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规模将达25万亿元。 超级蓝海赛道趋势如何?-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智慧城市规模将达25万亿元。 超级蓝海赛道趋势如何?

发表时间:2024-06-24

中国财富网讯(蔡文)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20倍。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容量已成为万亿级蓝海。 追踪。

近日,天眼查发布了《2022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专利数据和市场规模与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呈正相关。 2017年至2021年,智慧城市相关专利信息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2.7%。 2021年,智慧交通融资额将突破180亿元,创5年最高年份。 其中,北京、上海在智慧交通领域成果显着; 成都、杭州、长沙因地制宜开展智慧城市管理建设,有效提高城市社会生产管理效率。

专利数据增长60%以上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从顶层设计、财政资金、项目规划等方面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回顾智慧城市的发展,2015年堪称中国智慧城市的“起飞点”。 截至2020年12月,广东、湖南、安徽等900多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三名。

数据显示,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申请量呈增长趋势。 2022年上半年,全国发明专利总量超过77万件,总体授权率为50.37%,知识产权推进力度不断加大。 对于智慧城市相关专利,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1年,智慧城市相关专利信息数量复合增长率达62.7%,为智慧城市从顶层设计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场景实施。

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长沙等地科技创新潜力巨大。 科创板企业涉及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电力、智慧水务、智慧物流等领域,助力数字政务、数字生活等数字化应用流程。

智慧园区正向“决策型”发展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试点地区。 当前,智慧园区建设已成为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逐步从智慧管理、智慧应用向智慧决策园区迈进。

科技创新引领园区发展。 万物互联、高度互动的智能制造,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园区功能、商业活动等各类园区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共同辅助园区运营决策。 广州民营科技园区智慧园区利用大数据中台和双智脑中心,构建覆盖大数据全业务场景的闭环管理系统,直观展示园区“规划、规划、管理”六大业务。 “建设、党建、产业、招商、智慧”,实现人、物、园区功能系统无缝对接。

随着政府业务场景不断拓展,招商引资已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动力源泉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智慧园区基于“云计算+政企服务”服务模式,构建企业全数据库,丰富城市数据云数据样本规模。 防控、招商、吸引资源、拓展客户等发展问题,成为智慧园区迈向智慧决策新阶段的有效途径。

智慧交通单年融资超180亿

城市数字化浪潮下,交通管理和服务面临更高要求。 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数据资源进一步赋能交通发展。 市场只是需要推动产业发展。 报告显示,2021年智慧交通融资规模将突破180亿元,为五年来最高。

近年来,新基建、智慧交通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成熟应用。 报告显示,北京市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6.4%。 其中,北京5G基站总数达到6.3万个,位居全国第一。 智慧交通方面,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设立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试验区,实现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无人零售、微循环连接等8大城市应用场景,打造区域性智能网联汽车政策试验区。 “车路云一体化生态系统”,统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首都经济发展持续贡献“北京经验”行业。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提到,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社会“多元共治”的城市数字治理将全面重塑城市数字化转型。城市。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已在制造、医疗、教育等十大领域推进700多个5G应用项目,加快推进城市运营“一网统管”。 在智慧交通领域,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推出了“智慧汽车”与“智慧道路”的结合体。 居民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享受停车服务,开车5分钟后即可收到订单信息,实现无人通行。 收费自动停车。

因地制宜独特的智慧城市管理

报告显示,基于“互联网+政务”模式和新技术加持,杭州、成都、长沙因地制宜在智慧城管领域实施了专项场景。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_智慧园区方案介绍_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提供商

杭州正着力构建“城市大脑”城市管理体系,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报告显示,2021年,杭州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36.2%。

作为智慧之都、宜居城市,成都正在积极建设“智慧成都”。 2021年,成都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奖·宜居普惠奖”全球冠军。 报告显示,过去七年,成都智慧城市相关新注册企业复合增长率达到39%。

长沙持续打造“一个大脑赋能,数据惠及全市”的运营模式。 报告显示,2019年启动5G建设以来,长沙累计建设基站超过4.2万个,基本实现长沙核心城区和重点区域、典型场景和长旺主城区5G网络持续覆盖柳宁地区。

典型场景不断拓展

城市生活对效率的追求凸显,智慧物流、智慧办公场景需求日益增加。 报告显示,近五年智慧物流相关企业融资额持续增长,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成效显着。

随着办公场景“云化”的发展,智能办公新注册企业和市场规模逐年增加。 报告显示,2021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将达到9200多家,为五年来最高。 飞书、钉钉等典型智慧办公平台不断涌现,帮助人们实现远程、在线、多终端、“多屏”办公共享,同时降低办公和通讯成本,实现资源的智能配置和优化利用。

智慧城市发展到数字孪生城市的融合融合时期,更加倡导平台赋能、资源共享,需要政府、企业、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深入分析智慧城市行业现状与前景,洞察智慧领域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智慧城市相关企业成长,并进一步协助政府进行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区域经济规模健康发展。

内容概述:目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已初步呈现集群分布的特点。 从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来看,已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 据统计,2022年我国智慧园区市场规模约为1543亿元,同比增长10.3%。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22亿元。 2023 年。

关键词:智慧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开发区、高新区

1、智慧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行业各方面的变革

智慧园区是指通过运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对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应急部署、互动展示等的有效管理和整合,并为园区内的个人(单位、人员等)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合理利用园区资源,提高园区成熟度,使园区经营者、环境和人形成有机整体,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拉动区域经济。

智慧园区是集数字园区、知识园区等各类园区于一体的立体园区。 它兼具各类公园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智慧园区主要有四种类型:服务园区、生产园区、文化园区、特色园区。 我国园区目前以生产型园区为主,其次是服务型园区。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运行,园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也成为重要趋势。 从园区物理层面的数字化建设,到具体解决方案,再到应用场景的全面铺开,将为园区运营带来颠覆性变化。

2、智慧园区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和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智慧园区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国务院印发的《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标志着园区迈上了新的基石。 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阶段。

3、智慧园区建设集群分布趋势明显,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已初步呈现集群分布的特点。 从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来看,已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河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格局。 空间格局。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强大的产业园区优势,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 沿江中部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 广大西部地区根据各自园区建设特点,正在加紧智慧园区建设。 数据显示,我国开发区总数已达281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693个,省级开发区2121个,其中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30个,国家级高新区177个。

智慧园区依托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由政府与企业共同规划建设,通常包括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物流园区等。智慧园区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数字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2022年我国智慧园区市场规模约为1543亿元,同比增长10.3%。 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22亿元。

从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市场结构来看,目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普遍以实现综合管理和服务为主要实施手段。 数据显示,2021年,园区综合治理市场规模440.96亿元,占比31.60%; 园区综合服务市场规模266.36亿元,占比19.10%。 公园综合管理和公园综合服务整体市场规模占比超过50%。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智慧园区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4、粗放型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互联网、通信领域企业积极参与园区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但在我国公园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只解决了“进园入园”的问题。 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统一和现代化、土地、环保政策的收紧,单纯依靠规模经济的粗放式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具体来看,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经过2012-2013年的快速增长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近年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国家级开发区审批变得更加审慎。 从2022年国内开发区百强名单来看,根据排名,2022年我国优质开发区前三名分别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高新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国内园区发展质量和速度集中在北方、上海、广州、深圳和东部沿海地区。 不过,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也令人刮目相看。

我国智慧园区建设仍以信息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为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园仍处于智慧1.0阶段,只有少数大型公园进入智慧2.0阶段。 他们搭建了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智慧场景和场景联动服务的基础连接。 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优秀案例名单》,华为、清研科技、浪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的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位居前列。

5、智慧园区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园区趋于集约化、智能化、社会化

如今,智慧园区建设已成为园区管理机构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园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智慧园区将人的智慧和智能技术融入到园区的开发和管理中,体现在园区的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和服务上,是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的综合体现。 未来,更多园区将走上网络全覆盖、平台集约化、应用智能化、运营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1、网络覆盖。 企业入园时,越来越关注园区的网络覆盖情况。 因此,网络全覆盖成为园区信息化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已率先实现了三网全覆盖的理想状态。 未来,更多园区将实现这一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有线无线融合、高带宽网络多种接入方式、随时随地泛在网络是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2.平台强化。 基于云平台大平台的集约化效应和数据的集中共享,园区的管理运营将由分散式向集约化转变。 平台集约化主要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将管委会内分散在各部门的管理系统横向连接,统一入口、统一认证、数据共享; 将管委会内部制度与上级政府部门相关制度垂直衔接。 实现真正大平台的理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也可以集中工作在一个平台上,提高效率。

3、智能应用。 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促进了信息化的智能化和深入应用,在园区等大面积区域的管理中,物联网可以在园区的智能化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来。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环境监测、安防监控的效率和准确性,解决最根本的环节。 利用传感技术采集各种数据,更有效地达到监控的目的深圳智慧园区,帮助园区及时做好预防和管理工作。

4、运营社会化。 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参与信息化运营的主体和运营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仅靠管理委员会或某一类提供商很难完成整体运作,并且会消耗太多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需要与各个供应商合作,进行联合运营。 提供商可以包括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一系列服务外包组织。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智慧园区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以国家统计局、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发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结合深度研究数据,专家反馈数据、内部运营数据、全局数据的采集分析等,提高客户业务决策的效率。 本报告对中国智慧园区行业的现状和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行业的发展轨迹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做出了审慎的判断,为投资者寻找新的市场投资机会为进军智慧园区行业的投资布局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智言咨询是中国工业咨询领域信息与情报综合提供商。 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赋能企业投资决策”为品牌理念。 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括优质研究报告、专题定制、每月专题、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以及定制数据,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会与风险分析等。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