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面对全球范围内侵犯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网络监控、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等已成为全球公害的网络问题和挑战,中方主张在全球互联网上在治理问题上,联合国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强调规则、主权、透明,尊重各国对信息安全的关切,实现共同治理,共同打造开放、公平、公正的世界。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 为此,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国倡导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项原则”。 与国际社会一道,提出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建立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五点主张”。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坚持推动互联网治理体系改革,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互联网建设,加强沟通,扩大共识,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这些主张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
占地约120亩,建筑近8万平方米,作为雄安新区启动区首个互联网产业园市场化项目,2021年10月9日,中国电信智能城市工业园破土动工。 在当天的开工仪式上,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表示,智慧城市产业园要打造成示范工程、精品工程、标杆工程,推动启动区展示原型、形象,打造优质样板,为承担救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工业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据了解,目前一期土壤保护建设正在进行中,计划一期于2023年12月落户,二期于2024年7月落户。
智慧城市产业园10栋建筑效果图。中国电信数字城市技术有限公司供图
园区9号楼“暂停”
在效果图中,可以看到智慧城市产业园的10栋建筑,错落有致、对称排列。 这座看起来像“百宝箱”的建筑是智慧城市产业园的第九栋建筑。 阶梯式桌子的空间形态就像一个打开的宝箱。 但事实上,这座建筑的建筑造型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鼎”。
“9号楼像宝鼎一样悬浮在公园上空,呈上升之势,寓意着雄安新区未来建设的繁荣和美好祝愿。” 负责该项目建设的项目经理李二辉告诉记者。
智慧城市产业园9号楼效果图。中国电信数字城市技术有限公司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9号楼的设计理念颇有特色。 作为标志性建筑,9号楼不仅是园区的交汇点和视线焦点,也是园区的活跃点和创新点。 要满足园区智慧运营、展览互动、观光游览的不同需求。
据李二辉介绍,产业园建成后,通讯新产品、智能研发成果、智能交互设备等也将在9号楼地下一层和一层进行展示。同时,为了满足各种需求,由于路演、产品发布会等空间需求,这座建筑也将打造成开放共享的城市客厅,成为市民打卡的场所。
“智慧”建设低碳节能园区
智慧城市产业园项目工程师孙晓新对园区建设充满信心。 在他看来,这个由三个地块组成的产业园顺应了城市智慧建设的大趋势,将充分体现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型的生态运营理念。
中国电信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1)》中提到,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迭代和创新应用,城市智慧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 建设智慧城市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保障民生服务、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动力。
孙晓欣表示,低碳循环、沉浸式体验是公园景观设计中“智慧”建设的一大亮点。 例如,建设光伏运动跑道,其中配置的太阳能光伏板可以收集太阳能进行二次能源收集,收集到的能量可以用于为公园基础设施发电。 “我们还在8号楼和10号楼安装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大楼屋顶放置光伏板,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资源,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从而替代和减少化石能源能源消耗。”
短期内,智慧城市产业园8号楼、10号楼的内庭院空间也将建成一座“能量粒子花园”。 具体来说,是结合建筑采光井打造出的具有中国园林意境的中庭景观。 在设计理念上,注重“碳峰值”和“碳中和”。 以“能量花园”为主题,通过能量粒子的抽象展示和太阳能的利用来表达对当前气候变化的思考。
同时,公园内还将打造一座“风花园”。 花园主要以风力驱动装置作为设计亮点。 园内有互动的文化景观墙、廊道和随风变化的景观小品。 “气动装置是节能环保的,既要满足大家的触觉、听觉、视觉体验,又要达到绿色、可持续的目标。” 孙晓欣说道。
据孙晓欣介绍智慧园区规划,未来下沉式庭院空间还将建设一个智能体验公园。 该空间以云为设计主题,将结合机器人交互、户外裸眼3D、光伏地面等技术,打造户外AI智能体验空间。
公园雨水回用系统可节约水资源
如何将产业园打造成支撑数字雄安建设的“桥头堡”和展示数字中国建设能力输出的“蓄水池”? 为了早日建成智慧城市产业园,着力体现园区“创新、生态、智能、低碳”的特色,园区建设者们也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比如,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想办法解决一些雨水、雨水带来的问题。” 孙晓欣说,室外绿化、道路浇水、场地用水、厕所冲厕用水均采用市政中水,园区还配备了雨水回用系统。 水质达标后,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和道路灌溉,可有效节约水资源。 同时,公园采用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的低影响开发设计。 不透水路面附近的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 地面雨水经土壤渗透,被绿地吸收,然后流入下沉式绿地。 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装置排放至雨水储存罐进行处理回用,有效缓解和减轻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压力。
公园设计中包含的不同形式的景观水系,均作为正常水景使用,水源来自建筑屋顶和地面收集的雨水。 “这样,真正实现了雨水循环利用,实现了智慧花园式办公。” 孙晓欣说道。
孙晓新提到,目前园区在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均采用BIM技术。 BIM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它以建设项目的各种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管理三维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模拟来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 通过利用BIM技术分阶段制作模型,可以排查结构施工与管道的碰撞,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投资风险,保证施工进度,减少变更风险,提高沟通效率,方便后期运维。
此外,园区还优化了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设备的能源效率。 孙晓新表示,“根据现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标准,我们通过相关技术改进,将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提高了20%以上,冷水机组能效提高到了以上” 12%。此外,一些灯具、光源采用了高效节能产品,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张树静主编、刘跃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