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环球网讯记者 张洋】近年来,华为积极涉足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领域。2020年以来,深圳龙岗、安徽六安、江苏盐城、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与华为携手共建智慧政务。
日前,IDC发布了《中国政府云基础设施市场供应商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华为再次跻身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领导者象限,在市场份额、现有能力、未来战略三个维度领先。处于领导者象限的还有浪潮、新华三和阿里云。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华为在中国数字政务行业实施政务云大数据项目55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8个,省/市级政府项目26个,市县政府及委办局490+个项目。他们各自助力北京、江苏、广西、上海、广东、深圳、国家信息中心等各级政府部门的数字化转型。
竞争激烈的政务市场一直在寻求创新和变革。从目前来看,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大潮中的城市智能化、政务数字化与OTT、银行、通信等领域处于转型的第一梯队。
政务新蓝海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5.27.7亿元。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1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6%。数字政务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政策部署和“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政务数字化已成为常态。在新基建背景下,以“5G+AI+云”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为政务数字化升级提供了底层支撑。
智慧政务正日益成为新基建风口下的热门赛道。除了ICT厂商,运营商、互联网巨头、市场化资源纷纷入局,无形中拓展了传统政务服务的边界。
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下,智慧政务市场的机会之窗已经打开,呈现出一片新的蓝海。
目前政务市场的参与者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阵营: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华为、浪潮、新华等ICT厂商三、曙光;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公司。无论是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还是ICT巨头,都在谋求自己的阵地,建立自己的地盘优势。
在复杂的政务市场格局中,想要突破甚至引领并不容易。当前,政务转型正在进入数字化的“深水区”,对“一网通”、“一码通”、“二批二办”的需求层出不穷,无形中抬高了竞争门槛智慧政务市场。
拓宽政务“护城河”
追逐政务新蓝海,华为的底气从何而来?
与其他厂商不同的是,华为在政务行业积累了3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深刻洞察,再加上多年来不断构建的“平台+生态”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形成了华为智慧政务解决方案的“全景”,拓宽了华为在政务象限的“护城河”。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超一线城市无一例外地选择与华为携手共建智慧政务。
以深圳为例,华为建设的管理服务指挥中心(IOC)协助深圳政府收集各种信息系统和数据。已连接42个系统、100余种数据、28万余路监控视频,形成全市网络。- 区街三级联动指挥系统;华为在智慧政务领域推出的“一站式服务”,让深圳居民在充分体验“秒速”服务体验的同时,“少填表、少跑”。
在新政务赛道上,华为瞄准政务数字化升级痛点,以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支撑,抢占先机,延续“阵地”优势。
日前,华为在智慧政务峰会上发布了端到端的智慧政务“1521”解决方案,充分展示了华为在智慧政务层面的“全栈”能力。
该解决方案包括一个统一的政府服务门户;“一码通、一网通、一号通、协同办公、协同管理”五种便捷高效的政企公用业务应用场景;“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与“区块链可信政务服务平台”形成快速可信的业务协同“引擎”;底层是华为“鲲鹏政务云”搭建的平台,为政府提供数字化转型。信任服务基础基础可提供涵盖计算、存储、网络、PaaS、大数据等全栈云服务,满足政务信息化资源整合需求。
在深圳,“一站式”服务上线以来,政务服务100%落户在线服务平台,累计开通“一次一办”服务1327项,首创开创了无感申报模式:服务信息零填报,申报材料少,目前已实现“二批”项目200余项。
很多城市借力华为开启了“二干”模式。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华为一体化数字政务平台已实现全区覆盖。已在0.5个工作日内办理了自治区企业取消开业手续。智能审批系统不仅实现了“二次审批”,而且审批时限减少75%,申请材料种类减少26%,填写表格。60%。
除了常态化政务“二手”模式外,各地也在结合实际探索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政务区块链”、江苏的“非面对面审批”。
在强化自身能力的同时,华为也非常重视“生态聚合”。在生态层面,华为汇聚行业顶级生态合作伙伴,推动政务信息生态健康发展。华为致力于生态土壤,希望逐步实现基于政务数字平台的政务数据聚合和开放共享。以华为智慧政务解决方案中的“政务互联”为例。通过提供一站式应用聚合,实现精准、直接的服务。
目前,华为与1000多家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12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基于华为政府数字平台,合作伙伴不断创新技术,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创新商业模式。
智慧政务优势“溢出”
得益于对政务行业的深刻理解,华为在智慧政务领域的“护城河”不断拓宽,在其他行业形成了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升级的辐射示范,优势溢出效应明显。
迄今为止智慧政务,华为及其生态合作伙伴已为全球4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在中国,华为智慧城市案例不仅包括北京、深圳、天津、苏州等二线城市,也包括湖南益阳、江西鹰潭、敦煌等中西部四五线城市。甘肃,山西灵石。
基于多地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华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打造了“智慧水苏州”、深圳“数字城市”、兰州西北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和其他技术。园林等优秀案例,在赋能的同时积累经验,为更多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打样带货”。
目前,政务“线上线下融合”逐渐成为趋势,“政务不封闭”、“24小时在线”逐渐成为常态。
以往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感”在智能引导、一键访问下会趋于“零距离”;在精准推送和算法跑腿上,政府与市场主体的互动也将更加紧密。只有对政务业务有扎实的了解、了解行业、了解客户、能够利用差异化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进入者,才更有可能引领政务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