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深化大数据创新应用,开创智慧警务新时代——
从“仓库”到实战的公安大数据
图为:湖北省公安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
图为:武汉交警大数据预警系统。
图为:十堰市公安局研制的“阵列控制伪基站巡检控制系统”,伪基站检出率100%。
6月1日起,湖北交警正式上线车辆购置税电子缴税信息核验系统升级版,将数据传输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1.5分钟,全面实现核验无纸化.
这是全省公安机关应用信息化提高警务效率,实施“放管服”改革的又一亮点。
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逐步构建了以大数据中心为核心、公安防控为体系的“1+N”警务实践模式。各级公安机关管理复杂治安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全省治安指数持续提升,刑事案件、凶杀案、“两劫一劫”等可防案件逐年下降,反刑事犯罪排名位居全国第一。 2018年首次破获全部命案。
大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将带来有效的监管
数据线索,先计划。
2018年3月,省公安厅制定了省公安机关“数据警务、智慧公安”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省公安厅成立大数据中心,全面推进“湖北公安云”、移动警务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大数据采集、传输和管理能力。通过全省各公安部门和16个兄弟省市公安机关以及省34个直属部门内部的海量数据资源整合,实现数据的深度整合和高层共享。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相当于2610个国家图书馆馆藏容量的公安大数据仓库,形成了全省四级综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既要管理好数据,又要让数据“活”起来。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以标准地址和实际人口、实际住房、实际单元为主要内容的“一标三实”同步入库专项行动,确保各类数据在新鲜可用。 同时,省公安厅大数据中心积极开发“数据追击”、“云搜索”等数据应用系统,为打击犯罪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到2020年,全面实现从建设公安物联网向推进大数据战略应用的转变,让公众真正感受到便捷服务科技信息化带来的进步,让公安民警真正体会到大数据时代涌现的高效警务。”省公安厅大数据中心主任李先峰说。
“1+N”警力实战,“移动指挥”一键出警
大数据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源于实战需要,旨在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和服务群众的效率。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在实战中探索、因地制宜、综合应用,确保一线民警“知敌知己,百战不殆” .
今年3月7日,黄石市公安局经发科接到一名女子报案,称她在酒店大堂被醉酒前夫殴打。
该局接警后,通过“移动指挥”APP一键派警,省去了中间环节,让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成功控制了事态发展情况,并及时防止肇事者进一步伤害警方。 “‘移动指挥’应用嵌入110接警语音录音功能,当民警上前线处理民警时,系统会及时推送涉案民警的相关核查信息,提供参考指引用于警方现场处置行动。”黄石市公安局局长数据中心民警李雪松介绍。
武汉市公安局推进公安云、智能感知、数据融合三大计划,构建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和现代警务机制,大力推进警务创新,增强核心战斗力公安“四查一合”。
2018年,全市运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追查凶杀逃犯42人、持枪逃犯15人、抢劫逃犯73人;依托自主研发的“刑事案件侦办一体化平台”,办案周期缩短30%以上;运用多种技术支持办案1100余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300余人,凶杀抢劫“三案”全部破获。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服务”。湖北省网上公安局在线办理公安、交通管制、出入境等140多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用办理、就近办理、远程可用。触手可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武汉市公安局“无人警局”、利川市公安局苏马当“候鸟”社区智慧警务系统等“黑科技”逐步推广应用,全天候为群众服务,有效投放民生民警挺进“最后一公里”。
警营制造者的“小发明”,帮助解决痛点和难点
打造各类违法犯罪分析模型,助力警务实战。
多功能警用自助机占地面积仅1.5平方米,却可以自行办理查询、预约、办证,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也减少了群众的差事。
2018年12月21日,湖北省公安改革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武汉举行。省警大队的创客们从基层单位走上舞台,着力推动“小发明”和“小创造”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自2015年以来,该部门已连续四年举办科技创新大赛,200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涵盖服务公众、打击犯罪、提高警务效率,如光谷微型警察、会计工具和智能斑马线脱颖而出。获得国家专利40余项,为解决制约公安工作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提供了可行的运行模式。
一方面对内“挖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警企联合创新发展新模式。
2018年8月,汇聚华为、腾讯等12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湖北公安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过去一年,联创中心成功研发“大数据实战应用模型管理系统”,打造各类违法犯罪分析模型,并成功应用于警务实际。
今年3月,依托共创项目“车载全息系统”,黄石、荆门等地公安机关先后破获了一系列盗窃汽车财物、盗窃摩托车案件。 “数据警务已覆盖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全省公安机关将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深化全警应用,全面推进警务机制改革和公安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湖北智慧公安警务新格局。”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处处长邹德文说。
一张图,一张网,一盘棋——
湖北智慧警务建设“运行”加速
湖北、宜昌、远安被中央有关部门确定为国家“雪亮工程”建设省、市、县级示范建设单位;全省公安信息化运维考核连续近四年位居全国前列; 219 万个视频探头组成的“天网”覆盖荆楚大地……
这一系列成绩得益于为湖北公安信息化建设精心绘制的蓝图。
2015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领导下,湖北公安机关坚持改革强警和科技“双轮驱动”,详细制定了全省公安信息化业务框架、应用框架和数据框架。 、技术框架等总体设计标准,形成了全省公安信息化建设“一张图”、“一网”应用、“一盘棋”的新格局。
构建“一张图片”
打破壁垒,统筹兼顾
在省公安厅大数据中心,全时可视化的应用系统将本地信息实时投射到大屏幕上。平均每天持续传输数亿条信息,综合融合系统汇聚海量数据,为警务工作带来不一样的工作体验。
“信息协调整合不足,办案效率低,一直困扰着基层警方。过去,如果在一个地方犯罪,如果犯罪嫌疑人去了另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很难抓到犯罪嫌疑人。”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解决问题? “以大数据为大引擎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培育战斗力,产生新的增长点”,公安部“加强前瞻性、原创性科研,努力提升公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为现代化、现代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的大数据战略部署,湖北公安机关找到了答案——打破壁垒、统筹协调、统一建设,绘制全省蓝图到底。p>
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中,省公安厅统一技术架构、集中管理、建设步伐,制定全省信息化基本实施方案和“数据警务、智慧公安”战略,统一规划建设“警察警察”。综合平台”、“湖北公安云”及公安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数据标准化等省级基础系统。
省公安厅突破各类警种、地域限制,将刑侦、公安、交警、巡视等20余种警种信息接入基础系统。签订信息合作共享协议,整合各类数据,改造视频共享平台和全省卡口系统,建成省、市、县三级影像信息联网平台。
湖北公安民警综合平台已完成执法办案、办案、治安人口、电子笔录、全文检索、综合浏览等功能重构,电子签名等系统对接,建成了全省互联互通的公安信息网络。
如今,庞大的湖北公安信息系统汇聚海量信息,数千个数据元标准和数据项已被公安部采纳和推广。
应用“一网”
所有警察共享信息
2017年10月,犯罪嫌疑人唐某犯下恶性刑事案件后,逃到恩施大山深处公安大数据,无法躲藏。
面对连绵起伏的山林、纵横沟壑、浓雾重重的抓捕环境,公安机关部署了60多台红外摄像机和预警系统,做出了巨大贡献。系统检测到嫌疑人的踪迹,并自动发出警告。唐某走法律。
目前全省已建成219万个视频探头,实现了城市、农村、复杂场所重点部位全区域覆盖和实时可视化。
在“湖北公安云”平台上开发了58个警务类APP,供全省6.3万名警务人员使用。省公安厅大力推行“利民利民”业务工作体系,搭建相关业务平台,成立“网上公安局”。全省民众可随时在线申请身份证、驾照考试等123种业务。民警办事,群众办事足不出户,触手可及。
借助350兆专网传输,促进执法规范和检查纠正的智能执法终端和酒精检测仪在全省交警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输入疑似车牌号,现场显示车辆违法信息和年检信息;如果你向测试仪吹它,如果他喝酒,司机会立即被警告。
发达的公安信息网络极大地震慑了犯罪分子,帮助破案。
近三年来,湖北省超速抢劫和日间盗窃案件逐年大幅下降。全省利用信息化破案率80%以上,一周内破案率90%以上。
链接“一盘棋”
指挥与战斗互联
5月29日,在襄阳市香洲区彩票店偷手机的小偷余,没想到作案后向西逃到了几十公里外的樊城,并被追踪到在他可以卖掉赃物之前就倒下了。被警方抓获。
当日12:00左右,香州市公安局接到事件报案后,请求樊城分局支援。双方视频巡查员迅速锁定余某的行踪,并通过移动警务终端通知路巡警和派出所民警将其逮捕。仅仅40分钟后,余就被捕了。
视频追踪、移动端实时指挥、多警力跨区域快速侦破,彰显湖北公安高度集成、互联互通的公安信息网络的强大。
为提高联动指挥能力,省公安厅在“湖北公安云”平台上开发了53款管理应用。大数据中心可一键实时调度全省跨区域警力,实现“全资源、功能一屏显示、服务一键调度、指挥一响应、联动操作” .
遇有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各级科技部门深度介入、前沿支持、同步备案。在“东方之星”客船倾覆抢险救灾、抗洪救灾等各项安保活动中,科信部作为一线实战单位部署,不仅完成了跨区域、跨区域、部门应急通信保障任务,还要搭建信息平台,提供技术服务,保障重大警务活动顺利开展。
在湖北公安教育培训“大练大比”活动中,跨区域联合指挥作战是必修课。近两年,省公安厅共完成200余次大型警务部署。
我省还投入超过3000万元完成公安骨干网和视频指挥网的扩容改造,构建智能安全的新型网络运行管理体系,保障电话通信应急响应能力、视频会议、无线图传通信系统,确保跨区域、大规模调度指挥随时取用。
编织一个安全快乐的天网
——一个警察眼中的光明项目
宜昌连续两年获得“长安杯”冠军,成为全国首个成功向国家和湖北省信息中心推送资源的地级市。
1987年入警的唐俊华,2009年宜昌市公安局开始信息化建设改革时,调入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处,现任副局长。
多年的警务生涯,让唐俊华见证了宜昌警务科技发展的历程。 “二十年前,宜昌市只有500多台监控设备。”唐俊华表示,当时有限的监控图像仍处于标清模式,清晰度和识别度有限,存储容量极低。
如今,雪亮项目的无缝覆盖,为警方破案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3月,西岭区多家商铺被盗。警方启动了秘密防御和快速反应机制。基于雪亮项目天网追踪,应用人脸识别、车辆综合系统、视频图像信息智能分析等高科技手段,仅17小时内将嫌疑人抓获。
雪亮工程在服务民生和城市治理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宜昌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雪亮工程,宜昌对沿线重点地区330个污染源、放射源和危险废物处置转移230家企业实施全面视频监控和二维码监管。长江,有效裂解解决了化工周边河流、污水排放、大气污染等问题。此外,依托雪亮项目,BRT智能交通管控平台在23.5公里BRT车道沿线新增101组高清卡口,让市区车辆精准放行,有效提高BRT道路的利用率,解决社会车辆拥堵问题。
唐俊华表示,在大数据时代,雪亮工程将不断做强做细。在提升警务效率的同时,编织成一张安全幸福的无形天网,不断推动城市社会治理的发展。 (彭小平、龚轩、王勇)