景,突破软硬件新技术,构建金融模式创新机制。
与此同时,上海部分地区出台了智能制造政策。 其中,闵行区对获得市级智能制造称号的企业或项目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称号的企业或项目一次性奖励150万元。 据了解,浦东新区、松江区、嘉定区等也将出台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